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是淮河的一級支流。沙河源在魯山縣西部的石人山,而淮河源在桐柏縣西的太白頂,如果按地理位置測定,說沙河源是淮河源也不為過。
石人山古稱堯山,因堯之裔孫劉累在此筑堯祠得名。屬伏牛山脈,在東經112°14′~112°17′,北緯33°42′~33°45′之間,地處亞熱帶與
暖溫帶的分界線,總面積268平方公里。1958年,魯山縣國營林場伐木隊開進這座人跡罕至的神秘山谷,見山巔有一石柱像人,遂呼之石人山。彼時,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溪泉不擇地而出,鳥聲啁啾,到處都是野獸的足跡。惜一年之后,華南虎、豪豬、猴子等即遠遁無蹤。
眼前的石人山,氣勢磅礴,又不乏溫柔婉順。其山體有主造山期“鋸齒嶺”地貌、伸展拉張期“巖盤山”地貌、板塊機制下俯沖型的“五行山”景觀,也有碰撞型“卸荷裂解”景觀、殼幔混合型“石柱峰叢”景觀,構成了雄奇壯觀的多樣性花崗巖架。山脊起伏若龍騰馬奔,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60座。眾多石峰、石柱、石針、石蛋散落其間,若蛙鳴虎嘯、龜伏將走。主峰玉皇頂海拔2153.1米,一腳之地分開了平頂山、洛陽、南陽三市。
2002年5月石人山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7月被評為AAAA級旅游區。景區內峰巒交錯,溝谷深切,坡度大多在40度以上。年均1200~1350毫米的降水量,高達95%的林木覆蓋率,不但造就了它雨煙青濕、澗壑松鳴、春花秋葉潑墨成畫的嫻靜柔麗,也造就了它山高水長,潭瀑交疊的水文奇觀。據不完全統計,石人山中有東洋區動物也有古北區動物295種,植物更多達4000余種,是一座天然物種博物館,也是一座四季不竭的大水庫。
石人山主峰東麓,大峽谷盡頭有處山坳——槭樹坪,就在這片槭樹間雜著槲櫟、青岡、白樺的樹林里,水泥護墻圈起兩米見方一汪水,即湯湯沙河的源頭。水自源頭繩拋線落數百米,左邊懸崖上有大巖石,巖頂若篷,巖身若幕,酷似一頂轎。右邊就是傳說中玉帝囚禁白牛的天然城池——白牛城。峭崖陡起,山上有山:四面巖壁如同碩大的花瓣,欲閉還張。其中古木參天,白云出沒。巨蛙峰、象鼻峰、和合峰、鳳凰臺環列城下,競秀峰、二將軍、千丈巖更在眺望中。有源出白牛城的二將軍溝奔流跌落3000米匯注槭樹坪來水,始稱石人溝。
水勢一緩,進入寬敞的土地埡,因早年建有土地廟而得名。1932年,建國軍豫軍司令樊鐘秀曾在此屯兵。1933年、1943年,彭德懷、皮定均的部隊也曾先后在這里宿營。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一片竹園六間草房,范海朝一戶獨居。山野蠻荒,澗水湍流若暴雨,小松鼠在屋頂上跳來跳去,聲響終日不絕。20年過去,這里已成為停車場、購物小街、旅館、飯店俱全的游客食宿地。
過土地埡,有4公里長的石板河自右岸入。石板河源于魯山縣與南召縣的界山光石垴,谷中有相對高度333米、直徑約100米的大將軍峰,又名大將軍溝。溝谷兩岸槭樹、黃櫨、丹楓連片,秋來紅葉涌起,人稱紅楓谷。近谷口,石板河又納源于二將軍谷來水,水瘦如繩,深深切入巖壁,是為一線瀑。石人溝與石板河兩水交匯,曲折垂落80余米,成九曲瀑布。瀑下有深潭,700多平方米。潭左有軌道車,右面公路穿山腹而過,直抵土地埡。
溝谷又降,水瀉為瀑,湍白如煙,落進白龍潭。自此始稱玉皇廟溝。繞一道山嶺,有3公里源于報曉峰的雞冠石溝自右岸入。再繞一道山腳,有南天門溝自右岸入。水長8公里,中有50米銀線瀑,平時湍雪濺玉,冬日成冰掛。
潭下百米有羚羊峽,谷窄坡陡,怪石巨巖自樹壑云隙裸露。1982年7月曾發生泥石流,上游溝谷兩岸被抹出4公里長的裸巖峭壁,十多年后植被才得以恢復。峽谷上通魯山縣與嵩縣的界山——海拔1800米的三道樓,兩米寬的常年泉源在坡根兒出露。距此不遠,山坳中有5畝大一片青岡坪,有人家居住過的痕跡。循著水聲進入明山溝,左側山上有一塊直徑2米、高約3米的巖石,風一吹就搖晃,人稱風動石。
近山門折向右,有溝谷直通大南坡。溝口龍脖瀑高80米余。進谷有曹家莊,兩米多高的屋墻已被亂草淹沒,幾十棵柿樹、核桃樹,依然散發著人類生活過的氣息。水打亂石,響得好聽。隱隱有宏大的聲音傳來,攀行500米,山崖陡然抬升,一道150多米高的瀑布訇然墜落,水量比九曲瀑大。瀑上又有三道躥滑瀑,高約60米。過滑瀑兩公里,是姑姑庵舊址,地面坦平,庵舍已廢。廢墟后面山根處,有三四米寬泉源在石籠中汩汩而出,一路滾白6公里,流經四道山嶺,俗稱四道躥。(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