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魯山花瓷產于河南省魯山縣段店村, 是唐時期的一代名瓷。到了元代官窯開始衰落, 宋代、明代民間持續燒造不斷,其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頗高。清代、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后,魯山當地的手工藝人繼承魯山花瓷傳統制瓷技藝,不斷傳承發展。
魯山花瓷有唐代黑瓷、唐鈞瓷,宋、金、元時期的白瓷、黑瓷、醬釉瓷、三彩陶瓷等品種,以魯山花釉瓷最為著名,其規模之大,年代之長、品種之全、花樣之多,工藝之精湛,都是中國古代燒瓷史上所少見的。魯山花釉瓷燒制技術先后影響到郟縣、禹州等地。在施釉方面,唐代魯山花瓷斑釉的施釉方法獨特,在黑釉上加施帶藍色的釉料。黑色地釉漆黑透亮,藍色斑釉流動自然、液—液分相明顯、釉面平整但呈色立體感強烈。斑釉施釉工藝有灑斑、點斑、立粉堆線、畫斑等,通過調整斑釉配方和點斑、灑斑技法,所調制的釉料中完全不含鈷金屬化合物,其藍色斑釉呈色原理不靠鈷呈色,完全通過自然“窯變”。其次,其點斑、和灑斑技法是由老藝人利用軟毛筆和刷子獨有的上釉技巧,所以燒出的乳白藍斑流動自然、釉面平整但呈色立體感強烈,給人們視覺上的享受。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