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之名來自佛教經典。據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佛經中稱父城),附近有名香山,釋迦牟尼在世時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后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故《華嚴經》在排列閆浮提十大名山時,香山僅次于須彌山(即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名列第二,成為佛教名山。
自佛教傳入中國,香山之名也來到我國,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現有大大小小的香山30處。考其源流,我國香山之得名,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其山盛產香木、香草,這一類香山占總數的一半;二是其山形似天竺香山在山上建寺,如平頂山香山(古代先后稱為父城香山、汝南香山、汝州香山);三是先建香山寺,然后山以寺名,如洛陽龍門鄉山、北京香山等;四是其山狀如香爐,因此以香山命名;五是原山名不吉,如四川遂寧縣有血腥山,由刺史白子昉改其名為香山。在我國的這些香山中,香山名早于漢代的,僅有江蘇吳縣鄉山,因春秋時吳王遣美女在此種香采香,故名之;其他絕大多數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后,仿天竺香山名之。在中國這些眾多的香山中,據不完全統計,建香山寺的有9處。最早的是我市香山的香山寺,由天竺僧人支法度建于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支法度,月支人,漢代月支人在天竺北天竺建立貴霜王朝,貴霜王朝崇奉佛教,于東漢熹平、光和年間(172——184),曾派遣大量僧人來華傳播佛教,支法度就是光和二年到達都城洛陽,不久即進入穎川郡傳教。支法度巡游至父城西南八里火珠山時,看到此山頗似天竺香山,遂在當地佛教徒的幫助下于山上建寺,名香山菩薩寺。據元好問《東游略記.梁縣香山寺記》載:說寺初建時,一胡僧自西域來,云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今人遂謂梁縣香山真是大悲化現之所。元好問所記與支法度在香山建香山寺的記載相吻合,可資為憑。次為洛陽龍門香山寺,史載北魏熙平元年(516)建龍門十寺,但初建時的具體情況均已不載。唐初,有中天竺僧人地婆柯羅,唐言日照于垂拱三年(687)圓寂于此,葬龍門山陽,起精廬其側,掃灑供養,后因梁王武三思所奏請,于天授元年(690)置伽蘭,命名為香山寺,該寺于金元之際已廢。現在的洛陽龍門香山寺,并非唐宋舊址,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易地重建。唐代所建的另一座香山寺在浙江慈溪縣香山,是大歷八年(773)由僧人釋惟實所建。湖南寧鄉縣北有一座香山寺,建于宋代。北京西山的香山寺建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該寺是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在洛陽讀了《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游覽汝州香山后,心所向慕,要求其父世宗皇帝在北京西山所建。山西絳州聞喜縣和湖南靖州兩座香山寺,先后建于明代。河北易縣香山寺和廣西慶遠香山寺,也均為宋代以后所建。
從上述9寺建寺時間看,平頂山香山寺建于東漢光和四年(181),建寺時間最早,其他8所香山寺先后建于唐、宋、金、明,歷史遠不及平頂山香山寺悠久。并且,在這9處香山寺供奉的佛菩薩中,以觀音為本尊的只有平頂山香山寺和北京香山寺,而北京香山寺又是仿平頂山香山寺而建。更為巧合的是,天竺香山位于釋迦牟尼出生地父城附近,而平頂山香山也位于父城(漢代置父城縣,治所在古父城)附近,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平頂山香山稱作“真香山”。平頂山香山之所以成為佛教圣地,不僅是其與天竺香山地理位置和山形相似,建寺年代最早,更重要的是妙善在此修道,得成正果為大悲觀世音菩薩。唐初高僧道宣口述,由其弟子義常記錄的〉《香山大悲菩薩傳》、宋代祖琇的《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宋代正覺的《云巖大悲》、宋代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元代管道升的《觀世音菩薩傳略》、《古今圖書集成》、《增訂廣輿記》、明代覺璉的《妙善不招駙馬成佛無疑》、元代元好問的《東游略記.梁縣香山寺記》、興源堂刊本《觀音濟度本愿真經》、清代曼陀羅室主人的《觀音菩薩的故事》、清本《觀音菩薩頌》、臧勵和主編的《古今地名大辭典》、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楊煥成主編的《河南文物名勝史跡》、潘民中的《平頂山歷史文化談片》、楊作龍的《中原文化景觀》,英豪的《觀音菩薩:中國第一佛》、羅偉國的《話說觀音》、英國人杜德橋的《觀音菩薩緣起考》、林梅村的《洛陽所出 盧文井欄題記—兼論東漢洛陽的僧團和佛寺》、溫金玉的《觀音文化與女性》、張總的《說不盡的觀世音》、拙作《香山寺歷史文化研究》、明天順《大明一統名勝志》、明成化《河南通志》、清乾隆《寶豐縣志》、清嘉靖《寶豐縣志》、清道光《寶豐縣志》、《平頂山市志》、1996年版《寶豐縣志》、宋《慈壽院主重海上人靈塔志》、宋《大悲觀音菩薩得到正果史話碑》、宋《香山大悲成道傳》碑、金《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明《重修香山寺禪林記》碑、明《敕賜香山禪寺創建白衣觀音九老閣記》碑、明《重修伽藍殿記》碑、清《香山大悲觀士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清《重修香山大普門禪寺碑記》、清《重修香山寺碑記》,以上40余條歷史資料,包括佛經、佛教史、歷代著述、歷代方志、歷代碑刻,
地址:
電話:
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