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dèng
【鄧姓起源】
出自子姓。據《元和姓纂》及《廣韻》所載,商王武丁分封其叔父曼季于鄧國(在今河南省鄧州),稱鄧侯。春秋時有鄧侯吾離期,朝魯國。后鄧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因鄧氏為曼季后裔,故又云出自曼姓。又據《安化鄧氏譜序》所載,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南唐亡國后,李從鎰之子李天和逃匿,以其父曾封鄧王之故,改姓鄧氏。
《郡望百家姓》云:望出南陽郡。《廣韻》云:鄧氏望出南陽,安定。《姓氏考略》云:望出平陽、襄陵、長沙、陳郡、成都。
[1]南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相當于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2]安定。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當于今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
[3]平陽。三國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置平陽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4]襄陵。漢置襄陵縣,因有晉襄公之陵于此,屬河東郡。在今山西省襄汾縣。
[5]長沙。秦代置長沙郡,因有“萬里沙祠”,故名,相當于今湖南省境。
[6]陳郡。秦代穎川郡,漢初為淮陽國,漢章帝時改為陳國,北周時始置陳州。相當于今河南省周口地區淮陽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