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名人名家 >> 身邊名人 >> 瀏覽平頂山

趙永信:癡迷作詩托起俏夕陽

2013/11/4 14:08:09 點擊數: 【字體:

趙永信:癡迷作詩托起俏夕陽
94歲的趙永信借助放大鏡在進行詩歌創作。本報記者李英平攝

 
    書房兼臥室,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之內,長滿“皺紋”的紫砂壺靜靜地立在簡陋的書桌上。桌子一角摞起的書籍文稿,似乎在訴說著陪伴主人度過的日日夜夜。

    這個屋子的主人是我市94歲的詩翁趙永信老人。10月30日上午,天空飄著細雨,記者來到湛河區程莊村一幢居民樓內采訪了他。

    讀過8年私塾,離休后癡迷寫詩

    趙永信是湛河區曹鎮鄉趙莊村人,1919年生,仨兒倆女,如今已是五世同堂了。老人雖已94歲高齡,但高高的個子,臉上老年斑極少,頭戴灰色圓頂帽,雙眼黑亮有神,聲音洪亮,除耳朵略顯背外,一點看不出已是耄耋之年。

    據老人介紹,自己生在風雨飄搖的年代,8歲跟著父親識字。10歲那年,村上辦私塾,請來一名花甲之年的清朝秀才,名叫毛煥堂。趙永信的父親就給私塾交了些麥子,讓趙永信跟著學習。據老人講,毛煥堂老師對古詩詞、易經很有研究,他的國學和文史底子很多都獲益于老師。跟著這位老師,趙永信學了8年,四書五經、《左傳》、《古文觀止》都讀完了。

    “我積攢了不少書,可惜在文革破四舊的時候被銷毀了。書填了滿滿兩大缸,全成紙漿了。”憶及此事,老人仍嘆息不已。

    1948年3月1日,趙永信辭去鄰村會計一職,執起教鞭,開始了小學、初中、高中語文的教學,直到1981年從市31中離休,一輩子教的都是語文。

    老人很早就接觸詩詞,但正式開始寫詩是離休后。“一開始剛回到村里,去地里轉悠,感到百無聊賴,觸景生情,寫了一些詩。”如今的趙永信還是市詩詞研究會會員。

    1981年,靠著私學的底子和遍覽李白、劉禹錫等名家詩作,趙永信開始了以律詩為主的古體詩創作。聊天中,《詩經》上的詩句老人引用自如,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王勃的《滕王閣序》、陶淵明的《歸去來兮》等古文,他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誦,讓記者很吃驚。

    創作兩本詩集兩本詩稿,老人以詩會友

    在趙永信家中,記者看到了兩本鉛印的詩集,這是他離休后30年來的詩作結晶,一本是《金秋詩話》,一本是《金秋詩話續集》,共收錄了老人創作的600余首古體詩。記者翻閱后發現,絕大多數為格律詩,題材涵蓋華夏人文歷史、軼事掌故,從三皇五帝一直綿延至今;還有游歷祖國名山大川后的詩作和對城鄉面貌巨大變遷的感懷等。

    此外,老人還有兩大本手寫詩稿,均為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新創作的詩詞,內容涵蓋了黨的政策解讀、反腐倡廉、神十升天等內容。記者算了算,手寫本上工工整整地寫著20余首詩。

    趙永信說,他寫詩都是一氣呵成,酣暢淋漓,而后再對關鍵字詞反復推敲,自誦多遍方成詩。有時候,為了拿準一個字詞,老人會翻閱大量工具書。在老人的書房內,記者見到了3大本《辭海》,據老人介紹,這是香港回歸那年他從市新華書店買來的,當時3本一共花了345元。

    新詩誕生后,趙永信都會很謙虛地向詩友請教與詩友分享心得,那是他最快樂的時刻。

    趙永信告訴記者,他還跟已故的同鄉“茅庵詩翁”劉嘉有過交集。“俺們倆莊離有3里多地,相互之間還贈送過詩集,后來我到市31中后,還去看望過他。”提起劉嘉老人,趙永信直言對方是個難得的好人。

    寫詩之余重養生

    “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是趙永信的信條,每天堅持寫詩之余,他用自己的養生方式積攢著“革命的本錢”。

    他如今跟著二兒子趙樹川住在湛河區程莊村,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了,步行到河濱廣場。開始是做操,甩甩胳膊抱抱拳,轉轉腰,踢踢腿,活動下全身;最后是雙手掐腰,轉動脖頸。

    每天吃完飯,老人都會走上200步,早晚各一次。

    飲食方面,老人每天早起必會用溫開水送服7粒黑豆,還喝奶粉,每晚睡前再喝一小杯白酒,飯量比66歲的兒子趙樹川還大。

    趙永信還愛看電視,晚上8點半準時休息。“到時還不睡的話,兒子兒媳都該催我了。”他笑著說。□記者呂占偉【原標題:趙永信:癡迷作詩托起俏夕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 2013-11-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