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雖然陳舊,但回味悠長。去年的初冬時節,秋韻未盡。周末,吃過晚飯,突然接到上高中時一位老班長打來的電話,說時任大峪鄉黨委書記的老同學,邀請大家周六到大峪鄉小聚,順便登大紅寨游玩。
大紅寨距小城三十五公里,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據說大紅寨的紅葉,可與北京香山的紅葉媲美,僅主峰大紅寨的海拔,就有一千一百五十多米。盡管與大紅寨相距不遠,也許是山太高不好攀的緣故,始終沒有去過大紅寨。聽說和老同學一塊到大紅寨游玩,心里特別高興,盡管賞紅葉的最佳季節已過,但多年不見的老同學,能夠抽出空來攜手相聚,已經是一件很美的事了。
一大早,老同學們都聚集到指定地點。一共二十幾個同學,到齊后,大家乘坐通往大峪山區的包車,開始了一天的旅程。老班長記憶力特好,他能夠叫出每一個同學的名字。等大家在各自的腦海中,極力尋找到對方少年時期模模糊糊的影像時,車廂里頓時氣氛活躍。同學們忘卻了兩鬢初現的銀絲,忘卻了眼角漸多的皺紋,仿佛又回到了充滿激情和朝氣的校園,回到了洋溢著朗朗讀書聲的課堂。
在這個別具一格的“教室”里,時光流轉,大家一路說,一路笑,很快,車就駛入大峪山區。在鄉政府門前,車停了下來,在此任職的老同學帶上附近一位向導,上車一同向大紅寨進發。沿著新修的平整的山間小路,車又行進了約兩公里,終于到達大紅寨山下。舉目望去,山在霧中立,云在山頂行,山崖陡峭,連綿不斷,無邊無際。
呵,這就是革命老區豫西伏牛山余脈,這就是久仰的“三州交界”箕山山系,這就是漸露頭角的大紅寨國家地質公園。在書記同學和向導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登山活動。由于大紅寨景區尚未完全開發,山路陡峭難走,同學們一線拉開,一邊吃力地往上攀爬,一邊盡情地欣賞大紅寨純粹的自然景觀。一些生命力頑強的植被,紅葉猶存。
這些為數不多的,淡淡的紅葉,或掛懸崖峭壁上,或藏綠木野花中,斑斑點點,相映成趣。雖然少了一些層林盡染、萬山紅遍的波瀾壯闊,卻也構成了一幅秋末初冬特有的自然山水,看上去清新、淡雅,別具風格。老班長挎著一個照相機,跑前忙后,不停地為同學們拍照,這么多年了,他依然保持著學生時代的風度,充當著我們這一群人的“領頭羊”。
走著走著,漸感體力不支。抬頭,望不見山頂,低頭,看不到回路,真是進亦難,退之更難。沒有辦法,只好隨便找個怪石坐下,喘喘氣,繼續向上爬。在經歷了一番坎坷之后,我們終于在山的中峰會師了。這是一片開闊平整的土地,看上去像個練兵場,當年南瓦崗寨屯兵留下的寨墻還在,站在殘缺的石墻上,或許還能嗅到古戰場彌漫著的硝煙。
在這個中峰上,我們休息了一大會兒。時近中午,同學們已是饑腸轆轆,為了體驗一下“一腳踏三州”的感覺,,大家還是振作起來,繼續往前面的山峰走去。很快,我們便踏上了三州交界的峰頂。這里,確有一塊國務院立下的分界碑,平整地鑲嵌在石板上,站在上面,極目遠望,三州景象不盡相同,各有千秋。
從另外兩個州過來的游客,同樣也是氣喘吁吁,與我們擦肩而過。聽向導介紹,大紅寨還有很多自然景觀,諸如山頂湖、水簾洞、大佛石、飲馬泉等等,要全部游覽一遍,恐怕時間不夠,我們只好站在高處,看了一下端倪,在書記同學的再三催促下,撿條近路匆匆下山。山下,是一個不大的村莊,雖然多是磚瓦結構,可也整潔干凈。
書記同學把我們領進一家農家院,樸實的農民夫妻為我們準備的山果野菜令我們大開眼界,大飽口福。那些聞所未聞的野菜名兒,也只有在這深山老林里,才有享用它的造化。同學們邊吃邊聊,興致盎然,將近一天的疲勞感、饑餓感蕩然無存。
在就要離開大紅寨的時候,書記同學與我們緊緊握手,他要我們看的,不僅僅是大紅寨的今天,他會在明天,把一個更美、更好的大紅寨,呈現給我們,呈現給所有的人們。難忘的冬季。再見了,大紅寨。來年的秋天,當紅葉滿山的時候,我們還會到這里,還會再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