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郟縣城內東南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既是郟縣的學宮,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又是郟縣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會各界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
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遷到郟縣,被稱為"郟縣派"。郟縣派是四十三代中興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來又有十大支派的"魯山派"、"寧陵派"部分族人遷至郟縣,成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間,孔姓族人在時任縣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資創建孔氏家廟--孔廟,于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設施毀于戰火。金泰和六年(1206)縣令奉旨在孔廟舊址修建官方文廟。明清兩代曾大修和增建,確定其今天的宏大規模。
現存的大成殿、戟門、名宦祠、鄉賢祠、兩廡等,均為清代木構建筑。該建筑占地5萬平方米。它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創建年代久遠、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且保存完好;建筑規制是取法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兩大建筑群的精華而建成的又一具有東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
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覆蓋殿頂。檐下大額枋與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氣、人物車馬、橋梁房舍、花鳥山水、臥榻桌椅等精美木雕圖案。前檐四根木檐柱柱頭鼓浮雕形象生動的虎首。柱身的通體柱面透雕滾龍云氣,雕刻精湛,栩栩如生。這些絢麗的浮雕、透雕木刻畫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特別是四根巨大的木質檐柱,柱面透雕的盤龍云氣,雖不如山西晉祠圣母殿宋代木雕龍柱的時代早,但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河南僅此一例,可謂清代木雕龍柱的佼佼者。不但文物價值重要,且富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大成殿外檐斗拱、檁枋等處保留有部分原構彩畫,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這里彩畫的色調、畫技、風格和繪畫內容等既不同于通行于北京、承德等地區的"殿式"彩畫,又不同于流行于蘇杭等地區的"蘇式"彩畫,而獨具濃郁的中原地區地方特征。鑒于彩畫不易保存等原因,河南等中原地區此類原構彩畫已經不多見,所以尤為珍貴。
文廟前的柏樹行街,是創建文廟時設置的神道,長400米。神道北段住有孔姓守廟戶,至今尚在。以柏樹行街為主軸線,往北是文廟屏垣(即照壁)和玉帶街透花圍墻,屏垣以北仿皇宮之制,建有半圓形泮池(文廟建泮池以代學宮,古時學生進學叫做入泮),池上建石拱泮水橋,俗稱狀元橋。中軸線東側為圣域門,西側為賢關門。欞星門為牌坊式,是文廟正門,其后有戟門,戟門東側是名宦祠和御碑院,名宦祠內奉有自漢代后曾在郟縣任職、造福一方的十九位縣令,西側是鄉賢祠,祠內敬奉有郟縣籍歷代先賢。過戟門是祭拜庭院,有東西廊廡和耳房。主體建筑大成殿高15.5米,面闊19.7米,進深1.76米,廟制五間,為九脊歇山廡殿式建筑。室內藝術裝飾華貴、富麗堂皇。殿內三梁起架,梁上彩繪采用中原民間手法,保存完好。殿前明柱8根,粗圍1. 85米,高4.6米。迎面4根檐柱,通體深浮雕騰龍,柱頂刻制獠牙虎面,俯視騰龍,龍虎相戲。柱礎八面浮雕。中間二礎于正面刻河圖和洛書,其它分別刻"魚躍龍門"、"一品當朝"、"封侯摘印"等吉祥故事,雕刻精巧。所用斗拱采用了透雕手法,對斗、拱、昂、翹、枋、雀替等都作了藝術加工。檐下的斗拱昂翹,上層為五彩龍頭,中下層為象首,其后點綴透雕云海波濤。斗拱下的額枋上繪有祥龍飛云。
文廟大成殿殿后依次有明倫堂和尊經閣及假山花園。東軸線上有節孝總坊、節孝祠、崇圣祠和儒學署及后大門。西軸線上有忠義祠和土地祠等。圣域、賢門關外各有騰蛟坊和起鳳坊一座。儒學門前還有文奎樓院。文奎樓又叫八卦閣、魁星樓、奎文閣。原建于明神宗六年(1579),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樓高14米,鎏金攢尖,半圓形隆脊,自頂至脊樹兩米高塔式寶瓶。八條樓脊的末端有對應的龍頭翹首相望,以八根鐵鏈牽至樓頂。樓體兩層起架,八角凌空,挑角處置風鈴。東、西中三條軸線和文奎樓院相互依存輝映,布局嚴謹完整,充分體現曲阜孔廟和孔府的綜合特色。
有關專家給文廟很高評價,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說:"郟縣文廟……很完整……,它過去是學宮,也是歷史的標志……木雕龍柱是少有的,很有氣派,很有價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任鄭孝燮認為"郟縣文廟中斗拱、木柱的雕刻很珍貴",國家原文物局局長呂濟民認為"郟縣文廟……是皇家的規格"…… 不到郟縣,終生遺憾!
不看郟縣文廟,難見古建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