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山陜會館:湮沒的萬里古茶路

2013/12/30 9:30:57 點擊數: 【字體:


    山西、陜西兩省在明清時期形成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陜西和山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他們開創了從福建武夷山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葉貿易之路,總長5000公里,縱貫中國南北方,與“絲綢之路”齊名,是那個時期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

    當時,山西與陜西商人實力強大,為了給自己的商隊提供方便同時也為了對抗其他商人,他們在萬里古茶道沿途很多城鎮建造了山陜會館(又稱山陜廟),專為商隊服務。茶商們可以駐足息宿、談茶論道、聽曲看戲、交流信息等。

    我市郟縣山陜會館便是我國諸多山陜會館之一,如今依然保存完好。近日,被列入我國第七批“國保”單位。

    萬里茶路,帶動郟縣茶食

    5月15日,記者到郟縣進行采訪。去山陜會館前,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隊隊長孫清遠向記者推薦了一個人。孫清遠說:“他可是郟縣文物方面的專家,你得見見。”

    他叫王光耀,是郟縣文化廣電局一名官員。記者來到王光耀的辦公室,“先喝杯茶,歇歇。嘗嘗我這茶葉咋樣?”接著,王光耀開始向記者講起了茶文化。王光耀說:“不光自己愛喝茶,郟縣人大多都有喝茶的習慣,街上大大小小的茶館就有200多家。”聽他這么一說,記者才想起在來的路上,的確見到不少茶館。

    王光耀接著對記者說:“這些可都與山陜會館有關。”他說,“萬里茶路”就從郟縣經過。這是一條湮沒已久的古商路,運送的商品以茶葉為主,是一段曾經輝煌過的國際商業傳奇。晉商、秦商以茶馬互市為發端,把商業觸角伸向俄羅斯及歐洲其他國家,跨越區域之大、經營時間之久,世所罕見。他們擴張南下,首先經過河南,茶路在我省境內綿延,沿途串連起多個重要商業城鎮,并通過次商道輻射全省,影響深遠。據統計,從清代到民國初年長達兩個多世紀間,晉商、秦商通過這條古商道,往俄國運送了25萬噸以上的茶葉,其價值至少有100萬兩黃金。

    郟縣是當時“萬里茶路”宛(南陽)、洛(洛陽)、許(許昌)古道交會之地,茶路分兩條線路進入,一條由關帝廟溝進入,途經觀上、李口、堂街,在孔灣村渡過北汝河,沿魏莊、王集、呂墓墳、小屯進入縣城。另一條由襄城縣王洛進入,途經前凌堂、紀村、冢頭、高劉莊、藍莊進入縣城,兩條線路在縣城相交,茶商們即在山陜會館駐足息宿,談茶論道,聽曲看戲,而后便沿汝州西去。

    茶路的發展,也帶動和促進了郟縣茶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清朝鼎盛時期,縣域內擁有大小茶館近千家,主要集中在縣城西關、冢頭、姚莊、堂街、李口等鄉鎮,至今郟縣還有茶館幾百家,人們仍保留著品茶、論茶的習慣。王光耀說:“郟縣的小吃特出名,也與茶路有關。”當時,古茶路十分繁榮,隔三差五就有商隊經過,除了在會館內食宿外,他們也會到縣城小聚。飯店老板就會拿出最好的手藝招待客人。如今郟縣饹面、豆腐菜、糊湯面等特色美味小吃仍是名不虛傳。

    會館建筑,堪比皇家宅院

    山陜會館位于郟縣西關。所謂西關,是古代的一種方位詞,意思是城西門外一帶地方。山陜會館距離老縣城西大門約2公里,至于為何不建在城內,王光耀有自己的看法。

    據王光耀分析,山陜會館之所以建在城外,可能有三個原因。其一,他的經營狀態可能是封閉的,一般不對外,食宿客商也都是晉商、秦商,無需招攬顧客。其二,處于安全考慮。商人回來都攜帶貴重的貨品,城內魚龍混雜,不安全,而城外相對安全,四周一馬平川,易守衛。其三,進出方便。城內城門每天都有關閉打開時間,而客商行程沒有準確的時間點,會館設在城外,隨時可進出。

    記者先來到山陜會館的正門。大門坐南朝北,外有照壁一堵,寬約8米,高約7米,厚1米左右。基座用質地堅硬、加工平整的大塊紅石砌筑,灰泥抹縫,密不透水。上部用青磚砌造,青瓦覆頂。壁陰正中磚雕砌筑圓池一個,池內鑲嵌磚雕團龍,生動活潑。民國期間,壁前河水曾因暴雨泛濫,周邊民居大多倒塌,照壁四周被洪水漩挖成潭,而照壁卻孤島孑立,巋然不動,被時人稱之為“鎮河大將軍”。

    照壁前原先是青龍河的分支,如今成了縣城的排污溝。山陜會館臨河而建,難道商隊走的是水路,而僅僅一條青龍河的細小分支怎能行船。王光耀說,行船是不靠譜的,以前河床較寬,下面還曾發現許多大塊的石板。據他推斷,這些石板是用來鋪路的。王光耀說:“以前的人走路都是靠低洼之處,特別是商人,低洼的地勢不易被人發現,他們更多是從自身安全考慮。”

    “山陜廟”三個大字雕刻在正門上方,更有磚雕垂花門飾,精致絕倫。門樓共三間,中間大門供人出入,兩次間為門衛及接待之所,西側一間名為鎮華門,東側一間記者未看到有命名。二樓中間為古戲樓,記者看到,檐枋裝飾透花鏤雕,圖案有二龍戲珠,獅滾繡球等,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拱翹昂高,造型生動。螭龍銜珠,欲吐欲含。戲樓兩側有鐘樓鼓樓。樓基高達4米,雙層飛檐,凌空傲天。斗拱端莊,渾厚樸實,飛檐挑角之上,套獸列隊成行,挑角之下,各掛風鈴,風來搖擺,聲傳數里。磚雕樓脊,高大雄偉,兩端之獸,威鎮天際,脊之正中,以磚雕麒麟馱寶瓶之造型,筑成高大的脊剎,直指蒼穹。戧脊上祥龍昂首,口須飄然,脊端各立武將軍人像一個。鐘鼓樓周圍各用12根圓木立柱將樓頂十字架梁承起,鐘樓內原本懸巨鐘一個,鼓樓內也懸大鼓一面。王光耀說:“晨鐘暮鼓,東邊的為鐘樓,西邊的為鼓樓,早上敲鐘,傍晚擊鼓。”

    院內東西為廊房,中央空地闊大,可容三千人觀戲。通過敞地北進便是中殿5間,據說殿內原來供奉著關羽巨像,系泥塑彩繪。正殿保存完好,高大氣派。

    從建筑的規模、規格上,可以看出,那時晉商、秦商的雄厚財力,堪比皇家宅院。

    繁華落盡,此已人去樓空

    “丁零丁零……”一陣馬車鈴聲從遠處傳來。山陜會館,下人早已在門口等候。商隊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緩緩前行,越來越近。領頭的一身明光閃閃的綢緞長衫,單人單騎,揚鞭打馬,直奔會館。那人在會館門前一對石獅子旁停下,石獅子比馬還高出一截。下人趕緊上前,并不言語,牽著馬進了馬棚。

    站在這曾經繁華一時的山陜會館,不僅令人哀傷,又讓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是哪些富豪一擲千金建起如此氣派的會館?又是哪位能工巧匠有如此的奇思妙想?是誰每天在敲打著晨鐘暮鼓?又是哪位唱角曾在這戲樓上紅極一時?記者尋遍每個角落,試圖能找出蛛絲馬跡。

    記者以為應該會有一些人或事流傳下來,便即采訪了在該院居住的幾戶人家。他們的回答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不知道這個院子以前是干什么用的。

    記者又采訪了在附近居住的幾位老人。今年76歲的陳中立老人說,他小時候常去廟里玩,還記得當時里面有關公像,“老日來了住老日,國民黨來了住國民黨,不少東西都被毀壞了。”

    今年83歲的老人趙石頭告訴記者,他小時候最愛到這里玩耍,天熱的時候,掂塊席就去乘涼了。他還記得大殿里面有八仙的畫像。趙石頭說:“那時候,戲樓經常有戲班子來唱戲,進門扔倆錢兒就能去看。”老人只能說一些他小時的記憶,至于有沒有關于山陜會館流傳的人或事,他不清楚,也從未聽人講起過。

    記者查閱有關資料,對于郟縣山陜會館的歷史沿革有了初步了解。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山、陜兩省商會聯合創建駐郟辦事場所,稱山陜廟;之后若干年,由山陜兩省21名商界巨頭合資創建鐘鼓樓及山門式戲樓;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山陜兩省商界巨商又先后捐資擴建和增建殿堂館舍;民國期間,特別是抗日戰爭郟縣淪陷時期,郟縣山陜會館遭到嚴重破壞;建國后,黨和郟縣地方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郟縣山陜會館的保護和維修,使之眾多的古建筑得以較完好地保存下來;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1月,郟縣人民政府維修了鐘樓、戲樓和鼓樓等。

    山陜會館,具有較高價值

    郟縣山陜會館古建筑群的群體布局、單體建筑的規范化和磚雕藝術、木刻藝術、木構藝術等所體現的古建筑時代、地域特征,充分體現著它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會館由廟院、后院、東院三部分組合而成,坐北向南,南北長105米,東西寬60米,占地6300平方米,約合9.5畝地。三院高墻相隔,獨立成院,封門閉戶之時互不相通,門廊開啟之時,馬車、紗轎出入方便。整個山陜會館內現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筑近40間,這些古建筑以其古色古香的韻味向人們展示著中原古建筑的時代特征和精華品味。

    郟縣山陜會館是全國目前保存較好的會館之一,座北面南,門臨河道,其主要建筑鎮河照壁、廟門和戲樓迭建一體的門樓、鐘樓、鼓樓、中殿等建筑,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木、石、磚雕精美,充分體現了山、陜、豫古代建筑綜合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廟門門飾、磚雕、垂花結構精巧,與二樓的古戲樓構建一體,配以左右之鐘鼓樓,使廟門更顯得小巧玲瓏,典雅幽靜,古色古香。

    郟縣山陜會館建筑功能完備,圍墻至今高大端正,中殿、后殿、客棧樓館以及倉儲馬廄等一應俱全,盡顯古代晉陜商人的聰明才智和經商理念,是山陜會館中的典型建筑。郟縣山陜會館的古建筑群是現代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是發展旅游業的物質基礎。記者丁進陽/文彭程/圖(原標題:山陜會館:湮沒的萬里古茶路)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