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當代平頂山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平頂山

郟縣吳村:古老習俗傳承至今

2013/11/7 16:31:30 點擊數: 【字體:

郟縣吳村:古老習俗傳承至今

吳村的布行和高聳的門樓。

郟縣吳村:古老習俗傳承至今

進士院主建筑上精致的木質結構。

郟縣吳村:古老習俗傳承至今

拴馬石昭示著吳村曾經的繁華。

郟縣吳村:古老習俗傳承至今

精美的屋檐木雕。

郟縣吳村:古老習俗傳承至今

現代家庭中保留的古建筑紅柱子。

    青石、小巷、古屋、舊祠……這就是吳村,原汁原味的古建筑無聲地訴說著這個村落2000多年的獨特魅力。

    吳村位于郟縣薛店鎮,縣城往西14公里處,今有居民近3000口,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明清建筑連片成群。8月7日,踩著青石鋪就的小道,記者追尋吳村的歷史,感受它的變遷。

    悠久明清建筑暗藏掌故

    吳村原名泥河村。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這里就有人居住,漢時形成村落,因“泥河抱村而過”得名。宋時,村落里只有楊、韓、郭、田四姓。明初,吳姓才遷入,后隨著吳姓族人的慢慢壯大,明弘治九年(1496),泥河村更名為吳家村,后簡稱吳村,是名沿襲至今。

    吳村還有一個名字,叫仁和寨。原先寨內按周易八卦設東、西、南三個寨門。東、西寨門上方蓋有炮樓,寨門外門棚石上刻有“仁和寨”三字。今寨門已毀,寨溝猶存。

    吳村明清建筑連片成群,保存較完整。建筑格局以四合院為主,兩進和三進院落形式居多,前有門樓,中有過廳,后有堂樓,還有東西配房(樓)。

    布行,就是一座典型的“一進三”院落,它位于吳村布行街中段路南。記者隨同村干部先來到布行正門,只見青磚墻體以及由石頭壘砌的地基,均保存完好。

    “外面墻體是青磚,里面可是土坯墻。”據村干部介紹,吳村古建筑的墻體多是采用“里生外熟”的砌筑方法,里為土坯,外為青磚,中連跋石,堅固一體。建筑正中位置是一門樓,破舊的木門上方有一堵一兩米高的墻,墻上有一扇小窗。

    裝飾的木雕與建筑相得益彰。太學士府經過翻修現是家藥店。位于正屋門檐上的兩副木雕,鏤花雕刻栩栩如生,兩面圖案各不相同。其中一副木雕正面刻的是仙鶴,背面是精美的花雕。而另一副鏤花正面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鹿。

    “這些都是最初的樣式,雕刻都沒動,只是表面刷了漆。”村民吳獻法告訴記者,這是祖上吳休、吳美兄弟倆的宅子,原先是中醫藥鋪,代代相傳,到吳獻法這一代才開始漸漸以西醫為主。

    “吳休是國子監太學士,學識淵博,據說給太子當過老師。吳美擅長經商,據說現在的布行、藥鋪等都是那時發展起來的。”吳獻法告訴記者,兩兄弟還有一處宅院,現只存有吳休曾住的后堂樓。堂樓門青石上刻有字,兩側也刻有“太學生吳休”“乾隆十九年”字樣,正中“天賜純暇”四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見。

    “兩處宅院的建屋木材,聽說都是打虎勇士提供的。這中間還有一個傳說。”吳獻法介紹說,吳美經商喜歡廣交朋友。有一個打虎勇士遇難,路經此地,受到吳美盛情款待,兩人成了朋友。當時吳美蓋房要用木材,就派族人去山里找勇士幫忙。族人在山里住了幾天,不見打虎勇士詢問來此何事。族人很失望,要回家看看。打虎勇士就告訴族人,自己早已安排了人順汝河放木,將木材運回去了。族人回到家時,房子已快完工。

    除了太學士院、布行,吳村的傳統建筑還包括進士院、舉人院、迎官大戶、錢莊、火神廟等。

    這些古建筑的大門口位置,專門設置有標牌,就像一個人的名片,上面不僅標注了房屋的名字、建筑歷史,還提醒人們要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在吳村,這樣的“名片”俯拾皆是。

    綿遠古老習俗傳承至今

    據吳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朝廷號召向中原移民。吳氏先祖就從今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渤海鎮遷移過來。8月7日,77歲的吳中福老人告訴記者,其先祖的四個兒子就是吳氏四門的掌門人,血脈相傳至今。每年農歷的大年初一,吳姓族人就會來到吳村吳氏祠堂,按著長門、二門、三門、四門的次序拜祭先祖。

    當天上午8點半是祭祖儀式開始的時間。祭祀由老族長主持,開始時嗩吶齊奏,鞭炮齊鳴,全體族人跪地,向祖先磕三個頭,然后由各門族長代表族人向祖先敬香。最后由老族長對族人講話,要求族人一心向上,對人寬厚,遵紀守法,敬重長輩,按族規教育自己的子孫等。

    “原吳氏祠堂建于明神宗二十三年(1595),占地3990平方米,為兩進院,大殿后面是祖墳。1945年,吳氏祠堂被日軍炸毀,現在那里是吳村小學。”吳中福說,現在的吳氏祠堂是2006年重新選址新建的,但院內擺設都是參照最初的設計。在新建的吳氏祠堂里,墻上掛有四門家譜,進門的影壁墻背面還刻有吳氏祖訓:個人以修身為本,居家以孝悌為本,處事以誠信為本,從政以愛民為本,治理以富國為本。每條祖訓都有詳細的解釋。吳氏族人告訴記者,這些語句文字有增刪,但中心思想沒變,都是祖上傳下來的。

    除了祭祖,吳村還延續著其他的傳統習俗。

    據說,吳氏族人曾在吳村東南角蓋了一座三官廟,建起“九天玄女殿”,九天玄女傳說是老天爺的“九女”,農歷三月十三是其生日,所以歷來將這一天定為古剎會,以作紀念,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F在三官廟已無遺跡,但古剎會的習俗被人們傳了下來。廟會當天,商賈云集,熱鬧非凡,并連唱五天大戲,曲目有曲劇、豫劇、二夾弦等。

    農歷正月初四古剎會(俗稱牛抬桿會),也是吳村的傳統習俗。按照古俗,春節期間,出嫁了的姑娘都得回娘家探望老人。因初二、初三各家各戶既需走親訪友,還要迎接客人,生活十分不便。據此定正月初四為迎親會,姑娘偕姑爺拜見父母,姑爺要給小孩壓歲錢,有的姑爺吝嗇不掏錢,孩子們就將牛抬桿摘掉藏起來;有的孩子還把紅、黃、綠顏料抹到姑爺臉上,滿村充滿著節日歡樂祥和的氣氛。

    珍貴民間文藝遠近聞名

    久遠的民間文藝也是吳村的一個特色名片。吳村的大銅器遠近有名,始于漢,成熟于唐。

    “清光緒年間,吳村還專門成立了銅樂社,請老師來教。”吳中福告訴記者,逢年過節、商鋪開業,吳村都會有銅器表演。在銅器的基礎上,村里又進一步挖掘了民間文藝,后來發展了竹馬、旱船、走高蹺、“二鬼絆跌”等娛樂活動。

    “二鬼絆跌”是吳村較為流行的民間文藝。“咚咚咚,鏘鏘鏘……”一陣緊似一陣的鼓镲聲響起,“二鬼”撕拽著走上舞臺。突然,一“鬼”使出了絆腿,另一“鬼”猝不及防,身子一歪倒在舞臺上。隨后,扭打在一起的“二鬼”突然鷂子翻身,直直地站了起來。這就是“二鬼絆跌”。演員摘下面具和表演服,“二鬼”是由一個人扮演的。

    表演“二鬼絆跌”難度很大。演員背馱的道具上有兩個造型夸張的鬼頭怒目而視,相互搭肩作互抱狀,下面有兩條假腿,身上蓋著掩飾性的服飾。表演者雙手各握一條假腿作為其中“一鬼”的腿,演員自身的雙腿作為另“一鬼”的腿,表演者通過一定的套路和技巧,利用推、踢、絆、翻、摔、托舉等動作,互踢互絆扭打在一起,猶如真人摔跤一樣。

    “二鬼絆跌”還設置有障礙賽——“二鬼”過橋。前面有個“地方鬼”(高七尺),一手高照燈籠、一手搖著鵝毛扇,引導“二鬼”過橋。橋有一兩米高,“二鬼”過橋不借助任何工具,全憑演員的基本功,過去橋為贏,過不去為輸。

    如今,隨著老一輩的漸漸老去,吳村大銅器、“二鬼絆跌”等傳統民間文藝已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熱鬧。可喜的是,記者日前了解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已列入吳村的保護規劃!醣緢笥浾邉⑹莱/文禹舸/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2013-08-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