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第一批傳統村落中,郟縣冢頭鎮李渡口村是記者在采訪中見到的擁有最大傳統建筑群的村子。走進這個村子,穿梭在明清建筑間,恍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一個車水馬龍、叫賣聲此起彼伏的中原小鎮。
曾經的商業重鎮
李渡口村位于郟縣縣城以東,距縣城8公里,三面沃野,一面依水,一向有“東列黃崗千古秀,西鄰藍河萬代青”的美譽。村子地勢北高南低,東西相對隆起,寨內中間高四周低,形似龜背,河道和寨墻遺跡環繞村莊。該村村委會主任李付營告訴記者,李渡口村現有330多戶、1400多口人,村子不大,平時很安靜。
冢頭鎮現存資料顯示,李渡口村位于藍河岸邊,因渡口而形成村落。明朝初期李姓族人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始稱此地為李渡口村。村中一石碑記載,民國時期此地為李渡口鎮,1934年復名隸屬郟縣三區,1947年屬冢頭鎮,1958年更名李渡口大隊,歸冢頭公社,1984年復名李渡口村,隸屬冢頭鎮至今。
在民國以前,李渡口由于藍河漕運的繁盛,成為區域內東西交通的一條紐帶,一直發揮著“渡口”的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時,李渡口村逐漸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商貿集聚地。寨內人口逾千,商號幾十家,四方陸路,車如流水,騾馬相連。當時寨內既有屠行、酒館、藥鋪、花行和染布行,又有冀中毛和李才娃旅館,李老陳和王清現銀貨,以李冠儒為首的卷煙廠以及李風朝煤行,各行各業,生意都很興隆。據《郟縣志》載,清同治三年(1864年)全縣共有25處集貿市場,李渡口為其中之一。
據李付營介紹,古村的龜形是天然形成的,傳說其選址為“五龍纏龜”地。“五龍纏龜”是指村寨選址時,以中心街中點為圓心向四周發散的五條射線狀的龍砂層,而這五條帶狀地質層猶如五條巨龍般將村寨纏繞,所以有“五龍纏龜”之說。此五條龍砂位于地表三米土質層下,自身又有三米砂層深度,從寨壕或村西藍河,可找到并挖出龍砂。
傳統建筑群保存完好
李渡口村現存傳統建筑830間,其中明清建筑630間,總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規模不同,形制各異,以中原建筑風格為主,兼容渡口樞紐文化,連片成群,來歷清楚。其代表性建筑組群有李和風老宅、李之印故居、李和三故居、賈記清老宅、李奇亮老宅、李氏祠堂、賈同娃老宅、李丙現故居、李朝永故居、李發全老宅、李振倉老宅、李南娃花行、李澤之故居、楊奇風故居、李義仁故居、李冠儒老宅、宏運屠行、興隆酒行、濟世堂、華昌卷煙廠等20多處。不僅規模大,而且其歷史街區、古街道、水系、環境風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傳統格局。
李渡口村的傳統建筑中,明代建筑約四五處,絕大部分是清代建筑,一小部分是民國時期所建。其中有一進二的宅子,也有一進三的宅子,大的有7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200多平方米。保存最為完好的主要集中在李渡口村主街兩邊,一些商鋪的墻壁上至今還留有拴馬石。
據記者所見,李渡口村的明代建筑與清代建筑風格總體很接近,僅有個別地方不同,比如大門,明朝建筑開門在房屋正中,大門向屋內伸,留下約一米寬的房檐。冢頭鎮文化站站長王欽正告訴記者,明代建筑屋檐較大,是為了容留流浪乞丐。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要過飯,所以對乞丐很同情,就要求每家每戶的房子都留有很大的屋檐,以備雨雪天氣乞丐容身。
從建筑的形制看,部分建筑規格較高,屋頂有五脊六獸,大門口有鳳和鹿的圖案。王欽正說:“鳳和鹿,就是俸祿的意思,表示這家主人是公職人員,吃國家俸祿。”
記者還注意到,李渡口村清代晚期及民國時期的房屋,其窗戶多為石窗,有銅錢圖案,也有“萬”字形圖案。因為石窗縫隙較小且不能移動打開,其透光透氣性能很差。可是既然性能很差,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家用石窗呢?據王欽正等人介紹,用石窗是為了安全,清末及民國時期,常有盜匪流竄作案,因此很多人家都裝有石窗,防備盜賊,很像現在的防盜網。
總體上看,李渡口村建筑格局以北方四合院為主,以兩進和三進院落形式居多,前有門樓,中有過廳,后有堂樓,東西建配房(樓)。紅石基礎,磚木結構,部分房屋五脊六獸。古樓、古房、古窗,保存完好。建筑結構嚴謹,氣勢恢宏,石刻、木刻、磚刻工藝精巧,具有較高的建筑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規模連片的古建筑群記錄了明、清至民國時期李渡口村的興衰。現存建筑的布局、形制、脊飾等及自然理念、風水理念,展現了古代匠師和當時人們的審美理念、心理特點及價值取向。
此外,該村建筑群的木雕、石刻工藝,與房屋建筑相得益彰,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有方形、圓形、古錢幣形石窗,有透雕鏤花木門窗,飛禽走獸、人物鳥蟲等,無處不在,工藝細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經濟、文化繁榮
李渡口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漢初已成村落,唐代修建古寺“關帝廟”,明代開始逐步形成集市,伴隨著經濟繁榮,這里形成許多傳統習俗。
據王欽正介紹,李渡口有古剎廟會,其內容包括民間戲劇表演、鏗鏘銅器舞和威風鑼鼓等。李渡口村秧歌舞是郟縣冢頭鎮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人歡度節日、慶賀豐收、迎送嘉賓、開業慶典、增進友誼的禮儀。李渡口還有紡織傳統,自明清至民國,興旺時寨內的人口多達千人,店鋪林立,商業繁榮,是當地出了名的紡織大村寨。村寨里安裝織布機40余部,織出的絲織品大量外銷,經貿往來達于海內,享有盛名,也為古村寨帶來了豐厚的財富。今村寨內仍保存有織布機,70歲以上的老人對織布機懷有深厚的感情,紡織技藝在古村寨依然傳承。李渡口的銅器舞源遠流長,每到節日,鄉親們都要打銅器慶祝,還有獅子舞、竹馬旱船、高蹺等,一時間鑼鼓喧天,人流如織。李渡口村有生產卷煙的傳統,民國時期李渡口村創建了卷煙廠,岳朝久出任經理,雇工62人,擁有切絲機、卷煙機各一臺,日產20萬支香煙,品牌有“永定門”、“紅潤”、“勝利”。1943年李冠儒出任經理,將商號改為“光利”,生產品牌有“鴻運”、“菊花”、“永定門”、“勝利”等,日產二十幾萬支,暢銷青島、湖北老河口等地。
李渡口村還曾經是古人先賢傳道講學之地。清朝時的李榮光,民國時的李永寬、王久成等曾在這里辦學講學,他們以“百善孝為先”為祖訓,傳授孔孟之道,使李渡口人才輩出——明朝末年有武舉人李和三,清朝有武秀才李澤道、李記、李啟龍等,文秀才有李澤芝、李已儒、李文秀、李義仁等。
李義仁是清朝乾隆年間一個監生。清朝乾隆年間,黃河決堤四十五里,老百姓生命財產遭受很大損失,朝廷下旨修堤治黃,命大臣劉統勛(劉墉之父)為總指揮負責水利治理工程。李義仁則擔負起郟縣段水利工程重任。李義仁明確分工,各負其責,收購圓木、灌木條和高粱稈,提早為治理工程備足材料。因此,郟縣段水利工程較其他縣提前一個半月完工。因治理水患立功,李義仁被封為天下“第一監生”任工部侍郎,主管全國的水利治理工程,并因此受賞車駕、黃馬褂、河工帽子、玉輦五色鞭、朝天凳。
李文秀是清朝光緒年間的秀才,他和時任縣令張勇貴為結拜兄弟,經常出入縣衙,為周邊群眾排憂解難。李文秀在村上經營一處酒館和一家藥鋪,買賣公平,童叟無欺,生意十分興隆,特別是藥鋪經營有方,藥的品質最好,價格公道,十里八村的百姓有病都會來此取藥。他藥鋪的宗旨是“窮人吃藥,富人拿錢”,窮人吃藥不拿錢,富人吃藥拿藥價的二倍或者幾倍的價錢,因此李文秀在周邊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口碑,直至今天老人們都還在相互傳誦。
記者在李渡口村采訪時見到了李文秀家的后人、71歲的村民李廷杰。據他回憶,其爺爺的爺爺即秀才李文秀在鎮上開了一家中藥鋪,家族中的其他成員挨著藥鋪開了一家酒館。藥鋪一直維持到解放前后。李廷杰記得,小時候老是偷吃藥鋪里的味道發甜的藥材,如甘草和圓肉等,后來家里人就把這些藥材放在最高處,讓他夠不著。 □本報記者婁剛/文禹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