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文豪歸宿三蘇墳

2013/5/20 17:56:35 點擊數: 【字體:


    一代文豪蘇東坡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沒有葬在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郟縣。
  
    蘇東坡為何選中郟縣為他的最終歸宿?是因為郟縣風景秀麗與蘇東坡的家鄉四川相似,還是因為蜀道崎嶇難以歸葬?蘇東坡的這個選擇給后人留下了千古難解之謎,也給郟縣平添了一種厚重。
 

    是處青山埋忠骨

  到郟縣采訪“三蘇墳”,恰逢當地的古剎廟會,不大的縣城里一派節日氣氛。天公作美,在這個季節,中原難得有如此明媚的天氣,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街邊的橘子蘋果堆積如山,成箱的飲料和酒恨不得擺到馬路當中。趕會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婦女們流連在售賣服裝布匹的小攤前面,吵架似的與小販們討價還價,孩子們手里拿著紅紅綠綠的氣球,專注地吃著糖果,被酒精熏紅了臉的中年漢子跟在媳婦身后,茫然地左顧右盼……

  我坐在一輛艱難行進的面包車里,看著近在咫尺的熱鬧,心中卻靜若止水,一心想著“三蘇墳”的寂寞,默念著蘇軾“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

  這首《獄中寄子由》詩,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關押在開封監獄時,感覺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惶恐匆忙間寫給弟弟蘇轍的。后人猜測詩句中的“是處青山”指的是安徽湖州,可最終蘇軾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沒有葬在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郟縣,給世人留下了千古難解之謎,也給郟縣平添了一種厚重。

  郟縣文化積淀豐厚,可不知緣何知名度卻不高,知道蘇軾、蘇轍兄弟葬在郟縣的人就更少了。去年夏天,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先生隨同古建筑專家羅哲文等到郟縣訪問,就曾感嘆自己孤陋寡聞,到了郟縣才知道蘇軾兄弟葬在這里。

  “三蘇墳”坐落在郟縣茨笆鄉蘇墳村東南隅,距縣城23公里。此地宋時屬汝州郟城鈞臺鄉上瑞里,蘇軾、蘇轍兄弟葬此后就改稱蘇墳村了。“三蘇墳” 處在許(昌)洛(陽)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對汝水曠川。“三蘇墳”東西的兩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兩道劍眉。據郟縣縣志記載,蘇軾生前多次路過此地,見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類其鄉”,“美似家鄉峨眉山”,就有了終老于此的愿望。公元1101年,蘇軾病死于常州,臨終前,他給弟弟蘇轍寫信說:“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為我銘。”第二年,蘇轍和蘇軾的幼子蘇過一起遵照遺囑將其從常州移葬于此。蘇軾死前,蘇轍就已經隱居在今天的許昌,謝絕賓客,閉門著書。蘇軾遷葬小峨眉后,蘇過也遷到許昌定居,每年到父親的墳上祭祀。蘇軾、蘇轍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難與共。蘇轍與夫人史氏相約,死后愿和兄長同葬一處。公元1112年,蘇轍在許昌去世,其子依囑將他葬在蘇軾身邊,從此,這里被稱為二蘇墳。

  到了元代至正年間,郟縣縣尹楊允到二蘇墳拜謁。楊允認為蘇軾兄弟之學皆出于其父老泉先生,蘇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這里數千里,父子往來好不麻煩,于是在蘇軾、蘇轍兩座墳墓之間為蘇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廣慶寺里建起了三蘇祠。這就是“三蘇墳”的緣起。

  如今的三蘇陵園由三蘇墳、三蘇祠、廣慶寺三部分組成。

  記者首先來到廣慶寺。廣慶寺不大,香火也不旺盛,但從寺內的《重修山門碑記》上可知,寺院原是宋仁宗皇帝頒旨修建的。蘇東坡葬在郟縣后,“寺因墳而大顯”,被稱為蘇墳寺。后來,蘇東坡的孫子蘇符在朝廷做禮部侍郎,奏請高宗皇帝將寺名改為廣惠寺。自此之后,廣惠寺僧四時守護蘇墳,每逢蘇氏兄弟的忌日或春秋大祭,都會舉行祭奠儀式。寺院現存的建筑,大多是晚清時重建的,其風格依然保留了元代的特征。但不知什么原因,如今寺院的山門上掛的仍是廣慶寺的牌匾。

  廣慶寺的獨特之處是“寺祠合一”,前面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布局和普通寺院相仿,與廣慶寺合為一體的三蘇祠在寺院的盡頭。如今三蘇祠里仍保存著建于元朝的“三蘇”泥塑坐像,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分列左右。據當地同志介紹,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看后評價說,保存如此完好的元代泥塑像在全國極為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記者在廣慶寺、三蘇祠采訪的時候,幾乎沒有看到什么游客,庭院里冷冷清清的,只有一片幽竹蓊郁成林。三蘇景區管理處副主任張永現告訴我,按說這里的氣候不適合竹子生長,去年試著種了一些,沒想到竟長得如此茂盛。張主任笑著說,也許是東坡先生生前愛竹的緣故吧。

  廣慶寺東北方向300多米就是“三蘇墳”了。墳院坐北面南,四周砌有圍墻,大門前神道上的望柱、石獸和文吏均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幾株一摟粗的柏樹據說植于建墓的同時。走過硬山式的門樓,正前方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坊柱上刻的正是“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坊額陰刻“青山玉瘞”四字,看落款知是明代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綗所題

  建坊題字的王尚綗是郟縣人,據史書上記載他也是一個為官清廉、正直敢言的大臣。雖說兩人相距幾百年,但卻有著相似的命運———蘇軾一生多次被貶,王也曾因為得罪權臣被迫辭官,隱居在“三蘇墳”西北的蒼谷山著書立說整整19年。看王尚綗專門選取蘇軾在“烏臺詩案”中寫下的詩句作為坊柱的楹聯就可以理解他郁郁不得志的境況了。

  蘇東坡一生受挫多多,“烏臺詩案”是他第一次倒霉。“烏臺”指宋代開封御史衙門所在地。古都長安的御史臺常有烏鴉飛落,因為被稱為“烏臺”,后世遂以“烏臺”代指御史衙門。蘇東坡牽涉其中的這件發生在公元1079年的文字獄案是由御史們發起的,因此稱之為“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的背景是新舊黨爭,黨爭起于變法。王安石為相期間推行的各種新法,不同程度地損害了豪紳地主的利益,實施過程中也有不少弊端。公元 1071年,蘇軾向神宗皇帝上書7400言,否定變法,引起王安石不滿。另外蘇軾任考官時,考題中有引用古人影射王安石的內容,王安石對此也很惱怒。王安石起用一批新人組成新黨,排斥以韓琦、司馬光、蘇軾等人為主的舊黨,并下令讓御史們搜集材料,彈劾蘇軾。“烏臺詩案”就是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產生的。

  政敵們為了將蘇東坡置于死地,在他的詩句中尋章摘句,斷章取義,搜集了一堆黑材料向皇上告狀。一個御史摘取蘇東坡《湖州謝上表》中的四句話告他諷刺朝廷,還有一個御史摘取蘇軾詩中60余處文字告他莽撞無理、對皇上不忠,并列出蘇軾該殺的四點理由。案情正式提出后,神宗皇帝并未在意,只是同意讓御史們仔細調查。案件交由御史臺查辦后,蘇軾很快就被革去官職,從湖州押回京師審問。

  隨后蘇軾被關入開封御史臺監獄4個多月。其間,他的兒子蘇邁每天送飯。父子二人約好,平時只送菜和肉,一旦有壞消息即送魚,好讓他心理上有個準備。有一天,蘇邁外出籌錢,讓妻兄梁成送飯,梁不知原來的約定,送去了幾條魚。蘇軾大驚,以為死期將至,就在這種情形下寫了《獄中寄子由》詩: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神宗皇帝讀到這首詩,也為蘇軾的忠誠和兄弟之情感動。這時,一向支持蘇軾的仁宗太后恰巧病逝,臨終前她對神宗皇帝說:“我記得蘇軾兄弟同中進士時,仁宗皇帝曾對家人說,他那天為子孫選中了兩個宰相。現在聽說蘇軾因為寫詩而獲罪,全是小人陷害他,他們在政績上挑不出毛病,就想用他的詩來定罪,這種控告不是太瑣碎了嗎?你可不要冤枉無辜,天神會動怒的!”之后,神宗皇帝遵太后遺囑放了蘇軾,將其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做了一個相當于軍分區副司令員的閑職。

  看著坊柱上的詩文,我們不禁感慨萬千。“烏臺詩案”之后,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在文學創作上卻進入了高峰期。蘇軾曾有一句詩總結自己的創作生涯: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都是蘇軾的貶謫地。初步奠定蘇東坡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他在黃州所寫的。

  石坊旁邊立著一通不起眼的石碑,依稀還能辨認出是為一個姓顧的公子所立。同行的茨笆鄉黨委副書記韓俊舉對記者說:這塊碑確實與蘇家無關,但其中有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明朝時候,附近有位顧姓公子遭惡人綁票,眼看性命不保,就謊稱家里有財寶埋在“三蘇墳”。歹徒們按照顧公子指示的位置挖了半天,一無所獲,就順勢將其活埋于此。其實這正是顧公子的真實目的,眼看活不成了,死也要和大文豪埋在一起。為了紀念這位傳奇人物,后人專門勒石立碑于此。

    東坡緣何葬中原

  我們踩著青磚鋪就的甬道穿過享堂和祭壇,眼前就是“三蘇墳”了。古柏森森的墓園里,三座墓冢由東北向西南呈一字形排列,蘇洵墓居中,蘇軾墓居左,右側是蘇轍墓。每座墓冢的大小形狀基本相同,高約兩米,冢前均設有石案、石供、石碑。石案正面浮雕有蓮花、馬、鹿等裝飾圖案。三通墓碑上分別刻有“宋老泉蘇先生墓”、“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宋潁濱子由蘇先生墓”的字樣。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史書上說他27歲以后才開始發憤讀書。他精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能數千言,曾得到當時的宰相韓琦和翰林院學士歐陽修的賞識。蘇洵一輩子沒做過大官,以文章顯名于世。蘇軾是蘇洵的長子,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三蘇”中他的成就最高,相信自宋以降,凡是認識漢字的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他的影響。蘇軾在政壇上起起落落,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兵部尚書,也曾遭貶黃州、惠州、儋州。蘇轍,字子由,與蘇軾同科進士,在仕途上也與其兄共進退,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蘇轍也以文章名世,晚年他在許昌隱居,稱潁濱遺老。“唐宋八大家”之中,蘇氏父子就占了三家。

  我們議論著蘇家父子,不知不覺繞著蘇墳走了好幾圈。我突然發現墓園里的柏樹都神奇般地向西南傾斜著,三蘇景區管理處副主任張永現說:“這墓園和神道旁一共有588棵柏樹,園內的都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種植的,無一例外都向西南方向長,傳說是在遙望四川眉山三蘇的老家。”

  傳說雖然沒有科學道理,但也是一個至今未解的謎。看著三蘇的墓冢,大家紛紛感嘆,自從蘇軾移葬郟縣,近千年來圍繞著“三蘇墳”產生過多少未解之謎啊!其中人們最好奇的就是蘇軾為什么選擇郟縣作為他的長眠之地。按照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人死后歸葬故里、埋在祖墳是首選方案,但蘇軾既沒有選擇落葉歸根,也沒有選擇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更沒有葬在去世地常州,而是選擇了郟縣小峨眉山下。(圖5)

  最傳統的解釋是,蘇軾生前曾被貶到汝州當一個沒有實權的團練副使。在團練副使任上,他看到這里的小峨眉山風景奇秀,仿佛家鄉的山貌,于是選定這里為他的歸宿。《中國名勝詞典》中對于郟縣三蘇墳就是這么解釋的。當“蘇學”成為一門學問,研究“三蘇”的人越來越多時,有較真的專家提出疑問了。他們研究《蘇東坡年譜》發現,蘇軾生前雖然被貶往汝州,但他根本就沒到任。在赴任途中蘇軾就向皇帝請示,說自己的路費已經用完了,離汝州還有很遠,況且即便到了汝州也“無屋可居,無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歸,饑寒之憂,近在朝夕……”于是皇帝批準了他的請示,讓他到常州居住。

  接著有更較真的專家站出來說:蘇軾雖然沒有到汝州上任,可并不能說他從沒來過這里啊!“三蘇墳”位于許(昌)洛(陽)交通要沖,從漢代起就是 “東西孔道”,蘇軾進京辦事,必須得走這條道!持這種觀點的人也不是想當然,他們甚至根據史料記載,列舉出蘇軾經過許洛古道的機會至少有5次。

  第一次是公元1055年,蘇軾、蘇轍在其父親蘇洵的帶領下,從老家四川到開封參加禮部秋試。他們過成都,經西安,“騎驢至澠池”,5月至京師開封。這一次,三蘇走的就是許洛古道。第二次是公元1057年,“三蘇”回四川為蘇軾、蘇轍的母親程夫人奔喪,也有可能走這條路。第三次是公元1061年,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赴陜西上任。第四次是公元1064年12月17日,蘇軾自鳳翔回長安,第二年正月還朝。蘇軾生前最后一次經過許洛古道,是在公元1094年閏四月。當年3月,蘇軾在諫議中引用漢武帝的故事激怒了哲宗皇帝,“罷門下侍郎”,“出知汝州”。閏四月,朝廷又“貶蘇軾出知英州(今廣東省英德縣)”。蘇軾在赴嶺南途中,折道汝州找蘇轍籌集路費,兄弟兩個在汝州團聚了好幾天。

  聊到這里,茨芭鄉黨委副書記韓俊舉指著“三蘇墳”背后的山峰說:“那就是中頂蓮花山,在中國道教里,它的地位很高!我們這山上的人去武當山,一說是中頂來的,人家熱情著呢!山下還有迎恩宮和廣慶寺。號稱東坡居士的蘇軾當年如果路過這里,肯定會來看看。”

  關于蘇軾緣何葬于郟縣還有一種解釋。據說北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出生于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員死后都要葬在距離京城方圓500里之內的地方。這種說法我以前也聽說過,而且大家熟悉的例子很多。比如出生于蘇州吳縣(今蘇州市)的范仲淹葬在伊川彭婆鄉,出生于江西吉州(今吉安市)歐陽修葬在新鄭,老家合肥的包拯葬在鞏義,出生于成都華陽(今成都市)的范鎮葬于襄城……

  再者,四川眉山距中原數千里,來去無論是走水路逆長江過三峽還是走陸路翻秦嶺行蜀道都是很艱難的過程,所以二蘇歸葬故里的愿望很難實現。另外,據史料記載,蘇軾去世時,二蘇的子孫大都散居在今郟縣、汝南、許昌等地,離郟縣小峨眉山較近,而四川眉山老家已經沒有直系親屬了。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郟縣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劉繼增是個“三蘇迷”,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三蘇研究者,關于三蘇的著作,整整擺滿了他的一間書房。據他說,關于蘇軾為什么葬在郟縣的問題至今人們還在探討。去年,中國第14屆蘇軾學術研討會暨紀念蘇軾葬郟900周年大會在郟縣召開,閉幕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靖華作總結報告,稱通過這次大會,“關于蘇軾葬郟的問題基本解決了”。

  那天在“三蘇墳”墓園,我和茨芭鄉的幾位同志天南地北地談論著關于“三蘇墳”的種種軼聞趣事,我問:一般名人的墓地總是真偽難辨,歷史上有人對 “三蘇墳”產生過懷疑嗎?張永現說,蘇軾、蘇轍葬在這里是確鑿無疑的,眾多史書上都有明確的記載。宋、元、明三代從沒人提出過疑問。到了清朝,郟縣知縣張篤行曾經提出一個無足輕重的疑問。

  清朝順治甲申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部將吳宗圣盜掘蘇軾、蘇轍墓,結果“至底無所見”,就把墓周圍的180株柏樹全部盜走了。張篤行任郟縣知縣后,將吳宗圣抓住殺掉,然后到“三蘇墳”拜謁。這位郟縣知縣在拜謁“三蘇墳”時發出疑問:“兩先生遺骨其在是耶?何盜所伐者無所見也,古人或多智耳。”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對蘇軾、蘇轍墓的真偽產生疑問。

  “1972年,蘇墳村村民在耕作時發現了蘇轍次子蘇適(音括)與其妻子的合葬墓,徹底證實了蘇軾、蘇轍墓的真實性。”張永現一邊說,一邊把記者帶到墓園南面100多米處的一個墓冢旁,“文物部門經過考古發掘,當時在這里出土了墓志兩塊,還有尸骨和蘇適的銅制印章等隨葬品。如今這兩塊珍貴的墓志銘就保存在省博物院。”

  據資料顯示,蘇適的墓志銘上寫著“(蘇適)葬于少保(蘇轍封號)墓東南隅”,所指方位與實際相符。既然蘇轍墓是真塋,就證實了蘇軾墓的真實性,因為蘇轍葬郟,完全是其兄先葬于此的緣故。蘇轍在他的《欒城文集》里,就曾明明白白地說過:兄長蘇軾遺言讓我葬他,我和夫人約定將來也要和他葬在一起…… 據郟縣文物管理所的王所長介紹:古代官宦人家的墓葬,為防止盜墓賊挖掘,墓冢與墓室往往有意錯開,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也許當時吳宗圣挖錯了地方,自然“無所見”。再者,張篤行任郟縣知縣時,蘇墳被盜已是兩年前的事了,張也沒有親眼看到二蘇墓被盜的情景。

  來到“三蘇墳”,不能不說蘇軾、蘇轍兄弟的感情,而最能表現他們兄弟之間深情厚誼的場景,莫過于在風雨之夜對床交談的描述。在蘇軾、蘇轍兄弟詩文書信中,“夜雨對床”的描述隨處可見。

  蘇軾和弟弟蘇轍原計劃為朝廷服務大半生以后,就告老還鄉,他們經常提到退休的打算,憧憬著一起安度晚年的日子。據蘇轍記載:他和蘇軾在出仕前,讀韋應物的詩句“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時,非常感動,就相互約定,早點退休,享受這種夜雨對床的快樂。公元1061年,蘇軾平生第一次和蘇轍分手到鳳翔赴任時(據記載分手的地點就在鄭州西門),提到夜雨相對之事:“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之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公元1079年,蘇轍在徐州寫了一首《逍遙堂會宿》,提醒他哥哥退休的約定:“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蘇軾在《滿江紅·寄子由》中也寫了這樣的詩句:“辜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蘇軾貶官黃州時,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寫下了描寫兄弟重聚的詞句:“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

  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就能理解蘇軾、蘇轍兄弟的感情、志向和他們最終葬在一起的原因了。

  當地同志告訴我,“蘇墳夜雨”是郟縣八景之首,“現在這樣的深秋季節,是體會蘇墳夜雨的最佳時機!像今天這樣無風無雨的夜晚,你站在墳院里,就能體會到這種奇異的景象:院外晴空朗月,院內卻風雨蕭瑟,風雨聲時遠時近。可你仔細觀察,卻會發現風雖緊卻不吹衣,雨雖驟卻不濕襟……”

  因為要趕在天黑前下山,我是無緣體驗“蘇墳夜雨”的天籟之音了。不過蘇軾兄弟生前未能了卻的心愿,九泉之下卻“如愿以償”,難道冥冥中真有天意?

    也有風雨也有晴

  如今的三蘇墓園里,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的墓冢外,還有蘇軾孫子輩的六公子墓。墓園外,蘇轍次子蘇適(音括)與其夫人黃氏的合葬墓西面百米處,還有一個墓冢,當地老百姓傳說那是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的墓冢。

  蘇小妹在中國民間的知名度很高,由于歷代小說、戲曲的渲染,她幾乎成了聰明才女的象征。明代白話小說《醒世恒言》里,就有描寫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清代文人李玉的傳奇《眉山秀》,更是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蘇小妹的才華橫溢、文思敏捷。

  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蘇小妹這個人,她的形象完全是后人杜撰的。蘇東坡沒有妹妹,姐姐倒是有3個,但都死在蘇洵去世以前,歐陽修為蘇洵撰寫的墓志銘中就說其“三女皆早卒”。蘇東坡的母親程夫人,共生子女六人,男女各半。長女、次女都在10歲以前就夭折了,唯有三女在19歲時含恨而死。司馬光在給程夫人寫的墓志銘中說:“幼女有夫人之風,能屬文,年十九,既嫁而卒。”蘇軾這個姐姐因在蘇家堂兄妹中排行老八,故小名八娘。八娘在18歲那年嫁給母舅之子程子才,婚后一年,便因“不得志而死”。

  可能是能文善詩、志向高潔的蘇八娘婚姻不幸的悲慘遭遇引發了文人們的同情,而當時善于寫愛情詩詞的風流才子秦少游又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好事者覺得他們倆才是理想的佳偶,于是就移花接木,附會出一個蘇小妹與秦少游的愛情故事。

  據三蘇景區管理處的同志介紹,這個所謂的蘇小妹墓,其實是蘇轍長子蘇遲的夫人梁氏的墓。清順治初年,知縣張篤行到蘇墳祭祀,陪他一起去的主簿喬缽發現了這個墓冢,“拾其骨,具衣冠葬于原處”,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的蘇小妹墓。

  這里既然成了蘇氏的家墓,那么如今郟縣還有蘇軾、蘇轍兄弟的后人嗎?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劉繼增告訴記者,郟縣有兩個自然村東蘇莊和西蘇莊,這兩個村的居民都是蘇轍的9世孫蘇勇的后代。既然當地還有蘇轍的后人,就去找找看。在當地同志的陪同下,我們來到郟縣城郊廣闊天地鄉西蘇莊村。對于我們的詢問,村口幾位老人各執一詞,有的說全村都是蘇轍的后人,有的則說他們和蘇轍沒有絲毫關系。最后,幾位老人一致推薦我們去找一個叫蘇鐸娃的:“這種事全村就他知道得最多了。”

  蘇鐸娃雖然一輩子務農,識字也不多,但對修家譜非常熱衷。老人也說不清楚他們和三蘇的關系,但很熱情地拿出家譜給我們看,從中我們看出了個大概:原來郟縣東、西蘇莊的蘇姓都是蘇轍9世孫蘇勇的后裔。蘇軾、蘇轍兄弟過世以后,他們的子孫大多在許昌居住。靖康之亂后,蘇氏后裔四處流離。元末明初,一部分蘇氏后裔又返遷回許昌附近定居。蘇轍的9世孫蘇勇就是在這個時候遷到郟縣來的,目的就是來為祖先守墓。從家譜上可以看出,蘇氏后裔在中原的聚居地以 “蘇”命名的居多,如許昌的蘇橋,郟縣的東、西蘇莊,滎陽的蘇砦、蘇坡,新密的蘇嶺、蘇灣、蘇家窩、蘇家溝,禹州的蘇崗……(圖7)

  中原蘇姓村落的居民大多自稱三蘇后裔,究竟有多少是附會的,誰也說不清楚。從蘇氏家譜上我們還能看到,蘇軾、蘇轍的子孫還有許多曾經在河南做過官。蘇軾有3個兒子,其中兩個曾在河南做官,長子蘇邁曾任酸棗縣尉,酸棗縣就是今天的延津縣,小兒子蘇過曾任郾城知縣。蘇轍也有3個兒子,并且都在河南任職:蘇遲曾任登封縣丞,蘇適任信陽軍司錄事,蘇遜任蔡州酒官……

  郟縣的蘇氏原本是來守墓的,但從什么時候他們不再守墓了?為什么不再守墓了?如今已經沒有人能夠說清這些問題了。

  當地同志告訴我,“三蘇墳”保存至今,雖然遭到過數次破壞,但也得到了歷朝歷代有識之士的保護和整修。“三蘇墳”的遭遇套用東坡先生抒寫曠達胸懷的名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來說就是:也有風雨也有晴。

  北宋滅亡之后,高宗趙構遷都臨安,蘇軾、蘇轍的后代流落四方,蘇家墓地無人管理,日漸荒蕪。

  公元1295年,元好問之子元叔儀任汝州知州。元氏父子都非常崇拜三蘇的人品文章,故為蘇墳植樹筑垣。元好問是當時的文學巨匠,歷任鎮平、內鄉、南陽等地縣令,其間他多次到蘇墳拜謁,因此還結識了因為崇拜蘇軾專門寓居在蘇墳旁邊的民間詩人秦簡夫。元好問之子元叔儀一到汝州上任,就馬上著手修葺 “三蘇墳”,還號召手下官員都捐資修建墳園,“立門墻以限樵采,樹碑記以表墓所”。元叔儀還請來當時的著名學者、國史院的編修官尚野撰寫碑文記錄此事。之后,郟縣地方官忽欲里赤又為蘇墳“樹碑神道以表之”,并專門辟出祭田,蘇墳才稍稍恢復了一些舊貌。元末至正年間,縣尹楊允在這里建起了“三蘇祠”和蘇洵的衣冠冢。

  明成化年間,三蘇的老鄉吳中、吳節兄弟先后考中進士,成為眉山繼蘇氏兄弟進士之后的又一代兄弟進士。吳氏兄弟相繼在河南為官,他們先后捐資為“三蘇”建祠修墓,并在“三蘇墳”種植柏樹3萬多株。吳氏兄弟還把被豪紳侵占的6頃80畝墳地重新要回,又在墳園周圍筑起垣墻。

  明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轉戰郟縣一帶,其部下吳宗圣等盜挖了蘇軾、蘇轍墓,并把180株蘇墳古柏盡數掠去,這是歷史上“三蘇墳”遭到的最為嚴重的一次破壞。

  清順治初年知縣張篤行到“三蘇墳”拜謁的時候,眼前是一片荒蕪的景象,于是他口占一絕:“峨眉黯黯暮云橫,樹盡碑殘野草生。莫道荒村煙火絕,山家今日是清明。”當年蘇墳的破敗可見一斑。張知縣重新為蘇墳植樹建垣,封墓立碑。現在我們看到的蘇洵的墓碑就是張篤行立的。此后,清代許多地方官都對“三蘇墳”進行過增修和補修,今天的“三蘇墳”保留的就是清代的規模和風格。(圖3)

  由于三蘇“氣節忠貞海內”,“文章彪炳千古”,給當時和后世文壇極大影響,900多年來,崇拜三蘇、特別是蘇軾的文人騷客、達官顯貴到“三蘇墳”憑吊者往來不絕。他們在憑吊之余,大都賦詩作文勒之于石。雖屢遭破壞,“三蘇墳”至今仍保存著古代碑刻40多通。

  北洋軍閥時期,“三蘇墳”不僅失于管理,而且成了侵吞掠奪的對象,陵園面積不斷縮小,柏林屢被砍伐,墳墓幾乎被夷為平地。

  解放后,“三蘇墳”在特殊年代也曾遭到嚴重的破壞。據當地同志講,許多保存了近千年的古柏被伐掉用于“大煉鋼鐵”,墓園的圍墻基石被拆掉用于修造大寨田,建筑物上的五脊六獸被砸毀,墳園變成了牧場……

  最近幾年,“三蘇墳”有了大的改善———圍墻、大殿、享堂、墳墓、碑碣、石雕、道路經過精心整修,煥然一新;投資400萬元建成的人工湖給“三蘇墳”平添了靈秀之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建的東坡碑林。東坡碑林位于廣慶寺和“三蘇祠”東面的一個庭院內,這里匯集了當代190多位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圖6)這些書法家以各自擅長的手法,書寫蘇東坡的著名詩文136篇。而東坡碑林里最具創意的是“大江東去碑園”,在這個園子里,100位書法家同書《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碑廊四周的石碑上,啟功、沈鵬、王學仲、劉炳森、歐陽中石、大康、朱乃正等當代書法大家的作品盡在其中。陵園的工作人員自豪地說:“《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正文恰巧是100個字,而它又是東坡先生的代表作,由100位書法家來寫,這點子高明吧!”除了“大江東去碑園”外,這里還有書寫蘇軾作品的詩詞碑園、文賦碑園等。

  提起東坡碑林,大家都說原郟縣人大主任王盤根先生的功勞最大。為了東坡碑林,王盤根先生和黃學彬、劉繼增、赫連岐山幾位“三蘇文化”的癡迷者一起籌劃了這個方案,付出了三四年的心血才得以實現。據當地同志講,東坡碑林工程投資逾百萬元,除了政府支持外,絕大部分來源于社會各界的捐助。

  如今的三蘇景區正在謀求更大的發展。上個月,茨芭鄉黨委副書記韓俊舉和三蘇景區管理處副主任張永現到河南大學拿到了“三蘇墳”開發規劃圖,他們告訴記者,今后他們將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科學地對三蘇景區進行開發,在更好地推廣傳播“三蘇文化”的同時,也給當地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2006-08-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