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寺內所奉三皇姑為楚莊王之三女妙善。初在縣城東部白雀寺出家,繼在香山寺修成正果,稱大悲觀世音菩薩,亦稱千手千眼佛。浙江普陀山有普陀寺者,為觀世音菩薩顯靈說法道場。故白雀寺、香山寺、普陀寺遂傳為佛教圣地,而突出宗教色彩的真香山唯獨于此。
香山寺座北向南,占地約6萬平方米。寺后懸崖峭壁、怪石嶙峋,寺前坡勢稍夷,自山腰四大天王殿至山門間,有石階120級。寺院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八角九級觀音大士塔,雄踞中央。該塔始建于北魏,重建于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平面呈八角形,高33米,塔身外壁第二、第三有壁龕數面,第二和第五層外壁拱券門,其余各層均為素面青磚平砌而成。由下而上每層高度遞減,呈八棱錐體,每層用疊澀磚砌塔檐,結構堅固、雄偉,造型端莊秀雅。潔白的塔身沐著艷陽,益發顯得挺拔、飄逸。塔券洞內有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一通,碑高2.22米,寬1.46米,碑文49行,滿行78字,楷書,由北宋通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蔣之奇撰文,翰林院大學士知制兼侍讀,蔡京書丹。碑文記述觀音菩薩妙善出家修練得道的神話故事。該碑在國內外佛學界有較大的影響,1976年曾應英國牛津大學特邀展出該碑之拓片。
寺內碑碣林立,有明代崇禎元年戊辰科狀元書畫名家劉若宰書寫的“重修大悲觀音大士塔記”狂草碑一通,有金代唐國公主附馬所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一通(殘)。寺西南隅塔林,占地40余畝,有歷代僧尼舍利磚塔47座,石塔30余座。
香山寺自東漢末建,歷經宋、金、元、明、清、屢遭戰亂,幾經破壞,但寺院隨廢隨興,香火未絕。北宋始,曾有數朝天子敕賜重建。金代唐國公主曾偕同附馬來此參拜,并捐巨資;明代朝廷再興古寺,皇帝親自題寫“香火普門神寺”匾額;清政府又加以修葺與擴建。香山寺的鼎盛時期,海內高僧俱臨禪門,早晚鐘鼓齊鳴,四時法事不歇。
香山寺在文化大革命中慘遭洗劫,除觀音大士塔及少數碑碣外,余皆無存。改革開放后,經政府撥款并僧俗捐助,先后加固了觀音大士塔,重建了大悲正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包公殿、九老閣、藥祖殿、天王殿等殿堂、樓閣,并重塑金像、復施彩繪,使古剎再現神采。如今每年每月十五日即大悲觀音菩薩成佛日及每月初一、十五均成為香火大會,遠道善男信女崇敬朝拜,四方游客云集,香火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