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明對河南曲劇的四大貢獻
2013/7/31 9:38: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朱萬明(1891—1958),小名朱金堂,汝州市楊樓鄉鄭鐵爐村人,是河南曲劇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河南曲劇的形成與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河南曲劇音樂的創新與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具體分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一、 朱萬明對高蹺曲搬上高臺形成高臺曲起著重要作用
1926年5月18日(民國15年農歷四月初七),由朱萬明(領班兼拉大弦、唱老婆)及關遇龍等同樂社高蹺曲子班一行十六人到登封縣潁陽北六里地的李洼村踩高蹺唱曲子。時逢下雨,遍地泥濘、不能踩高蹺。但眾多癡迷的觀眾遲遲不愿離去,迫切要求繼續演出。經過他們反復商量,最后發誓、賭咒(意思是回臨汝后誰也不準向外說),才解下蹺腿,在村中龍王廟戲樓前搭幾塊門板作為高臺,在上面演出了《周老漢送女》和《蘭橋會》,首次將高蹺曲子搬上了高臺,形成了高臺曲。演出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迅速傳到臨汝及周邊區域,各地高蹺班群起效仿,紛紛登臺演出,高臺曲逐漸取代了高蹺曲,也就是河南曲劇的前身。
二、朱萬明對河南曲劇音樂的創新和改革
朱萬明自幼愛拉愛唱,尤其酷愛小調曲。他聰明過人,敢于創新。他將收集到的民歌小調融匯到曲劇的唱腔之中,豐富了小調曲的唱腔音樂。自1916年他25歲時起,先后對揚調、銀紐絲、剪剪花、滿舟、漢江、哭書韻、慢舵等曲牌進行了創新和改革,重新組織了曲劇十八板(原十八板僅有開首,他又增添了“狀元游街”和“過街俏”等)。
有一次,朱萬明和玩友們從漢江演出回來的路上,他看到有一個小婦人在墳頭哭,哭得聲音如泣如訴,煞是好聽。回來后,他根據小婦人的哭腔韻味,創造了小漢江這個曲牌;在黃河北演出回來過黃河時,坐在船上,根據船的游蕩,創作了曲牌“慢舵”,并被廣泛使用。
三、對河南曲劇大弦(曲胡)的改造和創新
朱萬明對曲劇大弦的改造也是功不可沒的。原來的曲胡琴桿是根據墜胡和三弦的琴桿改制而成的,琴筒是用薄木板粘上去的。在演出中,朱萬明不斷地琢磨和改造,他根據大弦的發音條件和音律,不斷地創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他將豬尿脬(豬膀胱)張到琴筒一端,發出的音質優柔渾厚,比木板好聽。在一段時間里,大部分高蹺班社的琴筒都用豬尿脬。有一天村里有個人在地里干活打死一條長蟲(蛇),拿回家剝了皮吃長蟲肉,而長蟲皮則扔在一邊。朱萬明發現后,他耐心揣度,覺得長蟲皮薄而且又有韌性,他就將長蟲皮拿回家張到琴筒上,一拉,發出的音比豬尿脬還好。由于豬尿脬厚又脆,特別是冬天更容易破裂,而長蟲皮音質好又美觀,后來就一直沿用至今。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為了區別曲劇和河南墜子等的伴奏樂器,把曲劇大弦定名為曲胡。
四、朱萬明對鑼鼓的改革
清末民初,臨汝一帶高蹺曲子非常盛行,朱萬明就是當時最活躍的人物之一。高蹺曲子搬上高臺形成高臺曲后,演出一直用的伴奏樂器只有一把大弦(曲胡),一副手板。有一次,朱萬明、關遇龍和郟縣的王中彥、胡定等在安徽的界首某戲園里演出,正趕上與另一個戲班對戲。該戲班沒有弦樂伴奏,只有鑼鼓敲打,聽起來頗為熱鬧;而高臺曲正好只有曲胡、手板而無鑼鼓,顯得有些冷落。戲園子主人為了招徠更多的觀眾,要求曲子班增加鑼鼓。朱萬明、王中彥等接受了園主人的要求,增置鑼鼓鬧臺。后來在演出實踐中,又請了一位姓席的京劇鼓師傳授鑼鼓點。就這樣,曲劇在表演中也就有了打擊樂。為了適應高臺曲演出,朱萬明又和曲友們一道,不斷增加演出劇目,繼續改革、豐富、完善曲劇舞臺藝術,增加行當,改進伴奏樂器等。
1949年以后,朱萬明在陜西省渭南曲劇團工作,后調入河南省洛陽市曲劇團工作。1956年,河南省舉辦首屆戲曲觀摩會演,鑒于朱萬明對曲劇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被大會授子“榮譽獎”稱號,1958年在洛陽市曲劇團病逝。
朱萬明對河南曲劇的形成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對河南曲劇音樂的改革和創新也是無人能比的。朱萬明的一生不求名,不求利,默默無聞,生活儉樸,對人友善,受到曲劇界人士的尊重和當地人民群眾的敬仰,他的名字將永遠載入歷史史冊。【原標題:朱萬明對河南曲劇的四大貢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汝州網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