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峽縣丁河鎮的民間藝術——高抬,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西峽縣志》記載,丁河高抬始于明初,盛于清朝,到了民國時期就作為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保存下來。
關于丁河高抬,還有一個與哪咤有關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丁河這個地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不知道珍惜糧食,隨便糟蹋糧食,玉帝知道了就派三太子哪吒帶領火德星君等人,于正月二十三火燒丁河店,以示懲罰。因丁河是哪吒故里,他不忍百姓受難,就暗示當地群眾放焰火,形似著火的樣子,逃過一劫。老百姓為了感謝尊神哪吒,于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三放焰火、演高抬,一直延續至今。
丁河高抬藝術是集戲劇、故事、雕塑、繪畫、鐵木工藝、裝飾工藝為一身的“空中舞臺”藝術。丁河高抬是以桌為單位,有單桌和雙桌之分,凡一桌有一個人物的叫單桌、有兩個人物以上的叫雙桌,每桌都有一個主題或劇目。
每年春節前半個月,丁河民間高抬藝人就開始著手準備制作高抬。首先確定主題,然后立意、構思,最后做造型。高抬的題材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人物和古裝戲人物,如“哪吒鬧海”、“豬八戒”、“河蚌女”等。裝扮者為五至七歲長相俊美、體重輕盈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著戲劇服飾。高抬的骨架由桌架、鐵桿、坐叉三部分組成,裝高抬時用木、草、泥、繩、布等材料,經裱、扎、畫、塑加以粉飾,既要真實逼真、栩栩如生而又妙趣橫生、不露痕跡。
丁河高抬以“奇、險、絕”著稱,人物站立在“塔尖”、“鞭梢”、“揚起的鼓槌上”、“豬八戒的耙子上”、“傾斜的傘邊”等,看上去奇險驚人,它的秘密全在用優質鋼鐵桿做主架造型上,俗稱“鐵拐”。如豬八戒和少女組成的“情意綿綿”高抬,豬八戒斜擎著釘耙,釘耙的頂端單腳站著一個打扮得花枝照展的少女,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其實釘耙的中間穿過一根用優質鋼鐵打的“拐子”,通過豬八戒寬大的衣服,通向桌子下面,用螺絲固定。桌子下面捆綁著裝滿砂子的麻袋,以增加底盤的重量,四周用裝飾彩布蒙上一圈,外表一點也看不出來。釘耙上的少女,她的單腳緊緊地蹬在“拐子”上。“拐子”的最上端是半圓形的鐵圈狀,緊緊卡住少女的腰部,外面穿著色彩絢麗的古裝戲服裝,一點破綻也露不出來。
高抬出場前也有講究,一個頭戴禮帽,長著八字胡,穿著羊皮襖的“丑角”倒騎在毛驢上,驢身上排滿了銅鈴,另外一個畫著“三花臉”的人牽著,沿著高抬要行走的路線快速的奔跑,這叫“報子”,“報子”出三遍,高抬就正式開始了。
高抬演出時,每桌高抬由四個身高一致的男子漢輪換著抬,四個人前后左右用“支桿”保護著上面的“人物”。演出隊打著彩旗,在鑼鼓樂器的伴奏下出游,穿街過巷、徐徐而行,街上萬人涌動、人們競相觀看。
丁河高抬是自發的一種民間文化,它不僅有故事的趣味而且有戲曲的風姿;不僅有舞蹈的韻味,而且有雜技的絕招;有雕塑的形態和技藝的精巧。近年來,丁河高抬每年春燈節到西峽縣城演出,還受邀到淅川、內鄉等鄰縣演出,并多次進省和到南陽市參加民間藝術展演,受到好評如潮,2010年被確定為河南省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新春期間,丁河高抬就成了豫西南人們期盼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