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劇是河南省著名的地方戲,為河南省第二大劇種,其發源地在汝州。清朝末年,汝州高蹺曲子盛行:如城西北的趙莊,城東北的吳洼、玉皇溝,城西南的鄭鐵爐等都是高蹺曲子的活躍地區。其中尤以城西北的趙莊最為活躍。其特點是活動時間最長,薈萃精英最多,趙莊人對高蹺曲子最熱心。
趙莊村距汝州老城區1公里多,(現已劃入城區)。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村里有幾家富戶,皆喜曲子,尤以富戶陳煜為最。陳煜家有一百多畝土地,宅院三處。陳煜的父親陳三德能唱大臉。受其父的影響,陳煜從小受曲子感染,盡管嗓子不行不能唱,但會拉大弦、彈三弦,會敲鼓板,會打镲,是個戲曲器樂的行家里手。他有一個八角鼓,是專門從開封買的,外用象牙鑲邊,紅纓裝飾,非常精致。八角鼓里裝六個小銅镲,陳煜抓起八角鼓,隨意晃動,便能搖出一段動人心魄的聲音。陳煜在舞臺布景上還有一手絕活,不知他用的什么材料,每當陰天的夜晚,劇情需要星星時,他會抓一把那種材料往空中一撒,舞臺上便會出現一層閃閃發光的東兩,酷似星星。這手絕活至今讓上年紀的趙莊人津津樂道,可惜他沒有把這手絕活傳下來。陳煜對家里的莊稼活很少過問,即使焦麥炸豆五黃六月天,他也一門心思專心在戲班子上。
當時在陳煜家經常活動的演員,薈萃了高蹺曲子界的精英。例如河南曲劇的奠基人朱萬明、關遇龍都經常住在他家。另外還有著名丑角許雷及趙六德(胡子)、陳雪老(拉弦)、陳玉保(旦)、王黑子(大名王華章)、劉維周(小名連科)、盛三(盛德馨、小生)、劉保才、董成德(編劇)等曲子戲的馳名人物也都經常到趙莊來搭班唱戲。因為人多,陳煜家三處宅院的臨街屋里,常年放著十幾張木板床,供他們休息用。陳煜的妻子和村里的婦女們,每天半夜就要起來做飯,吃了早飯,不停的又要做中午飯。廚房里盤了一座雙頭煤火,見天火不停,不是燒茶就是做飯。院子里扯著一根大麻繩,專門供初學踩高蹺的演員學踩高蹺。陳煜不僅供這些高蹺曲子演員吃穿住用,而且把演員家屬們的生活也全包了。碰見好演員,陳煜不惜代價,也要請到趙莊。因為長時間包養曲子演員,陳煜家的一百多畝地,到建國前夕只剩了三畝。趙莊其他幾家富戶,也程度不同地為河南曲劇的繁榮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家產。
民國初年,汝州(這時還更名為臨汝)的高蹺曲子非常活躍。高蹺曲子已有了角色行當,如大妮、二妮、相公、老漢、老婆、和尚、瞎子。唱腔調門也有了好幾十種,如銀紐絲、釘缸調、剪剪花、滿舟、揚調、雙疊翠、蓮花落、太平調等。伴奏音樂有大弦、手板、三弦等。演出劇目有《狀元祭塔》、《小兩口拜年》、《蘭橋會》、《馬胡倫換老婆》、《小姑賢》、《勸酒》、《胡二姐開店》等。高蹺曲子盡管很活躍,但由于它自身的局限性,嚴重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原因一是踩高蹺既死板又累人,踩的時間長了疲備不堪,甚至腳被磨爛成瘡;再是因為行當限制,人物多和情節復雜的劇目不能演出,影響觀賞效果;三是踩蹺演戲,畢竟功法受限制,滯礙了曲子藝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些都迫使高蹺曲子演員去尋找新的途徑。去掉高蹺登臺演出是個好辦法,但因登臺演出就成了戲子,封建禮教認為戲子不能入老墳,屬下九流。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月在趙莊領班的朱萬明、關遇龍等一行16人,受朋友之約去登封演出,當時的16位演員分別是:朱萬明、關遇龍、陳雪老、許雷、盧天德(外號老面堆)、陳玉保、王立、劉保才、李連成、韓銀福、李福生、李西魁、陳天喜、王少陽、畢懷、王少煥。他們從趙莊出發,到登封潁陽北6里的李洼村演出。恰逢下雨,遍地泥濘,不能踩蹺。許多觀眾強烈要求看戲。在這種情況下,朱萬明他們反復商議,最后集體發誓賭咒(意思是回汝州后任何人不得說出登臺演出的事),甩掉高蹺登上高臺演出了《周老漢送女》、《蘭橋會》等戲。這次登臺演出獲得了意外成功,其他高蹺曲子班紛紛效仿。高臺曲子從此取代了高蹺曲子,河南曲劇從此誕生,成為河南的第二大劇種。【原標題:河南曲劇在汝州趙莊的早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