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與品牌 >> 瀏覽南陽

加強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 給力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

2013/4/15 14:05:01 點擊數: 【字體:


    西坪民歌是起源河南省西峽縣西坪鎮境內并流傳于西坪鎮及其周邊鄉鎮的古老民歌形式,是我縣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2月6日入選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目前,西坪民歌是我縣唯一一個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縣對外的文化名片。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中指出要“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相結合”,因此加強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拓展西坪民歌傳承利用途徑,促進西坪民歌與旅游相結合,對打造我縣對外文化名片,積極推進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加強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的重要意義

    西坪民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部分,其永久傳承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必須重視對西坪民歌的傳承和保護。

    (一)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是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

    西坪民歌在其長期的傳唱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文化表現形式。第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性。據考證,西坪民歌傳唱已經有千年時間,經久不衰,傳承不斷,其歌詞、唱腔、曲調不斷豐富和完善,獲得歷代人民的歡迎和喜愛,這是西坪民歌傳承下來的根本原因。第二,具有較高的價值性。西坪民歌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不同場景的情感體驗創造出來的文藝形式,既有勞動場面的詞調、也有休閑吉慶時的歡愉表達,還有青年男女表現愛慕情感的唱腔,更有對社會、對理想、對英雄人物的贊歌。從已經保留下來的詞和調來看,是歷代傳承人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晶,具有歡愉、慶賀、增智、培德等多項功能,藝術創新度高,使用價值大。第三,具有民族性。西坪鎮及其周邊鄉鎮內居住的人群主要是漢民族,也有少量的其他民族,西坪民歌主要以漢民族人群生活場景為基礎,采用漢語形式來表現,其歌詞、曲調都是漢民族人們聽得懂的表達方式。第四,具有西坪語音的獨特性。西坪鎮位于豫陜交界處,地處于交通要道,南來北往人群交往不斷,民族種族種群雜居,形成了獨特的語音方言區,是安徽潛江、山西洪洞、陜西商南等地方言和西坪方言結合后的地方話,與普通話接近但有差別,具有語音濁重、吐字生硬、拉長腔等特點,可以說是南腔北調的混合語言區,屬漢民族語言北方語系鄭曹片宛方言區。西坪語音是西峽縣五大方言區之一,用西坪語演唱民歌是西坪民歌的一大標志,是其他地區人們不可能模仿的。第五,口傳身授性。西坪民歌以口頭演唱形式通過人們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在成員內部集體性地傳播、演繹與發展,其傳承人之間的傳授與交流都體現在口頭語言傳授和體型教授上。第六,傳承的集體性。西坪民歌在不斷地被境內居民傳播、演繹過程中,受到無數的傳唱者、講述者、表演者、禮儀司職者、手工藝者不斷的琢磨與加工,同時也融入了許多聽眾、觀眾的意見和情趣,從而使民歌文化內涵不斷豐滿。第七,具有活遺產性。西坪民歌不僅向人們傳遞出西坪地區歷經千年發展而形成的獨特民歌文化傳統信息,而且因為它來自于民間并為廣大農民所喜愛、所傳唱,因而具有世代傳承的可能與必要,至如今,仍有數十人在傳唱著,因而也就具有了“活遺產性”。正因為西坪民歌具有上述歷史價值性,才先后入選為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民族公認的文化瑰寶之一,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挖掘其價值,拓展傳承領用途徑,是傳承和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是豐富西峽縣區域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

    西坪民歌是歷代西坪鎮境內及其周邊居民集體創作世代相傳的口頭詩歌,屬于精神產品,對于豐富當地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弘揚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內容涉及到生產、生活、名勝、物產、人情等。民歌手走村串戶,演生活、唱愛情、說歷史,傳承歷史與文化、科學與生活、勞動與經驗。因歌詞流暢明快、富有地域特色、生活氣息和時代特點,也為廣大群眾所喜好,樹蔭下、廟會上等人口聚集場合,民歌愛好者都會大放歌喉,抒發情感,寄托希望。既使在山野放牧、田間地頭、勞動間隙都可以隨時隨地的自由吟唱。民歌已經是人們離不開的一種文化生活,已成為傳統節日和日常生活的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人們通過民歌,表達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寄托著個人的情感,抒發著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有歌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人間解憂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七歲頑童急白頭。”西坪民歌成為承載西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是人們不能離開的娛樂方式。正因為如此,傳承好西坪民歌是豐富西坪鎮以及我縣區域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

    (三)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是全面建設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體制的重要舉措。在我縣,廣大農村已經建立起以獼猴桃為主導的林果業、以香菇為主導的食用菌生產業,以山茱萸為主的中藥材產業,支柱產業鮮明;農田水利設施齊全,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民的交通、通訊工具得到了很大改善,人們的居住狀況明顯變化,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7789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物質文明成果顯現。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有物質文明,而且也要發展精神文明。教育、衛生、科技、社會、文化事業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而西坪民歌屬于精神文明范疇,是文化事業的一項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對西坪民歌的研究,傳承好西坪民歌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讓西坪民歌在新世紀得到發揚光大,家喻戶曉,人人喜歡。讓“西坪民歌”成為西峽縣一個文化亮點、一個顯著招牌、一個名片,成為西峽人引以為自豪的資本。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西峽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全面建設西峽縣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是應對西方文化和媒體新形式挑戰的需要

    近代中國的落后,使得新中國建立之后,不僅面臨著西方科學技術占優勢的壓力,也遭遇到西方強勢文化的競爭壓力。要在競爭中占據主動,必須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傳統文化優勢,弘揚民族精神,抵御西方強勢文化壓力。研究并利用西坪民歌正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應對西方文化挑戰的現實需要。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今信息時代,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報刊的存在,給傳統文藝形式的生存帶來了挑戰,不少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觀眾銳減,傳承人后繼乏人,面臨失傳困境。為此,保護傳承西坪民歌,振興民歌藝術,讓傳承人“紅”起來,讓民歌聽眾多起來,唱紅西峽縣,走出河南、影響全中國,使漸進衰微的民歌藝術在多種藝術形式競爭中得以發揚,占據一席之地,使古老文明和現代藝術融為一體,共同繁榮我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事業,從而更好地應對來自于國際的和國內的各種挑戰。

    總之,保護和傳承好西坪民歌,是積極推進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的需要,是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的需要,是時代的要求,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二、西坪民歌形成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的產生,都要依賴于一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世界上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西坪民歌是立足于西峽縣西坪獨特的山區自然基礎之上的勞動人民創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是經過口頭表達、代代相傳、不斷豐富和完善的文化形式。具體地說,有以下原因:

    (一)悠久歷史原因

    西坪鎮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處,“通陜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歷為軍事要塞、交通重地。春秋時期建秦楚驛道,號稱八百里長,途經西坪。西坪街之東2公里處設關,為秦楚驛道之五關之一,關之西臨峽河,關之南北為山頭,扼此關隘可東拒楚國、西抵秦國。唐時置商於新路,仍過西坪。此關因武則天要從西安到南陽,關長迎其愛好,在關內遍植花卉,隨更名為“花園關”。據《淅川廳志》記載:“唐武后在此建有看花樓”。據傳,西坪街漢時建村,明朝中葉成鎮,明末為闖王李自成的屯兵地,鎮內今遺留地名“營子”(為兵營所在地)、“操場”(為練兵場所在地)。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西坪城,城墻周長約2公里,有東、西、南三門,其中西門上橫書“西接秦壤,東至楚界”。自古為頓兵秣馬之場所,兵家必爭之要地。
悠久的歷史,為西坪積淀下豐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民歌的產生準備了歷史條件。

    (二)民族交流原因

    西坪居于交通要道,歷來人員交往不斷,商賈人馬云集,邊貿交易活躍。為了便于管理,明成化六年(1740年)在花園關設巡檢司,專職管理邊境貿易與社會治安。中華民國及其以前,主要集市在花園關,西坪街屬于政治中心,新中國建立后集市貿易才在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下遷移到西坪街。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人群在此交往,南北文化交融,產生了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西坪鎮從很早以前就有“唐將”班子在一起干活的習俗(就是換工班子)。傳說李世民建唐后,怕有功的兵將居功自驕、造反,就把他們集體留在河南西部和陜西東部的深山澗里開荒種地,生活單調苦燥,于是他們就在勞動時唱歌、打啞謎、打落號嗨,以消除疲勞,解除苦悶。特別是明末清初因天災人禍因素,人口銳減,赤地千里,為新移民遷入提供了機會。在明末清初的7次人口大遷徙中,有來自于北方洪洞大槐樹下(含山西、陜西、河北等省)人群、也有來自于江南(今安徽、江蘇、湖北等省)的人群。在這些不同地域的人群中,既有不同民族的差異,也有漢民族南北方人群習俗的區別。至今,在西坪鎮境內有5個民族:漢、回、苗、蒙、土家,雖然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習俗接近,但因民族差異形成的獨特文化仍然保存,這為西坪民歌的產生提供了人文條件。

    (三)獨特地理環境原因

    西坪居伏牛山南麓,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向暖溫帶過渡部,夏熱冬涼,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4.3度,年均降雨量825毫米,適宜農作物生長。屬于山區,境內河谷密布,主河道有淇河,支流有峽河、黑漆河、洋溪河、水峽河,西坪街為淇河與峽河交匯處之沖積河谷,古人早就關注水利設施建設,境內堰壩橫亙,渠道縱橫,土地灌溉極為方便,盛產小麥、水稻、玉米、紅薯、花生、芝麻等,水力石磨坊、彈花坊、紙坊廣為分布,手工業比較發達,山區盛產生漆、桐油、木耳、核桃等特產,歷來屬于的西峽縣的富庶之地。

    特殊的山區地理環境,豐富的農產品供給,發達的手工業,帶來了一方的富庶,為民歌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四)喜愛娛樂的精神追求原因
  
 
   傳統的農耕生活,帶來了農忙農閑之分,在農閑之時,為滿足精神需求,便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唱歌、舞蹈、練武等形式應運而生。民歌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

    山區因交通不便,隔山相望想交流思想,便產生了山歌對唱;上山砍柴、山邊放牧牛羊,也需要“哼”幾段歌詞,以抒發感情;田間勞動中途歇息期間唱幾句小調,可緩解疲勞;年輕人相聚,以歌相對,可增進了解,產生情感,甚至達到相親相愛的目的;逢年過節,舉辦大型演唱活動,可增加節日喜慶氛圍;兒童玩耍,以兒歌引領,可益智增趣,如此等等,西坪民歌在喜愛娛樂的人們中間產生并流傳開來。喜愛娛樂的精神追求為民歌的產生奠定了現實基礎。

    三、西坪民歌的構成

    西坪民歌具有直率坦白、純真質樸、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以及長于“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內容涉及到生產、生活、愛情、物產、風景名勝、歷史故事等涵蓋整個社會生活,傳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集體演唱等,有大對花、小對花、拜年調、繡荷苞、采茶曲、石榴燒火、四六句、花鼓子調等調門30多個,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不同類型,流傳于世的歌曲近千首。

    在西坪民歌構成中,勞動歌、愛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濃郁,藝術價值最高。

    西坪民歌的勞動歌中有勞動號子、夯歌,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的作用;有田歌、漁歌,描繪勞動情景,訴說勞動感受;有工匠歌、采茶歌,以反映社會生活、抒情見長。如《正月采茶正月嗦》:“正月采茶正月嗦,新來媳婦拜公婆,紅綢子大襖綠絹袖,八幅羅裙順地拖。二月采茶二月嗦,二月小燕來得多;燕子停在過梁上,今年做得來年窩。……”。有的勞動歌形象抒發了勞動的辛苦還不乏幽默感,如《一天一挑柴》:“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來。要得回來早,除非鐮掉了。回來打二更,吃飯要點燈。出去尿泡尿,回來雞子叫。燒水洗洗臉,亮星還在閃。”

    西坪民歌里的情歌,表達方式樸素、生動、幽默、風趣,頗具畫面感和形象感,無論是抒發愛情的熾熱、相思的纏綿,還是別離的凄婉和對愛情的渴望,都直率質樸、情真意切。另外西坪境內河流密布,大姑娘小媳婦愛在河邊洗頭、洗衣,小伙子、男青年在河邊田里勞動,水邊的情歌就誕生了。如“黑漆河流水歡,姑娘洗衣在河邊。東張西望干什么,一件小褂洗半天?等俺情哥來相逢,這個地方最適應;山高風大河水響,說句情話兩人聽。”也許一首情歌就能牽出一段美好的姻緣。

    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對歌形式較多。其中僅對花系列就有《大對花》、《小對花》、《對花》等,如《小對花》:(甲)“我說那個一來喲,誰么誰來給我對上一?什么子花開在呀么在水里?”(乙)“你說那個一來喲,我呀么我對上一;蓮菜開花在水里。”(合)“說呀么說得好,對呀對得妙,三枝蓮花開,十枝蓮花落,咱二人對花好不熱鬧。”……《小對花》經過整理,多次在省市民間文藝匯演中獲獎。另外西坪境內地勢險要,古來為中原西南之屏障門戶,戰時為兵家必爭之地,平時為屯兵秣馬之所。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屯兵士卒相聚吟唱懷鄉思親之意,抒發各自家鄉的風土人情,也極大豐富了西峽民歌生活歌的內容。

    四、西坪民歌的傳承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西坪民歌的流傳范圍


    據文化部門實地調查,西坪民歌流傳于今西峽縣西坪鎮及其周邊鄉鎮境內。全鎮35000人,20個行政村都先后舉辦文藝活動,傳唱西坪民歌。以及與西坪鎮近鄰的寨根鄉、桑坪鎮、重陽鎮、丁河鎮等鄉鎮都傳唱西坪民歌。

    (二)西坪民歌傳承人現狀

    西坪鎮20個村在新中國建立后的30余年間,經常利用春燈節舉辦傳統的獅子、旱船、高蹺、走馬等演出活動,演唱民歌藝人數量較多,1980年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行,家庭分散經營成為主導后,演唱活動逐漸萎縮,尤其是受電子音樂、電影、電視、互聯網發展影響,演唱活動受到較大沖擊。

     統計顯示,西坪鎮境內有民歌傳承人42人,其中已經被批準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3人(2008年6月15日河南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計14大項224人,其中南陽市僅有5項16人,西坪民歌手占3人,他們是:魏秀菊,女,今年66歲,西峽縣西坪鎮方家溝村農民;袁香華,女,今年69歲,西峽縣西坪鎮西崗村農民;包訓剛,男,今年64歲,西峽縣西坪鎮西崗村農民。

    (三)西坪民歌傳承的現狀

    調查中顯示,西坪民歌在西峽縣和西坪鎮仍在傳唱,西坪鎮部分村子傳唱活動年年開展,特定時段定期或隨機舉辦演出活動。具體有以下活動:

    1、春燈節演出活動。既有民間自發演唱,也有由西坪鎮文化服務中心組織的演唱,還有企業資助的演出。

    2、定期舉辦“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動。從2003年起,由西坪鎮文化服務中心組織的農歷每月初二、十六兩次“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動,民歌藝人自發到文化服務中心開展演唱、交流活動,不斷提高演唱水平,也吸引了一些民歌愛好者和周圍居民前來學習和觀看。

    3、成立西坪鎮民歌演唱隊。為了搶救和保護西坪民歌這一傳統文藝形式,由西坪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組建西坪鎮民歌演唱隊,把民歌的歌詞和曲調融入演唱之中,把民歌演唱與傳統民間節日娛樂結合起來活躍節日氣氛。

    4、定期組織西坪民歌演唱比賽活動。從2006年起,確定每兩年舉辦一屆西坪民歌演唱比賽活動,參賽人員從全鎮范圍內自由報名,每位選手演唱兩首歌曲,參賽節目由選手自選歌詞和曲調。

    5、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演出比賽活動。2007年參加由《南陽日報》組織的首屆重陽文化節演唱活動,2008年元旦參加全縣廉政文化匯演,2009年11月參加全縣文藝大賽決賽等活動演出。
 
    6、編輯刊印《西坪民歌100首》。這是首次編輯出版西坪民歌歌詞的文獻資料,是從現有民歌手中收集上來并經過提煉歸納出的100首經典歌詞,涵蓋了勞動歌、時政歌、情歌、兒歌、歷史傳說歌、其他類歌等六個類別。

    7、建立高校西坪民歌實習基地。2008年南陽師院音樂學院與西坪鎮政府文化服務中心簽訂協議,在西坪鎮建立西坪民歌實習基地。音樂學院的系主任何軍副教授和邵老師還對西坪民歌的演唱活動進行了現場錄像,作為素材將運用于課堂教學。

    8、新聞媒體多次報道西坪民歌的事跡。近年來,《河南日報》、《大河報》、《南陽日報》、《南陽晚報》、南陽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到西坪鎮采編西坪民歌事跡,多次刊發西坪民歌演唱信息。中央電視臺還播發了西坪民歌的新聞。西峽縣電視臺采編的西坪民歌專題新聞獲得全省好新聞二等獎,擴大了西坪民歌的影響力。

    (四)西坪民歌傳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西坪民歌在傳承過程中,其傳唱形式遇到現代信息時代的挑戰,在與電視、電影、網絡、廣播等媒體新形式的競爭中顯得乏力,在爭取傳承人和聽眾方面存在著非常鮮明的劣勢,傳承活動存在著中斷的危機,具體地說有:

    一是傳承人年齡結構偏大。從調查中得知,西坪鎮域范圍內,40歲以下的傳承人幾乎沒有,多數傳承人年齡在55到70歲之間; 二是高層次傳承人少且層次不夠高;三是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年輕的傳承人難以選定更難穩定下來;四是活動載體少,傳承人演唱收入低;五是專家學者傳幫帶發揮的嚴重不足;六是記詞多記譜少;七是影像化資料偏少;八是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夠。
 
    五、多渠道、多途徑傳承和利用西坪民歌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西坪民歌的挖掘整理力度

    政府要加大投資投入,設立西坪民歌保護基金,建立西坪民歌協會,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合作。并依據已經建立的西坪民歌演唱隊,定期開展演出活動,鍛煉傳承人隊伍,逐步擴大影響,吸引觀眾,吸納新歌手。同時,邀請專家教授,對西坪民歌進行研究整理和藝術指導,使其更加系統完整、藝術水平更高。

    (二)不斷創新民歌演唱活動

    任何一種文藝形式的存在,都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吻合人們精神需要,做到與時俱進。脫離人們需要的文藝形式,早晚要被淘汰。西坪民歌之所以有失傳的危機,就是因為它與當今人的精神需求有第一定的差距。為此,我們在保留傳統優秀唱詞和曲調的同時,還有吸納新的文藝形式的精華部分,比如在選詞上,要更多的增加優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方面的新詞,增加當代先進人物的事跡、身邊人的風采,以謳歌時代的精神風貌,弘揚主旋律,增強感召力,增加吸引力。

    (三)加大培養年輕傳承人的力度

    在廣大農民中開展民歌演唱活動,讓大多數農民對民歌有一個基本認識和好感,讓人們喜愛本鄉本土的民歌文藝形式,在全縣居民有學民歌好、唱民歌光榮的意識。同時運用政府資金支持,給足培養經費,讓年輕人既學到演唱藝術,也不耽擱家庭經濟收入,不能因為演唱而使家庭受窮。

    (四)在中小學校中傳唱西坪民歌

    組織民歌歌手,定期走進中小學校,傳唱西坪民歌,編輯西坪民歌詞曲,分發給各學校,讓學生們在業余時間里學唱民歌,擴大民歌在小孩子心目中的影響,為民歌傳承人的培養奠定人才基礎。
      
    (五)把西坪民歌當做一項產業來做

    東北二人轉,是東北傳統的民間藝術,現在卻做成了很大的文化產業,紅遍大江南北,創造了很大的經濟效益。我們在傳承好西坪民歌的基礎上,加強對西坪民歌的打造和包裝,像東北二人轉一樣,把西坪民歌當做一項產業來做,組建專業西坪民歌演出隊伍,打造西坪民歌精品,加強西坪民歌對外的演出交流,讓西坪民歌走出去,在全國產生影響。

    (六)把西坪民歌與旅游產業相結合

    旅游產業需要文化來提升品位和豐富內涵,西坪民歌作為我縣的文化名片,要把西坪民歌與我縣旅游產業相結合,使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一場《印象·劉三姐》,不僅讓人記住桂林的山水美景,同時也欣賞到民族文化藝術,《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是地方文化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成功典范,我們借鑒《印象·劉三姐》成功做法,結合我縣山水旅游景點,請著名導演、演員,打造一臺高品位、有看點、有地方特色的西坪民歌實景演出,吸引游客,提升我縣旅游業文化內涵。

    總之,西坪民歌是我縣對外的文化名片,是傳統文化瑰寶,我們要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的要求,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保護傳承利用好西坪民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西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李笑非)【原標題:加強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  給力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西峽網 2013-3-7
0
下一條:內鄉宛梆劇團在體制改革中振興上一條:沒有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