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當代平頂山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平頂山

魯山李老莊:古老村落孕育絲綢工藝

2013/11/7 17:07:18 點擊數: 【字體:

 

魯山李老莊:古老村落孕育絲綢工藝

村里的李氏祠堂。李英平攝

魯山李老莊:古老村落孕育絲綢工藝

屋脊上、房山處雕刻精美的磚質浮雕。李英平攝    

    在最近公布的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中,魯山縣瓦屋鄉李老莊村以其獨特的傳統建筑和家絲綢工藝而榜上有名。

    李老莊村位于魯山縣西北部瓦屋鄉和觀音寺鄉交界處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山溝里,村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邊臨河,南鄰省242線公路,村呈半圓形,村域面積12平方公里,轄10個自然村,有600余戶、2600多口人。

    李老莊村周邊楊樹成行,還有成片的竹林,因此記者去采訪時雖然天氣炎熱,但李老莊村顯得格外陰涼。村前有兩座小山,起伏綿延。兩山中間過去有一個大土包,似一明珠鑲嵌其間,包上長有一棵4人才能合抱的黃楝樹。村西頭有一巨石,酷似烏龜。這里的地形被當地人稱為“二龍戲珠龜把門”,是塊風水寶地。

魯山李老莊:古老村落孕育絲綢工藝

石路、土墻散發著古樸的氣息。李英平攝

    冬暖夏涼的古民居    

    李老莊村目前保留有李氏祠堂和若干古民居。

    祠堂就在村口,占地約200平方米,從房梁上的字跡判斷,祠堂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祠堂不算高大,但從遺跡推斷,祠堂連帶整個院子曾經很規整,兩側有廂房,院子里的松樹也很對稱。院里還有一塊碑,名為“家廟規矩碑敘”,據此推測,李氏祖先曾為家廟事務立下規矩,不過碑上字跡模糊,記者和同行諸人都無法辨清碑文內容。詢問64歲的村民李正民和他80歲的哥哥李正元,他們也說不知道碑文內容。不過,李氏兄弟還記得,上世紀50年代初期,李氏家族曾經組織過祭祖活動。據他們說,祭祖一般在春節和清明,那時,出門在外或已在外定居的李氏族人都會回到村上。祭祖事務繁多,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所需花費由家族所共有土地的耕種者承擔。

    李老莊的舊民居都已經很破敗,但從它們的布局可以看出其獨特之處。村中各宅院之間都有一條亂石鋪就的甬道相隔,甬道寬1.8米左右。每處宅院都設若干小宅院,小宅院建三到五間房子。房子的根腳出地面1米以上,比當地別的民房高一倍,石砌的根腳上還壘有幾層青磚,這對房子防浸泡極有益處。房墻全用大土坯壘成,雖外面沒粉刷,但非常整齊。坯墻厚度比當地民房的土打墻厚1/3。

    據村民李孔發等人介紹,這里的房子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墻倒屋不塌,二是冬暖夏涼。房上用的梁、檁,基本上都是栗扎木,椽子是黃櫨柴,都是較稀少、極堅硬的木材。梁下和房四周都有粗大的頂梁柱。房上是兩道連檐,并且是榫對榫。房上攤的黃泥巴比其他民房厚一倍。整個房子建設如現代的鋼筋框架結構,因此才能使房子墻倒屋不塌。同時,由于墻厚、房頂泥厚,里面冬暖夏涼。

    在李老莊村,現在修建房屋時仍保留著當地很有特色的“騎馬門樓”,就是門樓橫跨墻頭,兩邊各一半,與記者在魯山張店一帶看到的“閃屏門樓”截然不同。記者注意到,李老莊村各家各戶的騎馬門樓大小不一。李正民介紹說,門樓大小主要看實際需要,如果沒有大型的運輸工具出入,也就不需要建太大的門樓。

    李老莊村獨特的古民居有幾百年歷史了。據李氏家譜記載,明末,李家原住登封李半坡村,兄弟四人。為避戰亂,李家老四遷居魯山西北阿婆寨前的一條山溝。因是李姓在此落戶,人們就叫這里為“李老莊”。李老四考察當地的民房后,精心設計,帶人建造了防水浸、防冷熱、居住安靜、堅固實用的民房,又在村頭東西栽植了兩個竹園,翠竹郁郁,小溪潺潺。

    李姓人吃苦耐勞,在建好家園的同時,墾荒種地,養牛牧羊,家業越來越大。目前在李老莊村住的張家、劉家等幾戶外姓人家,都是過去李家長工的后代。

    目前,李氏古居有許多地方已不適應現代生活了。比如甬道太窄,有的地方連推自行車都困難,更別說開進汽車了。這些年,不少農戶紛紛外搬,在村上別的地方蓋新房。沒拆掉的老房,雖經幾百年風雨侵蝕,依然堅固。據幾個李姓老農介紹,村上300多年的老房子現在還有5處,除偶爾插補一下房坡,其余的都是老樣子,根本不用修。今年60多歲的李學志在外當工人,家里的5間老房子沒人住,從來沒修過,也沒一點安全隱患。
 

魯山李老莊:古老村落孕育絲綢工藝

岳石頭和妻子在簡陋的條件下絡絲打緯。段孝和攝 
   

    質地優良的家絲綢    

    魯山絲綢分兩種,一種是山絲綢,即用山上放養的柞蠶繭加工而成。另一種是家絲綢,用室內喂養的桑蠶繭抽絲織成。兩種絲綢統稱魯山綢,相比而言,家絲綢加工難度更大、質量更好。魯山的家絲綢曾在1914年的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

    李老莊村村民、今年51歲的岳石頭是魯山縣目前唯一用傳統工藝生產家絲綢的人。他的手藝是跟父親岳玉松學來的。

    岳玉松的父親在解放前被抓壯丁、母親投井身亡,岳玉松當時還不到5歲。為了糊口,岳玉松8歲時就到一家加工家絲綢的大戶人家當學徒。開始幾年給人家掃地、抱孩子,后來年齡大了學繅絲、絡絲、上機織絲。后來,岳玉松學會了生產家絲綢的全部手藝。主人看他踏實肯干,讓他當了師傅。解放后,岳玉松一直干生產家絲綢的老本行,直到98歲時無疾而終。岳石頭高中畢業后回鄉跟父親學手藝,很快就得到了真傳。

    據岳石頭介紹,要生產出質地優良的家絲綢,關鍵環節不下30個。這其中的一個環節失手就會前功盡棄,而且沒有辦法補救。

    記者到岳石頭家時,他愛人正在蒸繭。岳石頭說:“繭不蒸,里面的蛹會生蛾鉆出來,一出蛾,繭就繅不出絲了。”正說著,他妻子一看表,說:“中了,已經蒸半個小時,該出籠了。”邊說邊將蒸好的繭倒在院里擺放的席子上晾曬。

    記者站在岳石頭身旁,看他繅絲。他的雙手很粗糙,但從繭上將如發細絲抽出來,再巧妙地接好頭,纏繞在一起,顯得很靈巧。記者問他:“你這手咋這么利索?”他笑笑,“繅絲算是粗活了,一般人都能干。”接著,他介紹起更精細的活兒來。他說,將絲織成綢,這時的綢叫生綢,質感硬,不能做衣服,要經過后面極為細心的技術處理,將生綢變成熟綢才能銷售,用行話說這叫煉綢。

    煉綢的步驟是,先將白堿等原料加入沸水中,把生綢高溫浸泡兩小時。其間,要在沸水中不停翻動生綢,由光滑到不光滑為止。這主要靠經驗,撈得早了不行,撈遲了也不行。將絲綢撈出后放陰涼處,不擰光晾。晾干后的絲綢用豬胰子滾開的水反復搓洗半小時左右,再放入清水中浸泡3天3夜。浸泡最關鍵的是絲綢不能有一點點露出水面,若露出水面絲綢上就會出現黑斑,影響質量。浸泡到期,撈出擰至八成干,放陰涼處,待晾至九成,疊齊,用棒槌捶,然后再攤開晾干。經這樣反復處理的絲綢,放30年也不會變質。    

    傳統工藝供出3個大學生   

    在魯山,養桑蠶的人很多,但像岳石頭這樣從養蠶、繅絲到煉綢,一條龍加工成家絲綢的,別無他人。非但魯山縣僅岳石頭一人,恐怕在全國也是寥若晨星。2009年夏,中央電視臺籌拍一部有關絲綢之路的大型電視劇,要找用傳統工藝加工家絲綢的人,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找到。后來聽說魯山岳石頭還在干這活兒,劇組人員喜出望外,在岳石頭家連續拍了3天,連連稱贊岳石頭解決了他們的大難題。

    前年,中國絲綢博物館一位專家聽說岳石頭的事后專程來到魯山。這位專家拿出自帶的3塊兒家絲綢,問岳石頭:“你看看我帶的家絲綢是不是真貨?”岳石頭看看,笑了,沒有回答,從屋里拿出自己織的絲綢,說:“你看看我的家絲綢是不是真的?”專家一摸一看,也笑了:“老岳,你的絲綢是真家絲綢,我帶的不是真的。”他說:“我考察過全國很多生產家絲綢的地方,但像你這樣用這么傳統的工藝加工家絲綢的,還是第一次遇到。你的家絲綢的確是純天然、無污染。能親眼看到傳統工藝生產的家絲綢,我真是太幸運了。”這位專家當即要買岳石頭10匹絲綢,但苦于無貨,岳石頭只賣給他5匹。專家在岳石頭家住了幾天,又是記筆記,又是拍照片,最后高高興興地走了。

    為了生產家絲綢,岳石頭將3畝責任田全種上了桑樹,每年春秋養兩季桑蠶,一年收繭160公斤左右,抽絲30多公斤,可加工30匹絲綢,每匹售價1400元,年收入5萬多元。

    岳石頭對記者說:“生產家絲綢這項活,雖然不重,但是太累,可以說一年四季都有活兒干。從桑樹出芽開始采葉喂蠶,成繭繅絲,絡絲打緯,刷絲刷經,上機織綢,反復處理,到最后出成品。我愛人常年干這一樣活兒。到今年,我已經干了33年了。有時累了也想不干,但想想收入還可以,比出外打工強,產品不愁銷,又不賒錢,吃住在家,還是比較自在的。這些年,我和愛人靠生產家絲綢,日子過得還不錯。”

    原來,這幾年岳石頭和愛人靠生產家絲綢的收入供3個子女先后上了大學。大女兒岳文萍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后,被大連市政設計院聘走。兒子岳文豪在安陽師范學院讀書,二女兒岳小蘭考上了河南城建學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2013-08-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