瀕臨解散的稀有劇種———河南省內鄉宛梆劇團10年間在戲曲市場普遍萎縮、生計難以維持的夾縫中不等不靠,走體制改革創新之路,靠艱苦打拼走活了生存、發展、振興三步棋。年均演出場次位居全省第一,排演的戲曲榮獲省級以上獎勵30余次,靠自我積累增擴的200余萬元先進設備位居全省縣級劇團一流水平,演職人員年均收入超過6000元,人才培養形成梯級良性循環,成為全省唯一獲得“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殊榮的縣級劇團。
“今天戲曲一隊正在鄧州演出,二隊馬上要到赤眉去。現在是秋忙時節,演出的臺口還算輕省些,基本上是提前半個月預約就行,要是在冬春季節,得提前幾個月預訂了”。內鄉縣宛梆劇團常務副團長周成順高興地對筆者說:“一年演出650余場,演員們累的真不輕”。
時下不少公辦劇團的生存步履維艱,而內鄉宛梆劇團的日子卻過得紅紅火火,劇團的收入穩步提高,依靠自身積累使演出后勁日益增強,精品劇目在贏得觀眾、爭得良好收益的基礎上,還奪得多項大獎。
該劇團之所以能在一盤散沙的情況下變成一個人心向上的昂揚團隊,之所以能在市場夾縫中生存的如此興旺,這得益于劇團面向市場、面向群眾的制勝法寶,得益于持續深化的改革舉措。
內鄉宛梆劇團是全國唯一的一家專業劇團,到了1994年,在全省100多家同類劇團相繼解散的情況下,該劇團也面臨著“散伙”的窘境:帳上資金僅余千元,劇目陳舊單一,城市市場喪失殆盡,農對市場所剩無幾,工資發不出,人員相繼流失。
在此情況下,劇團新的領導班子不等不靠,提出了“向市場要效益,向改革要動力”的新思路,找準坐標,積極穩妥地把改革推向深入。
順應市場需求,實施“一團三隊”。依據有300年歷史的宛梆劇在宛西地區的農村有深厚的觀眾基礎,劇團分列人員組成一個戲曲隊,以農村為陣地,堅持上山下鄉為農民服務,凡是鄉村廟會、紅白喜事、老人祝壽等活動只要一個電話,劇團就會立即上門,按照群眾要求機動點戲,邀請方除提供水、電外,其它事情全由劇團解決,演出價格讓老百姓完全承受得起。這種形式深入群眾歡迎,演出場點除本縣外,目前已輻射到周邊縣市680余個鄉村。去年在戲曲隊不能滿足農村演出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這個戲曲隊經擴充后又一分為二。目前,兩個戲曲隊終年在農村奔波不停。與此同時,劇團從1996年起看準了城市演出市場的空檔,分列人員成立一個歌舞話劇隊,全面發揮演員的專長,凡是健康向上的劇目,做到“群眾想看啥,我就能演啥”。10年來,該隊先后排演《我們班的故事》、《陳小虎》等多部校園話劇,排演了《孔繁森》、《太行山人》等10多部現代劇,依靠演出中介,常年活動在廣東、陜西等12個省市的200余個縣、市中演出,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三是成立一個社會宣傳隊,實施文化與旅游、文化與企業聯姻。為配合內鄉旅游業的開發、豐富游覽內涵,近三年來,在內鄉清代縣衙內常年開辦了知縣升堂、品茶聽戲等10余個游樂節目。同時先后與縣地稅局、計生委等30余個行業部門聯系,圍繞宣傳主題編排小劇目,此舉也取得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為解決人才斷檔問題,劇團又開辦了“小百花”戲校,目前兩批學員已登臺演出。
改革分配制度,實行多勞多得。劇團采取定崗、定責、定場、定獎、定補辦法,以績定酬。為鼓勵演職人員多下鄉、多演出,還實行了低工資、高補助的分配辦法,依據演出中的工作量大小、水平高低、出演場次拉開分配檔次。多年來,全團上下無閑人,團長兼導演,炊事員兼打字幕,音響師兼出納。
創新優秀劇目,樹立精品意識。劇團每年都排演4至6部大戲,保證每個老臺口年年能看新戲。10年來,在恢復上演30余部傳統劇目的前提下,又創作和移植演出了《區委書記》、《三院禁約碑》等數十部新劇目。由于常看常新,故而使人氣愈來愈旺。
苦干出效益,奉獻不言悔。劇團常年奔波于鄉村,往往一天要演出兩場,為了趕場,經常演出完畢后連夜趕往下一個演出點。僅去年,劇團車輛有五次穿過縣城而沒有停留。常年在野外演出,一出門幾個月,生活甚是艱苦。老演員王秀榮說:“我們的鋪蓋沒蓋爛過,都是被繩捆爛的”。正因有此,才使劇團在艱難的環境下步入振興之路:演職人員由當初的17人發展到112人,靠自身積累增添了200多萬元的設備,優秀劇目獲省以上獎勵30多次,2002年榮獲“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原標題:內鄉宛梆劇團在體制改革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