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平頂山

論墨子兼愛思想的邏輯維度

2014/12/25 14:52:29 點擊數: 【字體:

    兼愛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何科學合理地把握這一概念,是我們今天弘揚墨學發展墨學,全面把握墨家學說體系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愛的本質

  墨家主張兼愛,反對偏愛、別愛,要“兼以易別”,用兼愛代替別愛。具體說就是要“兼相愛交相利”。怎么說呢?《兼愛中》指出:“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是其家,視人之身若是其身。”要象對待自己國家一樣來對待別的國家,要象對待自己家庭那樣來對待別人的家庭,要象對待自己一樣來對待他人。

  有觀點認為,墨家這一兼愛思想,不能推廣,在邏輯上有缺陷。因為雖然可以將別人的國家當作自己的國家看待,將別人的父親當作自己的父親看待,將別人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兒子看待,但是如果將別人的妻子也當作自己的妻子一樣看待,豈不荒唐?初看起來這種說法頗有道理,其實不然。我們知道,孟子曾經攻擊墨學很厲害,說:“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試問,孟子在這里從兼愛出發,怎么就能推出無父了呢?是根據什么邏輯?事實上,墨子是十分強調父慈子孝的。墨子認為當今最大的害是“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兼愛下)強調父子之間的父慈子孝關系。顯然,是孟子明顯地誤解了墨子兼愛的意思。

  上述認為墨子兼愛思想有缺陷的觀點也是一樣的錯誤。因為墨家兼愛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概念,不能僅僅將它等同于某種具體的愛,更不能等同于某種低層次的性愛。單就“愛”這個詞說它是一個有高低層次的多義詞。關于這個問題,李紹崑先生曾經指出:“英文的‘愛’,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名詞:最低層次的愛,稱之為‘Love’,目前是最被濫用的性愛,也就是性行為之意;其次的愛,稱之為‘Charity’,目前也被濫用了,是指給人‘施舍’,并非仁愛之美德;而最高尚的‘愛’,英文直譯于希臘文,而稱之為‘Agape’,乃指大愛、博愛、或墨子所稱的‘兼愛’!”【1】。在希臘文中,表達愛有三個詞,一是愛的最低級形式,即eros,指性愛;二是愛的最高級形式,即agape,指圣愛、博愛;三是處于中間層次的愛,即philia,其含義非常廣泛,主要是指關愛或友愛。亞里士多德稱之為世俗的愛,具體地包括三種,一是出于將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愛,二是出于將給自己帶來愉悅的愛,三是出于德行的高尚的愛。亞里士多德認為,前兩種愛都是偶性,一旦對自己的好處或者快樂失去的時候愛也就不復存在,唯有第三種愛是本質性的愛即至善。【2】我認為,墨子兼愛在內涵上主要介于博愛和關愛之間,而偏重于關愛或友愛。

  為什么這樣說呢?墨家說:“盜,人也。愛盜,非愛人也。”(小取)墨家愛人,但不愛盜,所以,墨家的兼愛和基督教的博愛之間不能畫等號。正如李紹崑先生所言:墨子“就宗教教育家而言,則又速不如耶穌的訓示:‘愛你們的仇人,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3】也正如王讃源先生所指出:“墨子的‘兼愛’與‘博愛’是不能等同的。……法國大革命提出的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雖然大革命期間‘博愛’只是召喚人們參與革命的口號,但它是以人的自由平等為前提的。在墨子的理論里,與君權概念相對應的并不是民權概念,而是臣權概念。”【4】基督教的博愛是以人性的自由平等為前提的理論,墨子兼愛則存在于君權和臣權的對立之下。墨家說:“君,臣民通約也。”(經上)王讃源先生解釋為:君主,將臣子和老百姓統統約定。在墨子的理論中,人與人之間并不平等。墨家兼愛在外延上比基督教博愛稍微苛刻。

  既然盜是人,為什么愛盜就不是愛人了呢?《小取》說:“愛人待周愛人而后為愛人。”愛人就是要愛所有的人嘛。豈不矛盾?這里,兼愛、周愛,都是所有、每一個的意思。愛人,就是要愛每一個人。那為什么不能愛盜呢?盜不是人嗎?這里關鍵是愛這個字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愛人當然是要愛所有的人,但并不是要愛盜,因為愛盜已經不是愛人,而是害人。《兼愛下》說:“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干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此即禹兼也。”墨子強調兼愛非攻,即反對一切攻伐,卻主張誅,但這并不矛盾,禹誅有苗是為了兼愛而做的事。所以,《小取》說:“故言多方,殊類,異故,不可偏觀。”不能機械地看問題,應該采取辯證的觀點。

  墨子兼愛在本質上是希望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系,盡管事實上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區別,比如經濟地位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親疏關系不同等等,但并不會妨礙人與人之間平等對待的相互關愛。王讃源先生指出:“一般而言,善往責善來,惡往則惡來,以善報善,以惡報惡,合于經濟法則。”【5】就像當今世界各個國家之間存在經濟上、政治上、意識形態上的不同與差異,但并不妨礙國與國之間發展平等互利的雙贏甚至多贏關系。

  二、愛的理由

  墨子認為,要實現天下大治,建設和諧社會,首先需要明白天下為什么會亂,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白了社會亂象的根本原因,就能夠尋找到實現天下大治的可行辦法。墨子說:“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兼愛上)知道產生亂象的根本原因是消除亂象,實現天下大治與社會和諧的充分必要條件。

  那么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墨子認為,社會之所以會產生不和諧,之所以存在眾多亂象,根本原因是人們之間不相愛。墨子說:“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兼愛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分子,如果都只懂得自愛而不關愛他人,社會就會出現各種亂象,變得不和諧。君自愛而不愛臣,臣自愛而不愛君;子自愛而不愛父,父自愛而不愛子;兄自愛而不愛弟,弟自愛而不愛兄。于是,造成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甚至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爭斗與不和諧。因此,提倡兼愛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

  而且,兼愛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充分條件。墨子說:如果天下之人都兼愛,那么“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熬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矣。”(兼愛中)如果國家之間、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甚至人與人之間不分強弱、眾寡、富貧、貴賤,都能平等地相親相愛,則社會就安定,國家就太平。《兼愛上》說:“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之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在墨家看來,兼愛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條件。用墨家自己的話說,是“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的關系,即“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上)。兼愛與和諧社會之間具有邏輯上的等同關系,兼愛是條件又是目的。

  墨子還將兼愛理想看成是天的意志,是上天的要求。墨子說:“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法儀)墨子還說:“萬事莫貴于義也。”兼相愛交相利也就是為義,相惡相賊則是不義行為。誰做相愛相利的事情,天就會降福于他;誰做不義的事情,天就會降禍于他。《天志上》說:“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然則是誰順天意而得賞者?誰反天意而得罰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此順天意而得賞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此反天意而得罰者也。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利之。”墨子心目中的兼愛理想具有因果性和邏輯必然性。

  三、愛的實現

  要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天下大治,需要兼相愛,交相利。那么如何來實現兼相愛,交相利呢?墨子認為,首先需要義士社會共同體分工合作,努力為之。在《耕柱篇》中,治徒娛、懸子碩問于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如果每一個人都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則兼愛理想就可以實現。

  作為國家來說,則需要尚賢,舉賢人。即選擇那些能夠“厚乎德性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義士來治理國家。要提倡任人唯賢的方針,墨子說:“不黨兄弟,不偏貧富,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尚賢中)反對任人唯親。

  墨子強調,要實現兼愛理想,必須強從事、強作為。一次,一個朋友在路上對墨子說:“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若已。”墨子回答說:“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貴義)墨子為了實現兼愛理想而自討苦吃的事跡,在當時就已經遠近聞名。《莊子·天下》篇記載,墨家常常“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連攻擊墨子為“禽獸”的孟子,也不能不贊嘆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盡心上)。

  在墨子看來,兼愛理想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墨子說:“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天志上),對實現兼愛和諧的社會抱有堅定信心。墨子說:“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兼愛中)你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你;你利別人,別人也就會利你。墨子在此強調了一種知恩圖報,投桃報李的因果連續性,即人性。通過提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反對惡害,兼愛理想社會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實行。

  盡管兼愛理想一時難以實現,但總比不提倡兼愛的好。就如同提水去救火,比起背柴去加火來,是更好的做法。《耕柱篇》載,墨子弟子巫馬子謂墨子曰:“子兼愛天下,未云利也;我不愛天下,未云賊也。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將灌之,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于二人?”巫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摻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在墨子看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要真正實現兼愛社會理想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如果不提倡兼愛,人與人之間就會不斷地爭斗,勢必造成天下大亂。所以,兼愛是一種必須盡力才能達到的社會理想。

  在我看來,墨子兼愛是一種理想,所以可以給它加上一個“應該”的模態詞。從應該命題是不能直接推出現實命題的。兼愛理想要轉化為直接現實,還需要假設天的意志和人性的因果報應原則。當然,在墨子思想里,天的意志和人性原則都是可以通過本、原、用三表法得到證明的,可是三表法本身是否具有必然性還需要進一步確定。不過,邏輯上沒有必然性的東西并不表明它在現實中就沒有必然性,因此即使在邏輯上不能充分地證明兼愛思想的真理性, 但我們也還是不能否認它的現實真理性。而且,由于墨子兼愛思想具有充分的邏輯可能性,這說明它是值得大力提倡和發揚光大的。作者:楊武金

  【注釋】

  [1]李紹崑:墨子論愛與智[J],載《墨子研究論叢》(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604~605頁。

  [2]參見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27~234頁。

  [3]李紹崑:《墨子研究》[M],臺北:現代學苑月刊社1968年7月版,第139頁。

  [4]王讃源:再論墨家的兼愛思想[J],載《職大學報》2007年第1期第3頁。

  [5]王讃源:兼愛促進人類和平共榮[J],載《墨子研究論叢》(六),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55頁。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職大學報》2008年第3期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墨子的自性和自信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