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生男孩叫大喜,美稱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小喜,名為弄瓦之喜。不論生男生女,都是家庭一樁喜事,不僅本家歡喜,就是親友和鄰里也要探望慶賀。
懷 孕 三門峽市民間見女子出現妊娠反應稱“有喜了”、“懷孕”。懷孕以后,即開始注意飲食起居。一般是不讓孕婦干重活、提重物件、做劇烈活動,同時孕婦不露宿,不洗冷水,不吃生冷食物,多吃有營養的食物。20世紀90年代,提倡優生優育,有知識的孕婦大多注意“胎教”,常讀有益書報,常看有益影劇,常聽輕音樂,有的還按有關輔導資料上要求與胎兒談話等,有益胎兒發育。
民間對孕婦禁忌很多。如飲食上忌吃兔肉以防小兒“豁嘴”,忌吃鴨肉以防小兒手指腳趾相連,忌吃辣椒以防小兒爛眼,忌喝酒以防小兒骨頭軟,忌吃驢肉以防晚產。靈寶市一帶怕畸胎,不坐葡萄架下。在日常活動中,鄰家或親戚家做出嫁衣服、結婚衣物,孕婦不能幫手去做,不能和剛結婚的新娘、新郎見面;誰家有喪事,亡人入殮,孕婦要回避。
一般人家和鄰里對懷孕者生男生女十分關心。民間常以孕婦的飲食嗜好和行動特點作為依據,預測生男生女。有的認為“酸娃辣女”、“菜大姐”,即孕婦愛吃酸的生男,愛吃辣的或蔬菜生女。有的從孕婦步履上看:上臺階或過門檻時,先抬左足為男,抬右足為女。有的從孕婦臉色上看,認為臉色紅潤是女,反之生男;從胎形上看,男胎尖,女胎圓;從胎位看,偏左為男,偏右為女;從胎動看,多動快動為男,少動緩動為女。還有的說前半月懷上為男,后半月懷上為女,另外還有算盤測算法等。
對孕婦的禁忌及生男生女的預測,因缺乏科學根據,20世紀90年代,城鎮大多人家已不在意禁忌,對生男生女也一樣看待。
瞧 月 婦女第一胎孕期,娘家即預做產后準備,新生兒的鋪蓋、尿布及衣帽等都得早早安排。孕婦臨產近期,娘家人得隨時看望,名為瞧月。攜帶禮品為菜包,給孕婦的菜包饃口張開,象征催產。如還不生產,即再帶來餛飩饃瞧月,意為讓蹲著催生。
坐 月 產婦在生孩子一個月內,一般不下床,不出屋,不能去別人家(否則,謂熱血撲門),謂“坐月”。“坐月”期間,產婦門上綁紅布條,窗戶貼紅紙,示意該屋有產婦,除丈夫外,別的男人和陌生人避諱進室。月內,產婦食紅糖、小米粥、雞蛋、白饃等,忌食生冷食物。嬰兒出生3天或10天,親戚鄰居可前來探望,攜帶陳醋、豆腐、雞蛋、炒一碗菜等禮品,為孩子掛項繩(用紅繩拴錢幣或金屬鎖),說是拴住不讓孩子跑掉,取意好養。產婦家備手巾包禮物(糖塊、糕點、花生之類)回送。靈寶市一帶,嬰兒爸爸在小孩出生3天內稱“黑孝子”,禁到鄰居家。如誤入鄰宅,則在嬰兒滿月后,去鄰居家放鞭炮解除疑慮。如外出夜深歸來,不許直接入室,必須到院中其他房間逗留片刻,然后再進入產婦室內。城市區無此禁忌。
報 喜 孩子生下后,女婿要去岳父家報喜。湖濱區、陜縣報大喜(男孩)拿油條、麻花;報小喜(女孩)拿油餅。岳母一見即知是男是女。岳母回禮品,男孩給布背心,女孩給手巾,均捎帶線蛋(各色棉線纏成團兒,約半斤重)。線蛋兒拿回來,要掛在炕頭,年年用這個線團兒給孩子縫衣服,一直用到12歲,此謂“長命線”。盧氏縣生小孩3天,女婿去岳父家報喜,要帶美酒1瓶,娘家贈布1塊,男孩內包線穗1個,女孩內包線蛋1個。澠池縣、義馬市,生男孩的第三天,女婿帶四色禮給岳母報喜,生女孩于第五天報喜。外婆收禮得信后,回贈小布衫1件,米1升,薄干餅饃10張到20張,當日帶回。靈寶縣,在小孩降生的第二天,女婿帶酒向岳父母報喜,大喜2瓶,小喜1瓶。岳父母得喜,即將預先釀制的小米黃酒(俗叫罐槽)讓其帶回,一方面讓產婦喝,一方面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朋和本族。接著烙“干干”。到第三天,外爺外奶帶著“干干”、紅糖及其他禮品,前來看望嬰兒母子,并商議“賀誕生”的日期。
出 月 嬰兒滿一個月(男孩多提前一日),產婦可抱嬰兒出門,故謂出月。這一天,一大早主家放鞭炮祝賀。天明日未出時即為嬰兒剃頭,日出后抱嬰兒在院里亮風見太陽。主家擺宴招待親朋好友,親戚鄰居都來慶賀嬰兒滿月,孕婦娘家人送來嬰兒鞋帽衣物,有講究的做7套,讓孩子穿到7歲。盧氏縣一帶另給產婦做褲子一條,名為“下炕褲”。20世紀90年代后,城鎮多送現金、童裝和玩具。也有的在產后10天或20天時為嬰兒做滿月。出月后的孩子可以抱出門外,無論到誰家頭一次串門,這家要給嬰兒塞兩個雞蛋。
四十天 嬰兒滿40天要往外祖母、舅母家走親戚。陜縣一帶給嬰兒掛線、掛鎖、烙圓圈饃,用紅繩串起來,給小兒戴上,取長命百歲之意;澠池縣、義馬市叫閨女住娘家,嬰兒去時抹黑鼻子,住10天,女婿去叫,嬰兒回時抹白鼻子,俗稱黑奶奶、白外婆,意為去時是黑路,回時是明路;盧氏縣,閨女帶滿40天的嬰兒回娘家,返回時,外婆要贈老母雞一只,名為“長命雞”。
百 歲 嬰兒百天,稱百歲。這天,湖濱區會興一帶,舊時興用一根紅線繩,綁在孩子身上,一頭再綁一把鎖,鎖在門上,等舅父來開鎖解繩。有的百天,將嬰兒抱在村里,遇到第一個成年男子,即認作干爸,事先備用的紅線、銀鎖,要讓干爸親手給孩子掛、鎖在項上。有的專門找姓劉的認干爸,意為“留下成人”,長命百歲;有的拜石磙、石磨、石碾、大石頭等,意謂結實;有的拜火神,為干父。小孩2歲前,一直穿全紅色衣服,意謂火神爺保祐,成人長大。有的讓孩子戴紙袈(用黃裱紙、秫稈做成),每年在某神廟會期間,拿上供品去燒香祭祀,祈禱畢,紙袈焚燒,年年如此,直到12歲。盧氏縣,孩子百天起名,由于對子女嬌慣,常起怪名。20世紀90年代后,年輕父母都要給孩子照相,做“百歲”紀念。
周 歲 嬰兒周歲時,一些地方要為孩子做生日,親友前來祝賀,主家設宴招待。陜縣西部、靈寶市等地父母或舅家須為小孩蒸面制的胳膊腿,叫安胳膊腿,希望孩子早日學會走路。同時,大人用一大盤擺滿農具、戰具、文具、梳妝之類的玩具,讓孩子隨意取拿,看孩子喜愛什么,預卜孩子長大后的從業志愿。90年代后,這天多數家庭都要為嬰兒照相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