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團”唱活內鄉宛梆
2013/4/15 14:54:3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為展現醫護人員非典時期的無私奉獻,河南省內鄉縣宛梆劇團特地排演了名為《愛的奉獻》的系列節目,時下正在南陽各醫療單位進行慰問演出。
宛梆是生長并流行在河南省南陽市的稀有劇種,可考證的活動歷史已有將近400年。早期人們稱它為“西調”、“亂彈”或“南陽梆子”,由于其音樂唱腔的獨特性,也有人稱之為“唧唧梆”。因南陽古稱宛,新中國成立后又更名為“宛梆”。
多年來,有“天下第一團”美稱的內鄉宛梆劇團,一直活躍在豫西南山區農村,年演出場次多達550余場。由于該團對繁榮當地文化事業成績突出,2002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據說宛梆的出現源于明末清初,李自成率起義軍從陜西轉戰河南時,把秦腔帶到陜西商洛、河南南陽一帶,后與當地民歌小調、民間說唱、民間音樂相結合而成。另一種說法為《中國戲曲手冊》記載:明朝末年陜西一帶的秦腔藝人因災荒和戰亂,向東流浪,沿途以演唱謀生,由秦腔融入南陽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當今獨具南陽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
據現任內鄉宛梆劇團團長李照冉介紹,宛梆曲調豐富,唱腔激昂,聲腔高亢豪放。男聲用大本嗓,給人以粗獷、豪邁、奔放、明朗的感覺;女生唱腔的高八度嘔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主弦發出的“唧唧”聲猶如鳥鳴,非常動聽。無論是唱腔藝術抑或全國惟一性,宛梆都稱得上是一個珍稀的劇種,被譽為“一絕”。
在陜西商洛、河南內鄉、淅川、西峽、鄧州一帶頗為流行的宛梆戲曲,演出團體只有一個———1951年建團的內鄉宛梆劇團,該劇團因此有“天下第一團”之稱。地域的狹小性、偏安一隅的保守性、自身發展的局限性,使得內鄉宛梆和其他地方戲曲一樣,在推向市場的征途中歷經坎坷,幾近凋零滅亡。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戲曲普遍不景氣,不少稀有劇種面臨失傳,內鄉宛梆劇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曾師從袁世海、劉長瑜等著名表演藝術家的李照冉,父母親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鄉宛梆的名角。在宛梆走入低谷時,他發出誓言:“決不能讓宛梆在我們這一代毀掉。”1993年6月,當選為內鄉宛梆劇團副團長的李照冉,和幾名堅守陣地的老演員,多次到離開劇團的演員家登門拜訪,苦口婆心請他們出山,40名演職員終于回歸隊伍。
內鄉縣委宣傳部負責同志說,宛梆絕處逢生并漸現生機,得益于當地一批甘愿清貧、艱難行進在文化苦旅征途上的文藝工作者。
1998年秋,老演員張德洲妻子去世,自己還患有疾病,但他堅持隨劇團風里來雨里去。1999年春天,他在演出時突患腦溢血,倒在舞臺上再也沒有起來,時年58歲。
僅有對藝術的奉獻是不夠的。面對困境,內鄉宛梆劇團化小演出單位,增強適應能力,在探索中穩妥推行改革。該劇團大膽改變了單演宛梆的傳統做法,把劇團分成宛梆戲曲隊和歌舞話劇隊,要求演員“一專多能”,以宛梆為主牌,同時又能歌善舞,還會演話劇、小品、相聲等節目。兩隊互相補臺,服務村鎮傳統古會、物交大會、普通人家紅白喜事等。凡是健康向上的劇目,做到“群眾想看啥,我就能演啥”。劇團聘請專家輔導,依靠演出中介和宣傳推介,排練的一系列話劇在江蘇、浙江、福建等10多個省份100多個縣進行演出。一團兩隊的運行機制,走活了宛梆劇團生存這盤棋。
李照冉介紹說,該團還改革分配制度,根據演出中的工作量大小、水平高低、演出場次,并參考經濟效益,拉開分配檔次。這一舉措使全團下上無閑人,團長兼導演、司機,炊事員兼打字幕,音響師是團里的出納員,全體演職員都是舞美隊、搬運工。
熟悉內鄉宛梆的觀眾都知道,內鄉縣宛梆劇團多年來下鄉演出均自帶汽車、自帶鍋灶、自帶舞臺、自帶鋪蓋、自帶桌椅板凳,不向群眾借任何東西。山村條件差,劇團到村里演出,往往是戲臺子搭在半山腰,而車只能開到山腳下,7噸多重的演出道具,硬是全體演職員肩扛、手抬、繩索系,一趟趟把戲箱搬到山上。
該劇團每年都要排演4至6部大戲,保證每個地方年年看戲不重樣。他們排演的現代劇、歷史劇、優秀傳統劇目,均受到觀眾歡迎。1992年,內鄉宛梆劇團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
為解決宛梆劇種的人才斷檔問題,該劇團還開辦了兩期“小百花”宛梆專業學校,共招收數個縣市小學員70多名。如今,不少學員已成為宛梆的中堅力量,活躍在城鄉舞臺上。
據了解,宛梆的影響還遠及我國港、澳、臺地區及新加坡等海外華人圈中。香港、澳門的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去年專程到內鄉觀看了宛梆表演,并表示將牽線搭橋,把這一民族瑰寶推介到港、澳、臺及海外。
現在,宛梆已深深地扎根于豫西南的南陽盆地。南陽市委宣傳部負責人稱:“宛梆已成為當地人的精神大餐,田間地頭、阡陌交通、農家小院、深山老林,只要有人所在,就能聽到清脆如鳥鳴的‘唧唧聲’。”【原標題:“天下第一團”唱活內鄉宛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3年0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