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綢因位于中原魯山縣而得名,魯山綢又名仙女織。早在明代成化年間,祖籍山東青州府的沈彬來這里當知縣,請老家的養蠶能手過來傳授技藝。最終織成了色澤柔和、柔而有骨的魯山綢。到了1914年,魯山綢被送往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博覽會參展,榮獲金獎,并且獲得了“虎頭”商標。瑞士有一家“好上門”公司,專賣魯山綢長達十二代之久。
今年59歲的岳石頭是家絲綢的唯一傳承人。他是土生土長的魯山縣瓦屋鎮人,祖輩三代都靠著手工織絲綢營生。岳石頭的父親岳玉松自幼在魯山一家養蠶大戶人家做活,學成了整套養蠶織綢技藝,后來還當上了師傅,新中國成立后他一直從事這個行當。岳石頭高中畢業后回鄉跟父親學起了生產家絲綢的手藝。2013年,岳石頭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原養蠶織綢技藝(魯山綢織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岳石頭16歲那年高中畢業,來到父親的作坊,成了一名學徒,由于從小耳濡目染,他上手很快,沒過幾年就掌握了養蠶織綢的全套技藝。岳石頭認為,要生產出質地優良的家絲綢,關鍵環節不下30個。這其中的一個環節失手,其余的努力都將打水漂,沒有挽回余地。于是,在每一個環節,他都細細琢磨,認真鉆研,做好每一點,盡可能提高產品的品質。慢慢地,他從眾多學徒中脫穎而出,成為遠近聞名的家絲綢師傅。
家絲綢是用桑葉在室內養的蠶的繭抽絲加工而成。主要工序有:值桑、煮繭繅絲、絡絲打緯、牽經、套頭、闖軸、刷絲刷經、上機織綢,煉綢、最后晾曬。從養蠶到抽絲有十三道工序,再織成綢,又是20多道工序。生綢下機,將絲織成綢,這時的綢叫生綢,質感硬,不能做衣服。要經過后面極為細心的技術處理,才能將生綢變成熟綢銷售,用行話說這叫煉綢。據說,經這樣反復處理的絲綢,30年不會變質。
目前,用傳統工藝生產家絲綢的技術在魯山縣瀕臨失傳,岳石頭是魯山縣目前唯一用傳統工藝生產家絲綢的人,他的三個子女都上了大學,家絲綢面臨無人傳承的風險。作者:何進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