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平頂山

豫腔豫韻 講中國故事 傳民族精神——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綜述

2017/10/13 15:28:45 點擊數: 【字體:

豫腔豫韻 講中國故事 傳民族精神——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綜述

清華大學有關領導與《程嬰救孤》演職人員合影留念

豫腔豫韻 講中國故事 傳民族精神——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綜述

李樹建北京大學藝術展海報

豫腔豫韻 講中國故事 傳民族精神——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綜述

豫劇名家李樹建北京大學演出活動啟動儀式

豫腔豫韻 講中國故事 傳民族精神——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綜述

李樹建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演講

豫腔豫韻 講中國故事 傳民族精神——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綜述

戲曲“八大倉”學子齊亮相

豫腔豫韻 講中國故事 傳民族精神——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綜述

嘉賓參觀李樹建藝術展

豫腔豫韻 講中國故事 傳民族精神——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綜述

    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現場

    這是一部部回腸蕩氣的感人劇目。

    這是一場場震撼人心的精彩演講。

    這是一句句發自肺腑的真誠交流。

    …………

    在剛剛過去的9月,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承辦的“河南戲曲進校園——豫劇名家李樹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演出活動”,李樹建藝術展、藝術課堂、學生觀戲分享會以及李樹建代表劇目《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三部大戲展演,點燃了首都高校萬名學子的戲曲藝術熱情。同時,北大豫聲劇社得以成立。

    其間,在北京大學舉行的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上,來自全國政協、中國劇協、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的相關領導,以及近30位全國文藝界、戲曲界的專家學者對李樹建的表演技巧、藝術品德以及對豫劇事業作出的貢獻進行了深入研討。

    走進中國最高學府 豫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戲曲進校園”。9月21日至29日,河南豫劇先后走進北大、清華展演,如此系統化、規模化地走進校園演出,在河南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

    “李樹建帶領他的團隊走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是豫劇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省委宣傳部副巡視員趙鋼說,上世紀50年代,在以常香玉為代表的藝術家的帶領下,豫劇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如今在李樹建的帶領下,豫劇走進引領風氣之先的中國最高學府,標志著豫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省文化廳副廳長李霞說,河南豫劇院2013年成立以來,擔當起了豫劇發展的龍頭作用,特別是李樹建作為豫劇新時代的領軍人物,在推動豫劇的發展、創新、傳播、推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連續兩年在北京舉辦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豫劇的推廣和傳播得到了提升。同時,李樹建又帶領豫劇先后到2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傳播,應該說把豫劇提升到了一個嶄新水平,開啟了一個新篇章。

    北大視聽研究中心主任陸地對此次戲曲進校園活動深有感觸:這次活動帶給我的啟示是,傳統文化能夠在今天找到觀眾,更可以被青年人接受,這個關鍵看你的內容,關鍵看你以何種形式表現。他認為振興中國的傳統文化,首先要振興中原文化,而戲曲文化是其中一個抓手。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說,樹建先生所取得的豫劇藝術成就,成全了他自己“樹德建功”的藝術情懷;樹建先生所走過的豫劇藝術之旅,講述了一曲“豫劇遇見樹建”的生命故事。豫劇與樹建,成就了他們彼此的美名。我們慶幸這個時代,有像樹建先生這樣的藝術捍衛者和文化守望者,讓我們聽得見豫劇的聲音,看得見藝術的魅力,感受得到文化的力量。

    北大會議中心副主任、百周年紀念講堂主任劉壽安對于此次豫劇進校園圈粉無數有著切身感受,他說,無論是程嬰、張元秀,還是蘇武,都讓走出劇場的觀眾贊不絕口。這說明,這幾臺戲“立住”了!豫劇此次走進北京、走進大學就是一次振興,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作用。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均認為,這次活動可以為以后豫劇進校園提供一些參照,比如說在藝術學院、在中文系、在新聞傳播學院,我們可以一起合作開設豫劇在全校的供選課程,培養北大校園里面的豫劇團體等。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唐金楠說,在過去12年,北大在戲曲的具體推動方面,尤其是在昆曲方面,已經積累了非常好的經驗,未來期望與李樹建在傳統戲曲方面一起聯動。

    “這次三部曲進校園,形成了特別好的傳播效應,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演了之,而是想了很多辦法,尤其是互動、體驗環節,極大地增強了豫劇的親和力。配套舉行的展覽、講座,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藝術視野,也增加了觀眾對豫劇的黏性。”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認為,一個如此注重傳播,并且傳播效果如此之好的團隊,一定可以走得更好、更遠、更精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勁松認為這種依托高校培養青年觀眾、青年人才的方式,從人力資源角度解決了一個非常大的課題,二三十年之后,戲曲后繼無人的困惑可能會突破。

    解放軍報的文藝評論家陳先義認為,李樹建傳播的不光是豫劇,最重要的是傳播了民族精神。豫劇向這個方向發展,將大有前景。

    傳承創新融合發展 豫劇領軍人的精神內涵

    研討會上,專家認為,李樹建的表演聲腔藝術在傳統中創新,對其他藝術形式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是一個院團、地方劇種領軍人物,是地方戲的重要貢獻者、中國戲曲國際傳播的代表。

    90歲高齡的著名表演藝術家藍天野觀看了李樹建的三場演出后,他動情地表示,每一場都是含著淚看完的。他欣喜地看到李樹建把豫劇的傳統功力帶到了一個新的輝煌階段,其表演收放自如、功力深厚,發揮了地方戲曲那種民間性,生活氣息濃郁的特色,風格獨特、自成一派。而李樹建三部代表作,宣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節、義,忠是《程嬰救孤》,孝是《清風亭上》,節是《蘇武牧羊》,一個義字,體現在三部戲里!作品如此接地氣,打動人、讓人思考,這是難能可貴的。

    而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話劇團團長王宏認為李樹建的聲腔表演藝術是走心者的成功,他用了三個關鍵詞來形容李樹建的表演:突破、發展、融合。

    “表演個性鮮明、師于古又不拘于古,唱腔既有豫西調的蒼涼,又有豫東調的明朗,既有京劇的細膩,又有秦腔的蒼勁。他的表演透著一種真,一種可信、可親、可感、可觸的魅力,一種撼動心魄的力量,常常能使人身臨其境、欲罷不能。”王宏說,李樹建在臺上全身心地投入,產生的代入感可以直指人心,滿足了觀眾的情緒宣泄與釋放,達到了至高的審美境界。這種美是舞臺藝術之美,是戲曲之美的集大成者。因而,他能夠打破地方戲的這種地域的局限,能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李樹建的藝術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他數年在一線服務百姓,傳播豫劇文化,在群眾的審美世界中深耕細作,我覺得這是他最基礎、最常態的社會貢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如此評價李樹建。他說,可持續支撐這些貢獻的是李樹建孜孜以求、堅韌不拔的戲曲家品質,強烈的使命感,肯擔當,格局大,有胸懷,肯行動,才形成了豫劇今天良好的生存生態。

    “戲曲演員向話劇學習、吸收,李樹建是一個典范。”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表示,自己在觀看《程嬰救孤》時明顯感受到這一點。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王紹軍認為,李樹建表演藝術的感染力,不局限于戲曲老生固有的程式化表演方式,而是積極吸取話劇和影視表演的內在體驗方法。

    表演藝術家李法曾感慨過去接觸到一些戲曲老師、前輩發言就說,千萬不要搞成話劇加唱。但是李樹建,能夠在保持戲曲特有傳統的前提之下,向其他門類的藝術學習,比如向話劇、影視學習。比如說藝術體驗的問題——這個戲演了那么多場,為什么還那么鮮活?尤其是老戲,張嘴就是那個詞,怎么演活?怎么演生動?張嘴就說,那不行,必須重新體驗,李樹建做到了,每一場演出都是鮮活的,李樹建身上的功夫以及唱腔的運用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除了善于向其他姊妹藝術學習,李樹建更能在戲曲本體上博采百家、融會貫通又善于創造,廣大戲迷喜歡他總能“老戲新演”,既有麒派韻,又有馬派風。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研究員李小菊認為李樹建是一個內外兼修的偉大藝術家,給出這個論斷有三方面原因支撐:一個是從表演藝術、聲腔藝術的角度來講李樹建先生的豫劇表演藝術體系,二是從劇目的角度來講李樹建所演的作品里面所蘊含的價值體系,三是關于李樹建帶領中國豫劇走向全世界的傳播體系。

    “流派是新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李樹建的唱派應該是水到渠成,眾望所歸。”河南省豫劇音樂協會會長朱超倫也說李樹建在藝術創造上有突破:突破傳統自成一格,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使聲音色彩多變;突破調式把豫劇老生的唱腔降到B調,使其面目一新;突破門戶,兼容并蓄到自己的唱腔中。

    “生命在、藝術在、責任在、觀眾在”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應該用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浸潤人的心靈,傳遞向善向上的價值觀。一直以來,李樹建堅守藝術理想,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引領社會風尚。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副主任、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稱贊李樹建:精心打造傳統美德三部曲;帶動流派的名家名角;傾心培育人才提攜新秀;走出去,請進來,彰顯領軍人物的責任與擔當;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導向。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康式昭認為,李樹建將他的“忠孝節”三部曲帶出國門,不僅是從表演藝術角度擴大了中國戲曲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將本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被不同信仰、不同地區的民眾認可,意義非常重大。

    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徐漣表示,李樹建的藝術魅力以及他的心胸、眼界、氣量、視野所產生的凝聚力,他的奉獻精神所具有的感召力,使得他把河南豫劇演員團結在一起,也把全國豫劇界團結在一起,并因此成為中國豫劇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在他身后,還有一個長年默默奉獻的團隊。這源于傳統戲曲的力量,也是李樹建一系列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力量。戲曲振興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正能量。

    “一個人格局多大決定著一個人能走多遠。”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十分欽佩李樹建帶領河南豫劇院闖出了一番天地。中國藝術報社總編輯康偉認為,李樹建和他的團隊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對中國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又尊重藝術規律。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保衛部副部長劉來運少將認為李樹建對中國豫劇的貢獻有三:“第一,把河南豫劇變成了中國豫劇,變成了最有生命力的戲劇。第二,他著力培養豫劇人才。第三,連續兩年舉辦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大進京、大推廣、大發展,這些貢獻是歷史性的、前所未有的。”

    而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明義用了十六個字高度評價了李樹建的藝術人生:“藝術精湛、藝德高尚、政治堅定、精神感人。”

    大家一句句推心置腹的交流以及高度評價,讓李樹建深受感動,他說,很高興、很激動、很慚愧。

    “我做了30年的基層院團長,演了40年戲,但這次到北大、清華演出將會是我人生難以忘懷的回憶。河南豫劇能在全國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的關心,離不開兄弟院團的支持,離不開藝術界老前輩的指點。李樹建生命在、藝術在、責任在、觀眾在。我一定不辜負大家的厚望,在戲曲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中國豫劇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盡忠盡孝。”李樹建說。
 

李樹建的四大建樹

陳涌泉

    2017年國慶前,“樹業·建功——豫劇名家李樹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演出活動”成功舉辦,十多天時間里,中華美德三部曲《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輪番上演,豫劇藝術展、豫劇藝術講座、與學生見面會相繼開展,豫劇熱席卷中國最著名的兩所高等學府,師生們反響強烈。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的李樹建聲腔表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李樹建不僅是技藝精湛的表演藝術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戲劇管理者、協調者、傳播者,他把河南豫劇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作為他的長期合作者,筆者深以為然。在追求傳統戲曲現代化、民族戲曲世界化、戲劇觀眾青年化、戲劇生態平衡化的道路上,我們始終是同路人。基于對他的深刻了解,我認為他對豫劇起碼有四大建樹。

    一、讓豫劇走向現代。戲曲作為一門古老的民族藝術,如何能夠緊跟時代步伐,讓當下觀眾喜聞樂見,并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是戲曲發展永恒的主題。對此,李樹建有高度的文化自覺,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劇目創作上,既深深根植傳統,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對于今天仍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題材,又勇于創新,以先進理念、國際視野指導創作,努力實現傳統題材的現代轉換,比如《程嬰救孤》對追求正義、堅韌頑強民族精神的禮贊,《蘇武牧羊》對崇高氣節、愛國情操的謳歌,《清風亭上》對忘恩負義、勢利小人的鞭撻,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在表演藝術上,充分繼承、廣泛借鑒,勇于突破,師于古而不泥于古,積極探索適合當下觀眾審美習慣的表演風格,將戲曲的虛擬、話劇的寫實、影視的節奏融為一體,特別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內心的開掘和情感的抒發,用生活和情感融化程式。因此,李樹建的表演是走心的、接地氣的、緊跟時代的,在注重程式化、假定性表演的戲曲舞臺上,給人以真切、親切,深切之感,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質樸的生活氣息、強烈的情感沖擊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感動了億萬國內外觀眾。

    二、讓豫劇走向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的時代背景下,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是文藝工作者的職責。李樹建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繼常香玉為代表的老一代藝術家把豫劇唱響了全國后,又率領新一代藝術家把豫劇唱響了世界。至今,李樹建帶著《程嬰救孤》《清風亭上》等劇已演遍美國、法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程嬰救孤》已經在歐、亞、美三個大陸成功上演,得到了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三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眾的充分認同。2010年、2013年、2016年三進美國,成功登上百老匯舞臺、好萊塢杜比大劇院,對于中國戲曲來說,更是具有標志意義。讓中國戲曲唱響世界舞臺,讓豫腔豫調傳達中國氣韻,以生動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作為一個地方劇種,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程嬰救孤》不僅是豫劇和中原文化的一朵奇葩,而且已經成為民族戲曲和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成為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的一個動人音符。因而《程嬰救孤》在世界成功演出,弘揚的不單是豫劇,也是中國戲曲、中國文化。

    三、讓豫劇走向青年。人才和觀眾決定著戲曲的未來。李樹建一直高度關注“兩青”問題,即青年人才和青年觀眾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面,多年前他就奔走呼吁,就與中國戲曲學院聯辦了豫劇史上第一個本科班,被譽為“黃埔一期”的28名青年演員畢業后,以他們為班底,創建了河南豫劇院青年團,而今已活躍在中原大地,成為振興豫劇事業的生力軍。劉雯卉、吳素真、楊歷明等青年演員正茁壯成長,成為億萬觀眾追捧的豫劇新星。在青年觀眾培養方面,李樹建也早已著手,特別是中宣部號召在全國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以來,他一方面領導豫劇院一團、二團、三團、青年團積極參與,另一方面率領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團隊先后走進省內外幾十所學校,涵蓋北大、清華、復旦等大、中、小學,舉辦“八大倉開講了”活動,傳播普及戲曲藝術,打造出一個全國戲曲進校園活動中響當當的品牌,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特別是“樹業·建功——豫劇名家李樹建北京大學演出活動”成功舉辦后,北大學子深受鼓舞,在北京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弘揚豫劇藝術的北京大學豫聲劇社,讓戲曲藝術扎根燕園,薪火相傳。

    四、讓豫劇走向團結。豫劇是當今全國第一大地方戲劇種,擁有國有院團163家,民營院團1300多家,分布在包括臺灣在內的13個省、自治區,從業大軍達10萬之眾。如何能夠把所有院團團結起來,樹立大豫劇概念,形成全國豫劇一盤棋的局面,是李樹建追求的目標。新世紀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豫劇事業,河南豫劇院恢復后,作為豫劇航母的領航人、新時代豫劇的領軍人物,李樹建更加意識到肩頭的責任,切實發揮示范、引領、研究和幫扶的作用,加大對兄弟各省、市豫劇院團發展的幫帶扶持力度。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召開全國豫劇院團長工作會議,全國100多家院團百鳥歸林,共商豫劇發展大計;連續兩年在北京舉辦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結合中國豫劇節的舉辦,將全國幾十家豫劇院團調進北京,交流展演,并開展一戲一評,接受北京專家指導;另外還組織骨干力量對偏遠省份的豫劇團藝術創作給予指導幫扶;定期舉辦豫劇發展論壇、豫劇藝術人才培訓等藝術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有效促進了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大豫劇的概念已深入業界人心。

    李樹建的建樹還遠不止這些,作為省劇協主席,他還始終關注著豫劇之外其他劇種的發展,由他發起舉辦的全省少數劇種調演活動,有力推動了少數劇種、基層院團的發展。今天,豫劇人能夠抱成一團,共同尋求豫劇的創新發展,是和李樹建的胸懷、擔當分不開的。過去人們常說,演員比到最后比的是文化,筆者認為應該是文化和人格的綜合力量。常香玉能夠成為人民藝術家,除了在藝術上開宗立派之外,更令人敬佩的是她戲比天大、愛國為民的情懷。沿著常香玉大師的足跡走下去,李樹建一定還會有更大的建樹。

    (作者系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豫劇新時代的領軍人物李樹建
著名人物 李樹建

李樹建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