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平頂山

春暖“小峨眉”郟縣謁“三蘇”

2017/3/13 9:55:33 點擊數: 【字體:

 


    出郟縣西北23公里,有座“峰巒綿亙,狀如列眉”的小峨眉山。其山東麓,中頂蓮花山和兩座小峨眉山形成一箕形山坳,因安葬著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兩兄弟的遺骨和其父蘇洵的衣冠而聞名遐邇。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聚成了大宋歷史的一朵蓮,并與一座山輝映成勝景無限。900多年來,總有人前去拜謁,致墓前香煙裊裊;總有人去添一抔凈土,同他們說話聊天。那里好似一個離奇的境界,始終飄逸著詩意,激揚著豪邁。

    ◎文壇三蘇后世推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筆下的早春,清新靈動,拜謁先賢,正在此時。

    野花初綻,鳥語婉轉,沿一條曲曲折折的小道,遠遠就望到了蓮花山。

    山下古樸雅致處,便是三蘇墳。

    墓院坐北朝南,由青磚院墻圍合。

    院前一條300米神道,神道兩旁,四株宋代古柏蒼翠挺拔,干虬葉茂,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

    院門兩側立一對石獅,門上有啟功題寫的“三蘇墳”匾額。入墳院,迎面一座高3.25米、寬3.54米的明代紅石牌坊,二柱立于兩側,各有一石條斜撐,造型簡潔。橫眉處,鐫刻著“青山玉瘞”四字隸書,背面是《祭三蘇先生文》,左右石柱隸刻著蘇軾《獄中示子由》詞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它們都是由明代浙江右布政使、吏部郎中、郟縣人王尚纟絅題寫的。

    過石坊,正中三間饗堂,為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建,堂內立有各代碑刻,四壁鑲嵌名人題詠碑碣。其中,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河南巡撫畢沅的《祭蘇文忠公文》碑,高2.75米、寬0.6米,碑額浮雕蟠龍戲珠,刻工上乘。

    東邊的五間齋房,是過去歷代官宦、儒士祭祀三蘇前素食、沐浴的地方。

    堂后是祭壇,青磚墁地,青石圍邊,祭祀儀式常在此舉行。

    壇北,三蘇三冢隆起,各冢前立有墓碑,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蘇軾墓)、“宋老泉蘇先生墓”(蘇洵墓)、“宋潁濱子由蘇先生墓”(蘇轍墓)。墓前是宋代石供桌,桌上一對石制燭臺、一個三足香爐。三供桌的前板,刻有瑞禽、祥獸、花卉等浮雕,古樸渾厚。

    墓冢層層黃土,碧草絨絨,墓冢旁,百余株古柏枝繁葉茂,蒼翠挺拔,墓園一派靜穆。

    墓園西南300米處,有廣慶寺和蘇祠,它們同在一條南北長130米的軸線上,前寺后祠,守候三蘇。

    三蘇在此,引得歷代文人學士,不避地僻路遙,每每以一祀為榮。在叩拜之后,又常常吟詩題字,以示懷念。久而久之,此地成了游人必覽的勝地。

    ◎嵩山之陽長眠處

    《蘇東坡年譜》中記載,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64歲的蘇軾病逝于常州,1102年6月20日,葬于“汝州郟城鈞臺鄉上瑞里嵩陽峨眉山”。

    其實,在蘇軾葬郟之前,蘇家已有人埋葬于此。《蘇東坡文集》一書中的《與子由弟十簡》第八簡寫道:“葬地,弟請一面果決,八郎婦可用,吾無不可用。更破千緡買地,何如留作喪事,千萬勿徇俗也。”

    蘇軾是說,他死后,葬地請蘇轍果斷作出抉擇,八郎婦(蘇轍三子蘇遠的夫人黃氏)先入的葬地,也可以作為自己的葬地,節省下來購置墓地的千緡(一千文為一緡),還可以用作葬時的花銷。

    蘇軾5月寫的這封信,6月病倒,7月病危。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說:“公(蘇軾)始病,以書囑轍曰: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為我銘。”

    可見,是蘇軾選中了小峨眉山作為自己的葬地。

    “眉山昔日生三蘇,一山草木為之枯。”原籍四川眉山的蘇軾,名冠天下,本應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卻為何歸宿他鄉,長眠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郟縣?

    900多年來,人們為此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清代畢沅在《祭蘇文忠公文》中寫道:“當以汴京東近,表戀闋之微誠。”他認為蘇軾葬郟縣,是因為距離京師較近,以此效忠皇上。但有學者提出,郟縣的小峨眉山,并不是離汴京最近的地方。

    也有人說,是蘇軾看中了小峨眉山的山川美景。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郟縣·三蘇墳》中解釋:“蘇軾于北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貶授汝州團練副使時,曾贊賞此處似其家鄉峨眉山,因囑其弟在他死后葬于此。”

    但是《宋史·蘇軾傳》中記載“軾未至汝”,那時的蘇軾并沒有去汝州就任。

    不過,這不等于蘇軾沒去過汝州郟縣。彼時的郟縣,地處中原腹地,北依嵩岳,南傍汝水,漢代所置洛陽至許昌的“東西孔道”就經過這里。史料記載,蘇軾可能5次經過許(昌)洛(陽)古道。

    若有一次,蘇軾站立在小峨眉山的山巔,北望嵩岳,南瞰汝水,兩道山崗東西對峙,青山綠水,風景如畫,便贊嘆此處美若家鄉的峨眉山,也在情理之中。但他是否就此萌生葬于此處的愿望,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人從蘇軾的作品中尋求答案。

    學者劉英照在《蘇軾為何葬在郟縣小峨眉山》一文中提出,一次,蘇軾與蘇轍告別,寫下《別子由三首兼別遲》,其中第二首寫道:“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水南卜宅吾豈敢,試向伊川買修竹。又聞緱山好泉眼,傍市穿林瀉冰玉。遙想茅軒照水開,兩翁相對清如鵠。”

    詩中雖沒寫到小峨眉山,但潁水、伊川、緱山等都在汝州附近,也可以理解為包括小峨眉山在內的嵩山一帶山水。蘇軾在詩中表達了想在嵩山下尋一樂土,作為歸隱之地的愿望。

    此后蘇軾念念不忘,多次流露在文字中,卻一直未能如愿。或許,就有了臨終前“葬我于嵩山下”的遺愿。

    平頂山學院客座教授劉繼增認為,蘇轍寫過:“葬我嵩少,土厚水深”“舉棺從之,土厚且堅實”。或許,是嵩少南麓的郟縣小峨眉山土厚水深,為北宋士人所崇尚,蘇氏兄弟才看中了此地。

    蘇軾葬后10年,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73歲的蘇轍卒于潁昌(今許昌)。按照他的遺愿,蘇轍的子孫將他安葬在蘇軾的身旁,實現了蘇軾在《與孫叔靜書》中提到“老兄弟相守”的夙愿。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蘇軾兄弟情深,總讓人唏噓不已,在這靜寂之處,二人終可以圓了他們一生的約定:夜雨對床,長敘此生。

    那時,人稱這里為“二蘇墳”。

    238年后,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郟縣縣尹楊允走馬上任,先去祭祀了“二蘇”。

    三拜九叩后,望著二蘇的黃土墓冢,楊允徘徊良久,遁入沉思:57歲病逝的蘇洵葬在四川眉山,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其情密不可分,然而眉山的蘇洵墓塋和汝州的二蘇墓塋,相望數千里,為何不安置蘇洵的衣冠冢在兩公冢身邊,成全他們的父子團圓之情?

    楊允主意一定,立即募捐籌款,著手辦理。

    當年,楊允就在墳園西南約300米,接建三蘇祠。祠內朱紅欞窗,木雕透花,三人泥塑彩繪像立于中央,蘇洵居中,蘇軾、蘇轍侍立左右。

    600多年后的今天,蘇祠風貌依舊,三人身著朝服,面含微笑,栩栩如生。

    蘇祠建好的第二年,1352年,楊允又在“二蘇”墓冢旁,建起蘇洵的衣冠冢。

    此后,方有“三蘇墳”和“三蘇祠”之名。

    ◎蒼柏思鄉向西南

    春風駘蕩,春草青青,三蘇墓園內,紅色、黃色、紫色的小花滿地散落。

    園內古柏蒼翠,近600棵連成一片。稱奇的是,它們棵棵斜向西南,都向著眉山的方向。

    “長安自不遠,蜀客苦思歸。莫教名障日,喚作小峨眉。”蘇軾一生坎坷,榮辱無定,但無論走到哪里,對故鄉總是一往情深。

    或許是心有靈犀,翹首凝望故鄉正是蘇軾的愿望?

    三蘇紀念館館長丁國輝解釋,有人說,柏樹斜向,可能是園內的土質特點,又加上了山間氣流而形成的;也有人說,是這里常年刮東北風所致。眾說紛紜,倒為這里平添了幾許神奇。

    清代郟縣縣令張篤行拜祭三蘇,夜宿墳院,夜深人靜時,忽聞窗外雨聲大作,開門觀看時,但見天高月明,松柏搖曳,遂以“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濕襟”作紀念。“蘇墳夜雨”這一景象不脛而走。

    附近的廣慶寺,廟宇,古柏,竹林,一片詞韻。蘇軾與佛家往來密切,自稱佛門弟子的“東坡居士”每次經過,便折道此處,與僧人敘談。

    寺內《重修山門碑記》載,寺院由宋仁宗敕修。蘇軾安葬后,宋高宗為廣慶寺賜名,寺院僧人四時守候墳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蘇軾兄弟的忌日,都會為他們超度亡靈。

    ◎心系百姓名垂青史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41年的政治生涯中,被貶謫23年,憂患無數,生死未卜,卻一笑置之,“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名縱千古,文章、詩、詞、書、畫,無一不在磨難中完美。

    蘇軾的影響,延綿至今,僅郟縣檔案館從《郟縣縣志》中查詢到的,宋以來到此拜謁留下的詩文就有百余首,清康熙年間的吏部尚書張鵬翮更是對三蘇贊嘆不已:“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蘇軾曠達灑脫,獨立不群,多才多藝,亦莊亦諧,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他,郟縣人更是打心眼兒里喜歡他,索性把三蘇墳所在的村子也改名為“蘇墳寺村”,村人談起他,如同講述自己的先人。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病榻之上,蘇軾回憶一生,忘不了宦海沉浮中三個被貶之地,而他在黃州惠州儋州的故事,當地人一樣如數家珍。

    郟縣紀委宣教室主任梁靜講述,在黃州,蘇軾聽說當地有溺嬰的陋習,幾次上書,勸太守“施律令”“革此風”,隨后他成立救兒會,募捐救助嬰兒。在惠州,蘇軾收葬暴骨,施藥濟民,助修兩橋,引蒲澗山泉水解決百姓的“飲水問題”,推廣插秧農具“秧馬”,減輕農民的勞作之苦,“惠人愛敬之”(蘇轍語)……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夕陽余暉中,告別三蘇。

    早春的墓園更顯空曠清幽,臘梅暗香浮動,海棠含苞待放……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