犨(chōu)河蘿卜是魯山主要特產之一,相傳有“犨河蘿卜、張良姜、魯山絲綢遍四方”之稱。因產地位于魯山重鎮張官營東之犨河,當地群眾俗稱“東河蘿卜”。又由于產地緊靠 河岸邊的安莊、土樓、張官營橫跨犨河的3座大石橋,外地客商又稱之為“石橋蘿卜”。犨河蘿卜,始于宋末元初,距今有千年歷史。在張官營鎮上自柴莊、下至梁官營15華里長的 河西岸,有2500畝肥沃土地最適宜種植蘿卜。清代至民國中葉為發展的鼎盛時期,每年一到秋末冬初,全國各地客集于此,爭相購運,車拉、畜馱、人推、肩扛似大軍過境,眾稱“犨 河蘿卜甲天下”。
據說,那時,該產地的蘿卜小的有12公斤左右,大的17公斤左右,一般勞力趕集只能扛兩個。 河蘿卜的特點是:個頭大,青皮部分占3/4,生食微辣、甜脆、回味香口,能和瓜、果、梨、棗之甜脆比美。因犨河蘿卜味辛,藥用價值高。可消食、去痰、止咳、解渴、利脾胃、益中氣、通肺腑,就以冬季常食犨河蘿卜,可預防疾病,民間傳“冬吃蘿卜(犨河蘿卜),夏吃姜(張良姜),不用醫生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