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當代平頂山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平頂山

寶豐大營:青磚灰瓦,古韻“雙城”

2013/11/7 16:58:12 點擊數: 【字體:


寶豐大營:青磚灰瓦,古韻“雙城”

大營村街道上的古建民居。

寶豐大營:青磚灰瓦,古韻“雙城”

84歲李留妮家的古宅。
寶豐大營:青磚灰瓦,古韻“雙城”

王之晉舊居。

寶豐大營:青磚灰瓦,古韻“雙城”

李海軍向記者介紹王之晉的墓碑。

    “雙城食府”、“雙城門業”,走在寶豐縣大營鎮大營村的街道上,你會發現有不少以“雙城”命名的商鋪。一個村莊如何得此名字?大營村的老少婦孺都能說出個道道來。這源于大營村悠久的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大營村落始于隋唐,毀于元初。明洪武年間,村鎮恢復。這里曾是駐兵之地,故得名大營。大營村自明朝到清朝先后經朝廷賜建兩座豪宅大院,一座兵備府,一座翰林府,也就是王寨、吳寨。因此后人稱大營為“雙城”。

    古建筑風韻

    8月7日,毒辣的太陽炙烤著大營村的商業街道,道路兩旁店鋪林立,往常應該相當繁華,這時顯得有些冷清。路兩旁的大樹下,偶有村民搖著蒲扇乘涼。

    大營鎮位于寶豐縣城西20公里處,大營村是該鎮的中心地,宋代因冶鐵、采煤、制瓷等業發達,被宋徽宗欽賜易名為“興寶鎮”。這里是宛洛古道重鎮,也是隋唐以來豫西魯、寶、汝三地交界處商品物資的重要集散地,是我省首批被命名的“中州名鎮”。

    當天,在寶豐縣委宣傳部、縣文物局及大營鎮政府有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訪了大營村。該村由大營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南關7個村組成,面積110萬平方米。村落呈橢圓形,村中有72條胡同相通。道路四通八達,胡同彎彎曲曲,猶如迷宮。

    村中的古建筑、古建商鋪隨處可見。在一家宅院大門口,一位老人正在門樓下乘涼。她家的堂屋是清代建筑,共三間,坐北朝南,地基為青石,墻體由青磚壘砌而成。門前兩根木柱子之上的梁頭處雕刻有精美的紋飾。老人叫李留妮,今年84歲。她告訴記者,這房子是解放后買的,“舊社會是趙家的房子,他家有錢,聽說兩個閨女出嫁時一人分了一頃地。”

    村中一棵古老的皂角樹令人驚奇。樹干一半已經壞掉消失,僅剩部分樹干表皮支撐,卻是枝繁葉茂,長滿了筷子長的皂角。樹下一位老人頭戴白色遮陽帽,身穿短袖襯衣,敞著懷。老人叫吳占營,今年78歲。他說,誰也說不上來這樹有多少年了,自己小時候經常爬樹玩,“以前樹干沒壞這么厲害,現在老枝都死了,這都是新發出來的。”

    在該村南不遠處,一座山陜會館保存較好。山陜會館,即明清時代山西、陜西兩省工商業人士在全國各地所建會館的名稱。兩省在明清時代形成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當時,山西與陜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山陜商人結合后,在很多城鎮建造山陜會館,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山陜會館能建于此,可見當時大營村重要的經濟地位。如今會館內的關帝廟香火旺盛。關帝廟坐北朝南,前為卷棚,灰瓦頂,有明柱六根。正殿三間灰瓦頂,檐下施龍首形斗拱,殿內明柱八根,覆盆形柱礎。關帝廟內的墻壁上嵌有雍正八年的功德碑。

    大營村不僅保留了古建筑,還有一些傳統的飲食。琥珀饃是大營村保留下來的風味小吃,其原料主要有:饃、時令菜、肉等。琥珀饃的具體產生年代無史料記載,據傳清朝時大營地區煤炭業興旺,外地人來拉煤時多帶餅饃,在農戶家借水喝時,把饃放在農戶家鍋里炒炒而形成。

    太子傅吳垣

    村民黃文昌家的臨街房子是清代建筑,房子已經廢棄,臨街的墻壁向一側凹陷。據黃文昌講,他小時候墻就歪了,可幾十年了也沒倒。“我曾祖父買的,傳了下來。聽說這房子是太子傅吳垣家廚師的房子。”

    吳垣,字翰宸,號云嶷,寶豐大營鎮人,順治六年(1649)出生,康熙八年(1669)中秀才,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進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研討文學。康熙四十年(1701),修纂三朝國史,校錄淵鑒及御纂諸書,成為當時朝野知名的學者。康熙四十七年(1708),升任右春坊右贊善,因學富德崇,為太子傅,就是胤礽的老師。吳垣的翰林府就在大營村。

    劉海軍是大營鎮初中一位教師,喜愛歷史文學,對大營鎮的歷史頗有研究。在劉海軍的引薦下記者見到了吳垣的后人———吳水旺。

    吳水旺今年75歲。對祖上的事情他說不太清楚。老人說,祖上留下來的家業很大,解放后有的賣了、有的分了。他住的房子原先是兩層,由于年代太久,屋子漏雨,翻修后改為一層。該建筑有正房三間,坐北朝南,墻體由青磚、青石混砌。室內有明柱兩根,木制門窗。記者在屋內正堂后墻上看到一塊鑲嵌的石碑,碑上刻有一首詩:風暖云開晚照明,翠條深映鳳凰城。人間欲知云和態,聽取新詩玉管聲。

    劉海軍對石碑的來歷頗為了解。據他介紹,康熙年間,一日,大營村熱鬧起來。一隊人馬緩緩從遠處直奔村中,開道的鑼聲傳進村子。鄉親們奔走相告,紛紛涌上街頭看熱鬧。原來這是太子傅吳垣告老還鄉了。康熙帝賜給他半幅鑾駕,并派衛隊護送,一直到大營。護送的人回朝時,留下半幅鑾駕和一個龍墩。康熙帝還賜給吳垣一幅御書。吳垣在老家建了一個樓閣,將御書的內容刻在石頭上,鑲嵌在樓上北墻的正中間,并把這個樓命名為“御書閣”,人們都稱為“御書樓”。劉海軍指著吳水旺家正堂的石碑說,這就是那塊石碑。龍墩在1926年6月,樊鐘秀的建國豫軍剿滅吳佩孚圍攻大營時,被迫擊炮彈擊毀。半幅鑾駕解放后存于寶豐縣文化館,后毀于“文革”。

    吳水旺老人居住的僅是翰林府的一個御書閣,當年豪華氣派的翰林府已經不見蹤影。

    進士王之晉

    大營村另一位歷史名人叫王之晉,即王寨的主人。王寨位于吳寨西部,兩寨距離不遠,遙相呼應。王之晉、吳垣雖在一個村,但不是同一時代的人。兩人考取進士間隔60年。

    王之晉,明代天啟五年(1625)乙丑科進士,任兵科給事中。

    記者在大營村南凈腸河南岸見到了王之晉的墓碑。據碑文記載,他祖籍浙江,祖上自洪武初以軍籍遷居大營。到王之晉時,他們家已成為大營的名門,家世顯赫。明朝崇禎時為兵科給事中。他的府邸當地人稱為“兵部府”。

    劉海軍告訴記者,據說他的府邸原來是姓杜的宅子,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

    王之晉十三四歲時,正讀私塾,經常到杜員外家喚杜員外的兒子一同上學。一天,王之晉偶然和杜員外的兒子到杜家樓上玩。時值盛夏,只見杜員外坐在太師椅上,蹺著二郎腿,手中搖著蒲扇,逍遙自在地納涼。盡管王之晉天天來杜宅,但上樓還是第一次,站在樓上放眼四望,遠近景物盡收眼底,連寨內各家小戶的后院(廁所)都看得一清二楚。王之晉順口問:“杜大伯,您把樓蓋這么高,對鄰居可有妨礙啊!”少年王之晉的一句話,讓杜員外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便說:“孩子!好好上學讀書吧。你將來當官了升一級我就把樓扒一層。”想必杜員外也是隨口一說,但王之晉卻記住了這句話。從此,他再也不往杜家去了,而是發奮讀書。

    王之晉考取進士時,喜報傳到家中,杜員外嚇得目瞪口呆,拿出房契托人送到王家,自己帶著全家老小,連夜走了。從此,杜宅便歸王之晉所有。

    大營村東4公里有個村莊叫段寨,然而這里沒有一人姓段。據說,段寨的來歷與王之晉有關。有一年大旱,莊稼顆粒未收,那時候,段寨還不是村莊,只住著段先生一家。段先生曾是王之晉的老師,因為沒啥吃的,在妻子的勸說下去京城找王之晉幫忙。王之晉見恩師來了很高興,挽留段先生住下來。段先生住了些日子,因惦記家中老小執意要回去,王之晉便送了一些盤纏。

    段先生快到家時,見路上有好多人運磚、抬石頭,感到很驚奇,上前打聽才知道王之晉讓附近百姓給他修寨子。段先生看到干活的人怨聲載道,頓感羞愧,連夜攜帶家眷去往他鄉。但這寨子還是修起來了,因為是給段先生修的,從此以后就叫段寨。

    如今,王之晉的宅院僅剩下一座二層高樓。墻體用大塊的青磚壘砌,雖經歷數百年,墻面依然平整,磚塊完好無損。□本報記者丁進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2013-08-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