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臺架瀑布(舞鋼市旅游局提供)
唐代詩人薛能有詩題寫伏牛山:“虎蹲峰狀屈名牛,落日連村好望秋。不為時危耕不得,一黎風雨便歸休。”八百里山濤龍騰虎躍,是黃河、長江的分水嶺,淮河的發源地。從春到夏,團團暖濕氣流自東南吹息而至,在這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段行云布雨。充沛的降水與充足的日照,使得八百里伏牛山山都蔥郁,川川都富庶。數千年來,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成就了獨特的風土民情,積淀下深厚的歷史文化。古老的字符在巖崖,悠久的傳說在典籍,古雅的語言在民間。不識字的農家說句俚語,博學的書生也得翻翻古漢語辭典,方能觸摸到它幽井潛泉一樣的深遠根脈。
伏牛山到舞鋼境內,已消盡了奔跳騰挪的強勢與霸氣,舒卷出一片閑山秀水,兼有著風日流麗之美和沙石五色之美。據專家考證,這片山野生長有水杉、翠柏、金錢松、胡桃楸、青檀、水曲柳等1600多種野生植物。深林中有狼、貉、兔、果子貍、鷹隼、錦雞、畫眉、百靈等300多種野生動物。林下、溪邊、坡上,610多種野生中藥材花開燦爛。風吹四季,溪山空明,清泉漱幽石,杜鵑染白云,雄峻之外顯舒淡,沉重之余布閑適,依然保有“落日連村好望秋”的田園古韻,不失為現代人放牧心靈的好地場。
源出舞鋼市南部山地的滾河,屬洪汝河水系。據最新《河南省河湖大典》資料記載:“滾河發源于楊莊鄉東南的龍王撞,向北經白石崖溝到孤山西腳下與燈臺架和單頭崖來水相匯,稱三岔口,再北到大栗樹折向西北,于袁門入庫,緩流出山,西北流至水田折向東,入石漫灘水庫區,至蘇山向北進入平原地區,至田崗曲折向東北,成為武功鄉與棗林鎮的界河。在小寺山入西平縣境,至合水改稱洪河,至新蔡縣與汝河匯流。境內主河道長45公里,一般寬100米左右,流域面積335.18平方公里,安全行洪量約1000立方米/秒,平均坡降為1/200,中游滾河李村設有水文站,滾河大小支流10余條,形成南向單面受水關系。”
2011年六七月間,筆者溯水探源。
滾河自西南而東北縱貫舞鋼市境中部,溪源皆從石漫灘國營林場的第三、第四、第五林區出。山間無裸地,95%被原始次生林和人工種植的橡樹林覆蓋。水出深澗,源短、坡陡、流急,洪峰來時,其勢滔滔,回落卻很快。枯水季節,大部分會斷流。自海拔825米的云磨頂西行,山脊嶺巒氣脈相灌,條條溝壑林坡相望,過燈臺架,到龍王撞、支鍋石,滾河常年主源有4條大支溝出自這片山地。
石梯溝,上源納燈臺架主峰東麓和與之通嶺連坡的云磨頂浮水。明泉在大河扒出露,流經大石梯、石梯、李家莊、高家莊,約8公里水程到三岔口。溝壑兩岸橡樹林高低錯落,是很好的河源涵養地。在石梯自然村南不遠,右岸有處長30多米、深約4米、高3米多的大石棚,俗名皇龍棚。聽長嶺頭村干部說,早先這里建有一座皇龍廟,前臨深壑,后依青山,四周遍生三五人合抱不住的大橡樹,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云霧繚繞。若偶遇大旱,幾十里外的村民都會來這里上香祈雨。后來,古廟毀于戰亂,大樹被砍伐凈盡。今不知何人在洞旁重建一座1米多高的石廟,2011年春旱,還有上年紀的人跑幾十里山路來這里祈雨。過小廟行約1公里,右岸又有高約4米、一間房子大的石棚,因為曾有和尚在此住,俗稱和尚庵。這處洞府水繞樹擁,嵐氣氤氳,至今仍是采藥人避雨的好地場。和尚庵下百余米澗溝對岸,還有一處高4米、洞廳15平方米的大華石棚。
石梯溝每年4月到8月明水清大,枯水季節溝水斷斷續續,只因潛流不絕,溝中河潭常年都不會干涸。
幾道溝中,白石崖溝水最大。這道溝的上源在與泌陽縣交界的老虎扒。燈臺架西南行1公里,有大望天山和小望天山,溝谷深切,峭崖相迫,仰起頭方見高天一線,所以得名。大望天有常年澗溪自高崖絕壁淌落,源頭山泉俗名海眼,又稱涼水泉。水流浸漬,石崖變白,得名白石崖。溪水因崖而名,稱白石崖溝。湍流而東,與支鍋石溝交匯,丟下一路巖潭清幽。白石崖溝谷兩岸林密樹大,六七公里的峽谷中有老虎扒、支鍋石、葡萄架、望天河、一線天、白石崖、石佛寺等景點。河道中時見巖隙控泉,數月無雨,溪水依然潺潺。河道開敞的地方,合抱不住的楓楊樹成群結隊。溝中有一段渾巖河床,被澗水消磨出一串大小不一的石潭和形狀各異的石槽,湍流吹漱,不斷發出汩汩鳴響,深流顫動,色若翡翠、若琥珀。每到夏日,附近的村民就會結伴來這里洗浴,戲稱之為貴妃池。
河出深谷,始才有人家。葡萄架,吳家,刀子嶺,長勢很旺的玉米、紅薯、花生,村邊成畦的韭菜、茄子、辣椒,打麥場上覓食的雞,河溝里捉蝦啄草的鴨,人家墻頭或是籬笆上開花的絲瓜和仙人掌,這溫馨而家常的人間,對于一條河來說,也許比深山老林有著更加深長的意味吧。
到刀子嶺自然村北,有天池來水自右岸匯入。燈臺架山頂北坡下面百多米辟一處平場,平場上建有一座善人廟,泉水自廟西溝谷中涌出,湍流2公里到天井,飛瀑下來,匯成一泓碧潭名天池。池深水涼,霧蒙蒙的,人在池畔,暑熱盡消。潭水溢流成溪,散入裸巖溝谷。溝中大大小小的巖石都嵌有杏仁狀的瑪瑙塊,聽向導院克遠說,這種將溪水塑造得千姿百態的淡紅色石塊,距今已有12.8億年了!頭道山門前建有一座景觀水壩。壩水三四畝,深兩米左右。壩下溢水2公里入袁門水庫。離山門不遠的公路橋下,有源自單頭崖和雙頭崖的馬莊溝自右岸匯入。這是一條長約5公里的季節支溝,一年七八個月有明水,供沿岸近300村民吃用。
1995年五一節,我曾和一位名叫王春年的商人,還有楊莊鄉木材廠的廠長一起上過燈臺架。那時山還很野,被深深的寂靜覆蓋,鮮有人跡。天池只是一眼旺泉,泉水直徑一米左右,1/3被青草遮蓋。天井,是一圍30多米高的巖墻掩住一條瀑布,石縫間生樹生草生苔,綠蒙蒙的天光從上面一塊晴空篩下來,白云似炊煙飄過,瀑流蕩起的風吹著那些橫生的樹木和灌叢、龍須草,扇起陣陣涼意。這個天井是典型的冰斗地貌。(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