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嶺是原始社會文化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南陽市南召縣崔莊鄉猿人大峽谷下游西岸,在峽谷漂流下碼頭南約500米。該嶺呈南北走向,長約1公里,寬約300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南召猿人的一大活動遺址。南召猿人在此生活了五、六十萬年之久,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原始文化遺存。
觀嶺西邊有一所學校,叫崔莊中學,1971年2月,我就讀于該校,進入學校后,我接受到了一門聞所未聞的學科——中國歷史。第一節課,歷史老師給我們講了神話般的原始社會。初次見到了教科書上山頂洞人的復原頭像和他們所使用的勞動工具石斧圖像。從此我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意想不到的是,一次我和幾個同學到學校的后山觀嶺上去玩,不經意間拾到了一個和教科書上的石斧一模一樣的石頭。我突發奇想地說:“這就是書上所說的石斧,說不定猿人也在這生活過。”那時,我們的知識面都很窄,都認為只有山頂洞才有猿人。隨同的幾個同學和我抬杠說:“天大的笑話,山頂洞離這也不知幾千里,那里的猿人怎么會把斧子扔到這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我們帶著這個爭議回校去問老師,老師也很遲疑,未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我仍心有疑慮,不是就不是吧,再拾幾個,壓書本或當玩具玩。隨后又找了幾個。但當時做為十二三歲的毛孩子來說,并沒有真正留意去尋找,去收藏。其實,那時山上很多,一個上午找一、二十個絕不成問題。
新時期時代早期手斧
新石器時代石斧
那個疑念在我的心中存了八年之久,直到1979年2月9日《人民日報》上刊登了《河南南召發現人類牙齒化石》的文章才釋了疑。因為南召云陽杏花山離南召崔莊觀嶺僅僅八十來里。既然云陽生活過猿人,觀嶺也應該是猿人活動的場所。說不定這比那兒還早呢?
遠古人類牙齒化石
那篇文章證實了我的猜想無疑之后,我便與觀嶺這塊神奇的土地和這里的猿人遺存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3年9月,我又有幸回到了后湖母校教書。一教就是26年之久。從此更有機會更加密切地接近、關注觀嶺。茶余飯后,都會到觀嶺上去尋寶。春夏秋冬從不間斷,我到農民新翻的田間去尋,到地頭的田埂上、亂石堆里去找,到枯萎的草叢里、石堰上去扒,到坍塌的斷崖上、塌方的土堆里去撿。2008年,我回到了距觀嶺20里的家鄉,但每逢星期天、節假日或下山辦事都要抽出時間仍舊去探。就這樣,尋尋覓覓、覓覓尋尋,苦苦尋找了四十年。遠古時代,觀嶺上遍布了猿人的蹤跡,這四十年來,觀嶺這30萬平方米的土地不知讓我去尋過多少次,走過多少遍,踏訪猿人遺存期間,不知多少次都是空手而歸,但仍心存希望,一直在尋。有時是少有成效,有時是收獲頗豐。
有道是,一分辛苦,一分甘甜。隨著歲月的延長和我尋訪猿人遺跡次數的增加,我所收集的猿人遺存也與日俱增,由一位數變成了兩位數,然后又增加到三位數。當然,也有別人送給的,也有花錢購買而收藏的。
為此,我又找了不少有關猿人的書籍。諸如:《辭海》(歷史分冊·考古學)《中國歷史的童年》、《可愛的祖國》、《中國歷史》教科書、教參,《南召縣志》、《走遍南陽》、《省情·禮儀》(河南地方課程讀本)。隨著自己知識的積累、視野的開闊,收集的面也逐漸擴大了。過去認為不是的文物、甚至撿起又隨手扔掉的東西才知道也是原始遺存。開始只注意撿完好無損的、光滑的磨制石斧、有點殘缺的都不要。后來,完、殘、片,甚至制作遺料也撿。又知道在磨制石斧之前還有舊石器。隨即也收集起來。有名的無名的別人視為石頭瓦塊,死嘟爛沉的無用之物,我也很感興趣,兼收并蓄。大小都不放過,大的十幾斤,小的如指甲蓋。都一同帶回家,以待隨后研究。
十多年前,我拾到一個陀螺形的磨制石塊,我一直認為是猿人娛樂健身所用的玩具。一直到2011年夏天,萬家園集團公司邀請文物專家李平洋、武明真教授到我家尋訪原始遺存,我才知道是什么東西。武教授學識淵博,他對我說:“這不是陀螺,是捻繩用的線墜,因為它上端有一圈綁繩子的小溝痕。”他還給我說了另外一些遺存的名稱。他的話使我受益匪淺。他又說,你收集到的這些東西,很有科學價值,我也沒白來一趟,今天才真正找到了“猿人大峽谷”命名的根源。沒有這些東西,古路河就可以說成別的什么峽谷。有了這些東西,“猿人大峽谷”就有了真憑實據、就名副其實了。你要好好收藏保存,將來發揮作用。”
2012年,我在觀嶺又拾到一個十一、二厘米長,中型胡蘿卜模樣的紅色陶制品,不知叫什么東西,扒了很多資料,最后在《南召縣志》彩頁插圖上找到了它的名稱,叫做塤。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不知名的猿人遺存。
塤
收集的猿人遺存多了,我就分類整理、收藏。
目前,舊石器時代有:(1)打制石器(粗石器):石核器,石片器,敲砸器,砍器,刮削器,割削器,尖狀器,盤狀器,燧石、石鐮,手斧……
(2)打制石葉(細石器):凸刃器,凹刃器,直(單)刃器,復刃器……中石器時代有:石斧,石矛……新石器時代有:大、中、小、微型石斧:大、中、小、微型石鏟:石杵、石錐、石錛、石鐮、石鋤、方石鑿、圓石鑿、石捻墜、石紡輪、石網墜、石箭頭、石彈(球)、石鏡、石鐲、石珠……玉器有;白玉斧、墨玉斧、白玉鏟、墨玉鏟、玉珪、玉璋、玉璧、玉璜、玉鐲、玉佩等。磨制工具有:石砧、大、中、小型石砥、石礪。骨器有:鹿角、鹿角錐、骨針、燒骨……陶器有:陶甑、陶杯、陶弾(球)、陶紡輪、陶鐲、陶鳥……樂器有:陶塤。還有不少其他數件無名器物。
墨玉石鏡
盤狀器
陶鐲玉鐲
2010年以來,由于古路河剛剛易名為“猿人大峽谷”。很多人從前沒有聽說過這個地名。來到猿人大峽谷,就問:“猿人大峽谷在哪里”,有的人說:“不知道。”當問到我時,我說:“這兒就是猿人大峽谷。”有人問:“猿人在哪里?”我說:“就在我們身邊(上、下碼頭廣場欲立猿人雕像)。其實,咱就是‘猿人’。難道咱不就是猿人的后世子孫么?難道咱不就是和猿人的血脈相承嗎?只是進化而已。
近幾年來,隨著猿人大峽谷漂流開發的進程也影響到了我所收藏的猿人遺存。很多人慕物而來。很想見見祖先使用過的實物,一飽眼福。來到我家,我只當是義務為厚重的南召文化做宣傳,為峽谷漂流公司擴大影響,就慷慨地說:“看吧,東西有用壞的,沒有看壞的,只要不亂拿亂碰損壞,隨便看。”從此,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看新鮮的客人。不過也有人突發非分之想,問到“這東西你賣不賣?”我婉言拒絕:“對不起,不隨你愿,掏錢難買不賣物”你想:物換成錢,錢早晚會花完,那時物錢兩不見;物不賣,原物在。錢花完了,可以再去掙,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流失一個、損壞一個就少一個。況且,猿人歷史遺存就理所應當保存在猿人生活過的地方,放在別的地方,無根無據,也沒意義,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留下來吧,留下來可以尋根問祖。因為這是猿人為我們留下的尋找他們的標記和線索,也是留給后人的紀念品。
閑暇之時,我總是仔細審視、品讀這些猿人遺存,睹物思人,想了很多。這些處于人類歷史童年的文化遺產,用我們現代的眼光去看,它不是工藝品,并不漂亮美觀。然而要知道那已顯示了蒙昧時代猿人的聰明才智,這每一件東西都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正像玩童捏的泥人,畫的圖畫一樣。盡管很不像樣,但對他們來說,已是盡力而為了。這已是難能可貴了。盡管不盡人意,卻滲透著他們多少辛勤的汗水,也是他們勞動的結晶啊!我們真不必去苛求他們。
我又想,遠古時代猿人的一切制作,都是人類謀生的開端。我們現在棲息的房屋、勞動的工具、生活的用具、狩獵的工具、捕魚的工具、紡織的工具、祭祀的用具、身戴的飾品都是在他們制作的雛形基礎上進行模仿、改造、加工而成的。他們對人類后世產生了多么重大而深遠的歷史影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