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南陽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記載著一個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文化形成的根源。以文塑城,就要清楚地知道過去的創造,珍惜今天的擁有,明確未來的發展。一個有文化的城市是有魅力的,一個有歷史的城市是厚重的。以文塑城,當讓“非遺”保護先行。
“非遺”保護,資源豐富
南陽市有12個縣區,“非遺”資源非常豐富。2009年全市非遺普查收集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19多萬條,調查項目1.6萬多個。經過歸類,整理出13個大項,包括語言文字類、民間文學類、民間美術類、民間音樂類、民間舞蹈類、傳統戲曲類、曲藝類、傳統體育、雜技與競技類、傳統手工技藝類、民間習俗類、民間信仰類、民間知識類、傳統醫藥類項。其中語言文字類項目1000多個,民間文學類項目6500多個, 民間習俗類項目1900多個,傳統醫藥類項目2000多個,其它每一類也都有幾百個項目。這次普查雖然全面,但仍有大量隱藏在民間的“非遺”項目沒有被挖掘出來,或者已經消失。毫無疑問,南陽市是“非遺”資源大市,同樣是歷史文化資源的大市。
“非遺”保護,成績顯著
自非遺工作啟動以來,南陽市委、市政府對非遺保護工作高度重視, 認真貫徹實施“一法一條例”,并結合南陽市實際,出臺政策,成立領導小組,建立起政府主導,文化部門牽頭、其他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長效機制。
南陽市文化主管部門克服困難,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出了一系列保護非遺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目前全市有9個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8個項目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陽市政府公布了南陽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51項。6名傳承人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5名傳承人被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全市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2015年,南陽市又申報國家級傳承人4名。
南陽市成立了南陽藝校、南陽宛梆藝校“非遺”傳承基地,將非遺傳承與中職教育相結合,解決了部分非遺項目后繼人才問題。
南陽市大力宣傳“非遺”保護工作。積極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展覽等活動,將非遺帶進社區、鄉村和校園;成立學術研究機構和保護機構,南陽師院舉辦了板頭曲理論研討會;“文化遺產日”期間,南陽各媒體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5年“唱響白河”群眾廣場文化活動,每一場都加入了非遺元素,并專門打造一臺“非遺”專場,通過舞臺形式使人民群眾了解、珍視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覺參與保護工作。
南陽市還積極組織南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到外地參加展覽、演出。鎮平玉雕到北京、四川、浙江參展;方城黃石硯作為國禮送給法國總統,方城石猴到山東參展;南陽烙畫到臺灣參展,南陽板頭曲到周口淮陽參加中部六省非遺展演,內鄉宛梆到鄭州市參加非遺展演活動。非遺以文化交流的形式走出南陽,成為宣傳南陽“以文塑城”的有效載體。
南陽市對鎮平玉雕、方城黃石硯、方城石猴、南陽烙畫等與經濟生產關系比較密切的項目采取生產性保護措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陽市經濟效益的增長。
2012年,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現場會在南陽市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15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省文化廳領導和與會代表充分肯定了南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2015年河南省第二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培訓班在內鄉開班,也是對南陽市非遺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非遺”保護,任重而道遠
然而就目前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是一項新的工作,保護的范圍廣泛,任務艱巨。
盡管南陽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非遺保護是一項新的工作,并沒有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更沒有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局面。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逐漸消失;年輕人認識不到傳承的重要性,許多傳承人又年老體弱,南陽市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一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而且是近十年剛開展的一項工作,目前南陽市的工作人員大多是群藝館、文化館或其它文藝單位的相關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數量不足,需要加強。南陽市各級雖然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都不是編制單列的非遺中心,均為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根本無法大刀闊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市、縣兩級財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投入太少。對市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一直沒有任何資金補助,起不到激勵作用。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數量眾多,要全面實施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單靠文化主管部門和非遺項目自身的投入是無法解決的,必須納入政府的項目工程,保證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如數字化記錄工程的啟動。
省文化廳一直強調各地要建立非遺展示館和傳習所,南陽市雖有民間團體成立傳習所,但文化部門尚無專門的場所,許多縣級劇團缺乏必要的排練、演出場所。全國非遺工作都已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以廣東省為例,從2008年起,省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款,2012年起,專款增到每年1700萬元,有專門的機構、專業的隊伍和專項的經費。相比而言,南陽市的非遺工作能有今天的成績,是文化部門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敬業精神和文化使命感。
“非遺”保護 用好人財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它不屬于任何個人或組織,它是一種公共財富,群眾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制度保障、機構健全、資金支持、隊伍壯大,簡言之用好人財物。
國家出臺了非遺法,省文化廳制訂了非遺條例,但相對應的保障政策的實施和落實,南陽市仍有很大差距。南陽市需要科學謀劃,將非遺保護工作列入到政府的工作規劃中,下大力氣進行研究安排,健全工作機構,在文化主管部門單設非遺科(目前我省僅有6個地市沒有單設),成立專門的非遺中心(南陽市縣區非遺中心與文化館是一個機構,兩個牌子),設置編制,讓非遺工作得到足夠的重視,有機構有人員,讓管理先行一步。
非遺保護的專業性很強,涉及面又廣,而南陽市非遺隊伍人才數量偏少,文廣新局僅有兩人從事非遺工作,還不是專職,各縣區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化程度不高,難以適應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非遺后備人才不足、活力不強,因此加強非遺保護工作,必須抓好隊伍建設,補充專業人員充實到非遺工作中,或者集全市之力成立非遺保護工作協會,無論哪個項目,都有非遺的專家人才,不管是非遺的資料整理或是數字化記錄工程,都能提出可行性建設,設計可行性方案,有力促進南陽市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
“非遺”保護 做好文化開發
非遺是千百年來百姓文化的匯集,群眾文化的結晶。非遺保護不只是把非遺當作歷史封存在檔案資料中,而是要合理的利用和開發。
開發非遺文化,方言首當其沖。南陽十二個縣區,有著各不相同的方言,承載著當地人的喜怒哀樂。河南方言的魄力曾被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用于經典相聲名段中,“誰?我! Zhua,尿”四個字四層含意,誰于爭峰?面對普通話的普及,方言正在漸漸消失。而對于遠在海外的游子,出門在外,聽到方言就感覺到特別親切。什么是根,什么是魂,什么讓人夢繞魂牽?也許只是幼時母親的一聲聲呼喚,年青朋友歡聚時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方言是文化的魂,是故鄉的根,將南陽十二縣市區的方言集結成冊,是南陽非遺工作的一項大工程。
近年來大家普遍覺得年味越來越淡,過年越來越沒有意思。除了吃喝逛超市,可去追古憶昔的地方和事情太少。建議南陽市在公共假日,舉辦民俗展演,由政府牽頭,文化主管部門實施,在市區群眾聚集區,規劃出文化活動廣場,在公共假期,恢復傳統節目習俗表演,非遺項目活態展演,讓大家的節目過得更有文化氛圍。
非遺文化展演走出去,進校園,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傳承運作。政府搭建平臺,提供機會,制度保障,讓南陽市更多的非遺走出去,讓更多的人通過南陽的非遺了解南陽厚重的歷史;把非遺項目帶進校園,讓南陽市從孩子抓起,在童心中播下一粒文化的種子,及早發現有愛好非遺的苗子,對于傳承非遺的學生,對于愿意傳承的藝人,都給予政策幫助和物質幫助。
南陽市以文塑城,找準非遺文化開發的切入點,將會有更大更好更快的發展。楚風漢韻不只是屬于一座城市,更屬于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廣大群眾。文化名城不是幾個名人的文化,而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群眾文化,非遺是所有文化的根,文化的魂,做好非遺項目、非遺傳承,南陽市以文塑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