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流河更名金鴨河,是近幾年的事兒。在此前的《魯山縣志》上,一直都稱漫流河。這條河自北而南,縱貫魯山縣辛集鄉(xiāng),全長11公里。這不是一條大河,在歷史上還是一條有名的害河。經(jīng)治理后,始才平順起來。河雖不長,且已氣息奄奄,但值得一記的,是流域內(nèi)文化底蘊豐厚:有特立獨行的五四詩人徐玉諾,有一代名士潘業(yè),有索龍王索茄的傳說……溯水尋源,其山也蒼蒼地青遠,其水也湯湯地悠長,其物也郁郁地茂盛,其人也艷艷地鮮亮。
據(jù)精于民俗的史家潘民中先生介紹,漫流河?xùn)|源在大荊山,山窩里有處紅頁巖崖,崖下出桶粗泉源,俗稱北大泉。恃山與大荊山一弧環(huán)拱,發(fā)脈南來,長嶺如臂,圈起一片洼地。在早年,北大泉溪水流經(jīng)馬莊、湖里王,被釜山阻住,形成個兩三千畝大的潦北湖。溢水自釜山西北麓的豁口漫出,并入恃山來水,河因名漫流。沿河水草豐美,幾千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元明之際,戰(zhàn)亂慘烈,人非橫死即逃亡,遂成一片蠻荒。據(jù)碑文記載,到明初,山西洪洞縣潘姓遷來這里,因地勢低洼,遇雨一片汪洋,建村就名“湖里汪”,后來演化為湖里王。年年山水下來,腐葉草末牲畜糞裹著坡上的野蒜骨朵,沖來洼地里。到春天,野蒜在麥壟里發(fā)苗,長得比麥子還旺,小孩子們薅回家包餃子,成為一種相沿成俗的風情。到了上世紀50年代,汛期來時,從馬莊村到釜山下,還是一片明水望不到邊。隨著人口增多,湖面消減,到上世紀60年代就剩幾十畝水面了。1958年,人們?yōu)榱伺艥,在釜山東邊挖了一道水渠,引河水繞行七八里,到徐營村北匯入漫流河,從此改變了東源河道。
2009年7月25日,筆者跟隨辛集鄉(xiāng)政府的賈坤乘車溯流而上。剛下過雨,河水渾黃兩三米寬,在二十米寬的河床上嘩嘩流淌。河間楊樹成林,俗名刮楝油兒的鳥兒成群飛上飛下,喜鵲們叫得熱鬧鬧的,長腿的白鷺把花瓣一樣的爪痕印在泥灘上。下游兩岸筑有防洪堤,座座新橋舊橋銜接著村村通公路。這里也和其他地方一樣,秋季大面積種植玉米。產(chǎn)量高,好管理。綠豆和谷子幾已絕跡。
繞過釜山到湖里王行政村再到馬莊,沿途地里水汪汪的,玉米和黃豆被浸得黃巴巴的。據(jù)湖里王村黨支部書記尚三回憶:他記事兒的時候,一遇大暴雨,水就漲到村子里。從東嶺到西嶺1.5公里寬、南北3公里多長的大片田地都種不成秋莊稼,只能種一季麥。1975年到1980年間,先后兩次開挖出4米寬、一公里長的排水溝,又在交界嶺上修了七支渠,打那以后,村里的地旱能澆、澇能排,夏秋兩季都是好收成。土地分到戶后,有幾年沒人管理,村民干脆把排水渠填平種莊稼,村里有五六百畝地又成了水汪田。
北大泉就在馬莊村北1公里的地方,曾名潦水泉、馬家泉。傳說泉中曾有兩只金鴨守護,泉溪南流,名金鴨河。后來金鴨被南蠻子盜走,泉水也隨著氣候的變化日漸減小,沒先前旺了,但依然有三四畝大的深潭黑釅釅的經(jīng)年不涸。到近年,還有兩處水泉涌流不息,埋管供全村800多口人吃用。電廠開工之后,管道被弄斷,泉坑也被高鏟低平的土石堵死。二三百民工建生活小區(qū),帶起一個集市,這么多人和村民爭吃一個井里的水,水源的緊缺可想而知。
馬莊村與舉世聞名的曲藝之鄉(xiāng)馬街隔嶺相對。抗日戰(zhàn)爭期間,馬莊村修筑石寨,方方正正,四角四個炮樓。寨外有座清乾隆二十一年進士潘業(yè)的功名坊。1958年,人們在四山村下修水庫時,寨墻和牌坊被拆成石料砌進了壩基。當年潘業(yè)賦閑在家時,河南巡撫曾來探望,題寫了“綠云多處”四個字相贈,盛贊這里竹樹茂郁,堪為名士隱居的林泉之地。時代更迭,地貌改換,鐵路公路往還,村后的紅石關(guān)變成了通衢大道。隨著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時代到來,廠礦破土而起,人們忙著收獲市場紅利的同時,山林消逝,泉源干涸,空氣也變得渾濁起來。
漫流河主源所出的恃山,因有四個山頭而得名,東坡下有四山村,原名辛莊。傳說中的索龍王就是辛莊人。村西600米處的山半坡,建有三間索龍王廟,廟后就是索家祖塋地。塋地旁有條兩公里長的坡坎路,人稱上天梯。循路上到山頂,是50多畝大一塊平場,村民叫它天石蓋。相傳,索龍王索茄小時候經(jīng)常趕著牛去山上放牧,這條路就是他日復(fù)一日走出來的,又叫牛群路。索茄上山放牛時,手里拎個銅盆,敲盆代哨以牧之。那道山坡被后人稱為扛盆坡。西去漸行漸高,拱起的山頭依次為天石蓋、菊花崗、恃山。菊花崗與恃山隔一道山坳,山坳里青石嶙峋多洞穴,早年有老虎出沒,俗名老虎擔山溝。據(jù)史料記載,洪秀泉曾在恃山筑寨,名紅胡子寨。風雨磨蝕經(jīng)年,寨已蕩然無存,壘寨的石塊也被人拉走他用。百畝大的廢墟上,一尺多高的房基尚在,已成鼴鼠、黃鼬、蛇類出沒的天堂。東門、南門、北門所在的地方,各有一個鑿于山石上的石碓,光溜溜的,見證著當年搗米為炊的情形。相傳義軍在恃山埋有大量金銀珠寶,留下“九缸十八窖,誰得誰建廟”的古話。(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