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窯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段店村,始燒于唐代,經五代、兩宋而終于元。它以燒制唐代花瓷釉黑褐拍鼓而出名。魯山窯花瓷釉是以隨意或規則的天藍、月白色,分多次施于黑釉、黃釉、黃褐釉、天藍釉和茶葉釉上,形成各種各樣的斑點,有的像一朵白云,有的像一片樹葉,有的像一簇浪花……自然流暢、生動有趣;器具燒成后各種釉色自然流淌,深淺不一,互相映襯,相得益彰。唐代南卓《羯鼓錄》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語,經調查研究,花瓷拍鼓瓷片標本可證實該書所述。
宋代魯山窯白釉塔型爐,也稱聞香爐,小巧玲瓏,可歸文房香爐一類。“紅袖添香夜讀書”,看到它會使人想起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的那種美妙境界。今夏在鄭州古玩市場上覓得,賣主為魯山當地老鄉。此爐高9厘米,直徑11.6厘米,爐口5.6厘米,厚唇達3厘米,寬邊上有四處堆積的褐彩,六個圓點均勻對稱排列組合成三角形狀,構圖簡單而明快。整個器物由于這些褐彩釉的點綴,一下子變得富有生機了。爐為乳白色釉,器物樸素光潔,有些零星的細小開片,釉色較厚,積釉處呈青灰色,足底為露胎,底呈喇叭狀,圓足,灰白胎體,略顯粗糙,有修胎的跳刀痕跡。器物看上去造型優雅,不失為魯山窯的典型器。爐口沿有些破損,經上博瓷器修復專家蔣道銀先生的精心修補,終于恢復其歷史的原來面貌。
我曾去魯山窯遺址考察,遺址到處可見宋金的白釉黑花瓷片,唯獨不見唐代花釉瓷片的蹤影。正失望時,突然在長著茂密麥穗的田埂邊,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唐花瓷腰鼓殘片,叫人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瓷片太精彩了,藍黑釉配上乳白釉,釉色肥厚,醒目亮麗,與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國寶花瓷腰鼓,幾近一致。由此我聯想到宋鈞瓷器的發展,對當地人稱魯山窯為“鈞瓷之本,汝瓷之源”的說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北宋至金時魯山窯窯場擴大,產品更加豐富,燒制白瓷、白釉黑花瓷、黑瓷、青瓷和三彩陶器,裝飾上除直線紋曲線紋外,也有劃花、印花紋等。器型和釉色風格受到磁州窯產品的影響。宋枕中僅發現一件帶紀年款識的剔花枕,藏在大英博物館,我在英國考察時見過此枕。枕面上刻“家國永安”四字,右刻“元本冶底趙家枕永記”九字,左刻“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三月十九日書”等字,后經古陶瓷專家葉喆民先生考證為魯山窯產品。(新民晚報)【原標題:宋·魯山窯塔型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