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戰國末期,天下紛亂,戰爭不斷,但在這偏僻的山腳下住著一戶幸福人家。丈夫每天種地、砍柴,逢集日就去賣柴換回一些生活用品。妻子溫柔賢惠,心靈手巧,在家紡線織布,縫補漿洗。他們二人男耕女織,夫唱婦隨,日子雖清苦,但彼此恩愛,其樂融融。不久,秦始皇統一六國,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天下太平。他們本想著從此可以過上好日子了,誰知,一道圣旨傳來,郡縣奉命征集壯丁前往遙遠的北方修筑長城,以防匈奴騎兵南侵。丈夫不得不拋妻別子,含淚踏上征途。
丈夫走后,妻子每天都爬上山崖,遙望北方,企盼丈夫平安、早日歸來。可是,她雖然盼綠了滿山青草,盼黃了滿樹枯葉,大雁南飛,紫燕銜泥,一年年春去春又回,卻不見丈夫歸來的身影。后來,她聽說丈夫修完長城后被官府殺死埋在長城腳下,但她堅信丈夫還活著,就爬到山頂上等待翹望,等啊等,癡情不改,望啊望,望眼欲穿,天長日久,竟然化成一座巨石,立在那里。
在她走過的山坡上,后來生長出一種植物——墓頭回,據說是她心血和靈魂的化身,寄托著深深的思念和祝福。每到秋季,方圓幾十里的人們就上山采挖一些拿回家,據說能醫治女人好多種疾病。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詩,言簡意賅,表達了人們的由衷贊美。后來,人們為紀念這位妻子對丈夫的千般相思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就把那塊巨石稱作望夫石,把山喚作望夫石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