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莊河,曾經(jīng)是蕩澤河左岸的一道雨量豐沛的大支流,單憑著山上的老婆寨、瓦崗寨,單憑著流域內(nèi)幾經(jīng)變遷的聚落,比如上馬窯、下馬窯、酒館溝、音和(銀貨)溝,每個古老的村名都是先民們瓜瓞綿綿的生命圖譜,傾注著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無論是兵燹還是天災(zāi),都無法阻止人類的代代繁衍。到如今氣候變暖,雨水減少,水位下降,那些嵌入河道的方形密封水池,如同永遠也灌不飽的嘴巴,日復(fù)一日吮吸著力不從心的水脈,眼前也只有河道里的楊樹,深根入地,方能泛起些別樣水色。
水庫位于魯山縣城北29公里、瓦屋東北4.2公里,1976年8月興建,1978年3月建成。控流面積5.46平方公里,有效庫容90萬立方米。修有兩條水渠,灌溉面積2700畝。眼前庫壩完好,大部分水渠都已毀壞,能澆的只有孫莊、西溝、耐莊幾個村民組的300多畝地。讓人欣喜的是,庫水仍然盈盈一碧,岸上樹木蔥郁,人家也殷實安好。
自水庫左岸北行,水泥橋橫跨在泄洪道上,年來無洪可泄,泄洪道長滿雜草,了無水跡。水庫北面,群山自西而東,一路奔向大地相接處,層山迢遞,藍蒼蒼坐向半空。近前的將軍山、老婆寨山和海拔851.3米的后坑山,雨季浮水是耐莊河的源頭。近岸有村名橫一嶺,房舍依山臨水,錯落層起。榔榆、家榆、柿樹和栗樹,紛紛亮出它們或是光滑或是粗糙的小腿,大模大樣地站在房前屋后,看上去安然自得。村東的山溝已經(jīng)砌坊成田,菠菜、韭菜、黃瓜水靈靈地鮮潤。十幾只一群的山羊在院外的原木圈柵里歇臥,毛色白凈。
村后山名橫一嶺,又叫杏一嶺。山上的黃土坪自然村下有塊大巖石,俗稱石馬。馬下有泉坑,四季不枯卻無明流。潛水到橫一嶺坡根,自一眼水井中涌出。上世紀80年代,村民自北而南打通了這道嶺,洞長80米,洞中可以走人。水從洞中引來,有一寸管量,供150多口人吃用。非特大旱天,不會斷流。
耐莊水庫最大的水源來自西北的磺洞溝,溝長3公里,承雞冠山東坡和擂鼓臺西坡的浮水。過水庫上行約一公里,有擂鼓臺山下來的溝岔,名銀寺溝。天旱,溝是干的。到磺洞溝自然村下500米處,才有一片4分多大的濕地,細水滲流。人們路過這里,都會停下來,捧起泉水解渴。水又清又甜,但量不大,非雨季不動流。
擂鼓臺東坡卻有一股活水,泉自小寨洼自然村南500米處的巖隙中出,小茶杯粗一股,供300多口人吃用后,溪流而下,人稱竹園溝。溝岸上風吹樹舉,溝底水石清明。800米到黃土坪自然村,又700米到車場自然村。村上400米處修有攔水壩,壩中沙礫積存4米多厚,溪水明明亮亮在上面淌過。壩下有泉井,供300多口人吃用。在車場與林坪兩個自然村之間,又有5畝多大的水塘,水深兩米多,壩下有供西坪自然村百多口人吃用的泉池。溢水斷續(xù),到庫壩下的孫莊自然村并入耐莊河。
到耐莊自然村,有老婆寨山下來的銀洞溝,潺潺3公里,自左岸匯入。泉水量有小碗口大,四季不枯。右岸又有龍王廟溝,源于石磙坪自然村北500米處,泉源大時雞蛋粗,小時筷子粗,砌有泉池。潛泉在村下1公里的溝谷中涌出,水量搟面杖粗,水很旺,經(jīng)年不息。溪流一路流經(jīng)上馬窯、下馬窯,六七里到龍王廟自然村,沿途不時有細泉涌入,溪水變得寬展,漫沙漱石,有了聲響。沿河有人家就有水井,人家多的地方攔有水壩,扔個泵抽水澆地也方便。溝水到櫟樹底自然村,并入耐莊河。
五垛山層嶺宕蕩,到長畛地溝和耐莊境,山勢一瀉如傾,肥丘瘠陵帶起條條溝壑。在耐莊河與樓子河之間,還有兩條長畛地溝,一東一西環(huán)住瓦屋街,亦是蕩澤河季節(jié)支溝。 (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