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文化遺產 >> 文化遺產知識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葉邑故城的前世今生

2013/12/7 9:20:53 點擊數: 【字體:

葉邑故城的前世今生

在今葉縣舊縣鄉的葉邑故城,春秋時期是楚國北方軍事要地,這里有許多貴族墓葬,發掘出土許多國內罕見的文物,受到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澧河岸邊的這片田野,就是已發掘過的楚墓所在地。

   
    車緩緩停在澧河橋上,平頂山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隊隊長米柯萊拉開車門,雨順著門開處斜斜撲過來,一陣讓人打戰的冷意也隨之撲了進來。

  米隊長指著煙籠霧罩的澧河岸說:“那里便是楚墓群。”

  這是2007年11月初,一個落雨的日子,我和米柯萊隊長來到葉縣葉邑故城,尋訪故城上的楚墓,這讓我們的造訪大打折扣。頂著雨絲行不多遠衣服便濕了,只能站在河岸上,傾聽米隊長講述這里墓葬的價值和發掘故事。

  “就是不下雨的日子來,你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河岸和田地,因為發掘的楚墓早已被填平了。”米柯萊隊長笑著對有點兒失望的我說。

  實際上,在來到楚墓之前,熱衷于葉縣文化事業的葉縣文化局原局長李元芝已將葉邑故城的有關情況介紹給了我。

  李元芝先生說,葉縣位于春秋時期的楚國和鄭國、晉國之間,是楚國北方的門戶和北擴的跳板。這里有作為南北方交通要道的“夏路”,還有楚國北方著名的防御工程“楚長城”。在“夏路”的兩側及附近,有許多城堡或小城,歷史上稱為“方城”。在楚國北方軍事要地——葉邑故城附近,有許多貴族墓葬。1986年以來,河南省、平頂山市和葉縣的文物工作者先后搶救性發掘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葬10余座,其中有多座屬于楚國大夫級的官員墓葬,特別是2002年年初搶救發掘的許國國君許公寧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60多件為國內罕見。李學勤、李伯謙、王子初、譚德睿等文物專家考察后,都給予很高評價。

  葉縣人說,這里的墓葬發掘有著傳奇經歷,而墓葬里發掘出土的很多文物不僅填補了葉縣文物收藏的空白,而且在全國也受到重視。

  米柯萊隊長說,由葉邑故城之墓葬的出土,足見葉邑故城在文物上的價值。

  但因葉邑故城尚未發掘,它有多大的分量、文物價值究竟如何,只能靠想象了。

  葉邑故城是楚文化凝聚的地方

  因為要探訪的楚墓葬屬葉邑故城,就不得不說說葉邑故城。

  在這方面,李元芝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專家。

  “要談這個話題,就扯遠了。”李元芝先生說,“但這又是不能不說的話題。”

  據李元芝先生介紹,進入東周后,隨著周王室的逐漸衰微和王權的旁落,偏于南方的楚國通過數十次大規模的兼并戰爭,消滅了南方眾多的諸侯小國。隨著國力的逐步增強,楚國便將矛頭指向北方,準備問鼎中原。大約在春秋早期,楚國已完成了北進中原的準備工作,而開辟道路則是北進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為葉縣自古為南北交通的要道,其南接楚國,北通中原,是楚國北進的必經之路,因此楚國就在葉縣南部與南陽北部修筑長城,其目的是出于國防戰略的考慮。有了長城,楚國北向中原,進可以攻擊,退可以固守。而楚長城以北的葉縣、平頂山、寶豐、郟縣、襄縣在歷史上亦稱為“方城之外”。《左傳·昭公十八年》記載:“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也就是說,葉邑故城是楚國在方城之外的屏障。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穿封戌曾為方城外的縣尹。這就可以推斷,楚國早期在方城外就設立了縣制。

  按照李元芝的著文,楚長城有稱之楚方城者,主要位于今河南南陽方城縣至平頂山葉縣及駐馬店泌陽縣境內,是楚國為抵御中原諸國南下攻伐而修筑的我國最早的大型防御工程。它由許許多多分散的小城堡組成。《水經注·汝水》記述澧水時說:“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城。”這些城堡,都建在低矮的山頂或山麓等較為險要的地方。

  《漢書·地理志》記載:“葉,有長城,號曰方城。”就是指的這個長城。清人姚鼐《左傳補注》云:“楚所指方城,據地甚遠,居淮之南,漢江之北,西逾桐柏,東越廣黃,止是一山……然則方城連嶺可七八百里也。”按照推斷,當時楚人早期經南陽過方城山北上的通途主要有三處,且都筑有城堡。

  其一在葉縣常村鄉東南之點軍場。點軍場南為小關口,關口東、西側山嶺上俱有石筑城墻。其西屬方城縣管轄,其東在葉縣境內。其二在歷史上楚之方城城下。今葉縣保安鎮西有花山和余溝山,在兩山之間有一條貫通南北狹窄崎嶇的山間道路,其南端出口為方城大關口,其北端路東即為楚國之方城古城(今闖王寨)。該道不但南鎖入宛之道,而且西扼楚長城點軍場缺口東進之路。當為《淮南子·地形訓》列為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古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其三為今保安至獨樹的方城缺口(也稱荊襄夾道)。在今平頂山葉縣與南陽方城縣交界處,有兩座山峰東西對峙,位于東者為桐柏山余脈,位于西者為伏牛山余脈,兩山之間形成隘口,俗稱“方城缺口”或“荊襄夾道”。通過這個隘口有一條貫通南北方的隘道。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8-01-3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發掘(二)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