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唐僧師徒4人西天取經,一天來到荒山僻野,時值中午,師徒饑腸轆轆,讓八戒化齋。
這位天篷元帥扛起釘耙,駕起祥云,不多時來到個好去處。且見漫山遍野郁郁蔥蔥,他按下祥云,輕輕落在一座山上,此山名叫杏子嶺山。時值盛夏,口干舌燥的豬八戒看到漫山遍野熟透的杏子,饞涎欲滴,他大把大把地摘,直往口里塞,吃足吃夠才想到師傅和猴哥他們。他正欲摘些果子用衣服包著帶回時,仰臉看到杏子嶺山直插云霄的山峰。他想到出家人要以慈悲為懷,何不把這擋人的山峰扒幾個口子,好讓行人通過呢?他緊緊運一運力氣,舉起那九齒釘耙,往山頂峰尖猛筑,只聽轟隆一聲,天崩地裂,杏子嶺顛被扒開幾個豁子口,直到現在當地群眾還把此山叫做“沒牙山”。
這一下驚動了山下牛魔王洞里的牛魔大仙,這一怪物披掛出洞,揮動利刃,直呼:“何人敢闖我的寶山。”豬八戒不由分說掄起釘耙直筑,口里嚷到來將通名。牛魔大仙拍拍胸脯,晃晃肥大身材道:“牛魔王是也。”
八戒幫猴哥三調芭蕉扇,和牛魔王較量過,知道面前的不是真的。于是,他勁頭十足朝怪物猛打。這一怪物是修道不成的牛魔大仙,怎敵得過這統領十萬水兵的天篷元帥,不上三個回合,八戒一耙打在怪物身上,九個窟窿直往外噴血,又一耙腦漿迸裂,癱倒在地,命死氣盡,近前一看原來是頭大黃牛。
這可夠八戒飽餐一頓,他挽挽袖子,抓起這頭牛一撕兩半,剝下皮,抽了筋,拿住牛腿直往嘴里填,吃足喝飽了。可他把牛骨頭、牛雜水扔得遍地都是,以后就形成了座座小山,并分別被命名為牛脾山、牛頭山、牛肋巴山等。
牛脾山主峰分前山后山,海拔487.1米,當地有劉仙姑坐前山,其父劉知縣坐后山的說法。前后兩山相距200米,呼喊可聞其聲。
前山山頂地勢平坦,頂峰有唐代古塔,劉仙姑廟的山門基石尚存,劉仙姑塔保存完好,內供奉著劉仙姑塑像。為汝州市確定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而劉仙姑塔和劉禹錫廟的來源也有故事。
民間相傳唐代此地為脾山縣。唐代大名鼎鼎的大詩人劉禹錫受貶到此任縣令,適逢久旱無雨,赤地千里,餓殍遍地,民不聊生,劉知縣愛民心切,拜玉皇,求龍王祈雨。清明節那天,又在牛脾山山頂堆干柴、筑祭壇、燃信香、誦經、擺供、頂禮膜拜,并在祭文上書:“午時三刻不降甘霖愿撲火以濟蒼生。”脾山頂峰觀人如潮,將至午時,萬里無云,驕陽似火,當劉知縣點燃干柴堆,欲向火海撲去之時,他16歲的女兒搶先一步,撲向火池,替父而死。
她的這一舉動,驚動了荊河小龍,急忙稟報玉帝。玉帝敕令四海龍王雷公電母,挾風帶雨,降下人們盼望已久的甘霖。正是:電閃雷鳴,暴雨傾盆,電閃雷鳴驚動各路神圣保護這一帶生靈。暴雨傾盆,雨水使山變綠了,水變清了,大地長出翠綠的禾苗,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
人們為了紀念為救一方百姓替父撲火海而死的烈女,便在牛脾山頂筑壇祭天之地建塔立廟紀念。在后山建劉知縣廟和此相伴。現在每逢清明節四面八方香客持鮮花為劉仙姑獻花供奉,以求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