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三門峽風情 >> 民間習俗 >> 瀏覽三門峽

傳統節日習俗

2013/9/23 17:28:54 點擊數: 【字體:

 

    春  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過年,亦稱春節。全國各地放假三天,加上兩個“雙休日”為七天,各行各業歇業休息。為過春節,民間進入臘月即著手準備。臘月二十三后,打掃衛生,清洗衣物,裝飾房間,置辦年貨;二十六之后,轉入蒸、煮、腌、炸食品,年三十剁肉餡、包餃子、剪窗花、貼年畫、貼春聯,給各類器物上貼表示吉祥的紅帖。三十晚上要安神,吃團圓飯,守夜。午夜零時放鞭炮,辭舊迎新。初一,男女老幼換新裝,吃五更餃子,開始行拜年禮,長輩給兒童“壓歲錢”,成年人互道新年好。市郊初二女婿拜岳父母,初三新媳婦回娘家拜姑嬸;盧氏則流行“初一不出門,初二串四鄰,初三去舅家,初四看丈人(岳父)”的習俗。初五,拜親訪友已過,各家“破五”吃餃子,打掃庭院,清除垃圾倒至野外,名為“送五窮”,求大吉。準備正常農事活動。

    元宵節  元宵節古代叫“上元節”,近代叫“燈節”,自漢文帝時開始,農歷正月十五是紀念掃除諸呂之日。漢代正月十五晚上燃燈也是祭祀道教太乙星的一種風俗。元宵節熱鬧三天,民間除祭神外,食元宵,出社火,舞龍燈,耍獅子,撐旱船,踩高蹺,放焰火,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夜晚觀花燈,熱鬧非凡。元宵節三個晚上,小孩兒們都要提燈籠。此風延續至今只是破除了迷信,群眾不再祭神。其他娛樂內容有增無減,更加豐富多彩。有書畫展、燈展、燈謎活動、文藝表演、文體競賽等,觀者如潮,婦孺皆趨。
 
    貼金牛節  “正月二十三,老君來煉丹,門上貼金牛,四季保平安。”是日,為紀念太上老君騎青牛過函谷關,煉丹為民間治病除邪,各家各戶用黃裱紙剪成金牛貼于門上,并寫上四句禱語,以保四季平安,災害不侵。“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馬歇一鞍。”該日牲畜不再下田勞作。

    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相傳上天主管云雨的龍抬頭了,陽氣上升,樹木發芽,天氣轉暖,萬物復生,若遇下雨,會有雷鳴。此日鄉俗,市郊及陜縣一帶吃炸麻花,稱“咬蝎尾”,逐五毒。靈寶吃涼粉,以示涼食品可以上餐桌了。盧氏稱“甘露日”,也叫“春龍節”,家家戶戶爆炒玉米豆,門楣貼黃裱剪紙“甘露”圖。小孩手拍瓦片,吟誦童謠“二月二,拍拍瓦,蝎子出來沒尾巴”、“二月二,龍抬頭,剪公雞,掛炕頭,吃蝎子,逮毒蟲,房內炕上都安寧”。成年人吟誦“二月二,龍抬頭,甘露降,慶豐收,大倉滿,小倉流”。
清明節  清明是一年農事活動中第五個節氣,屆時春寒已盡,天氣清明,氣溫穩定,到了農村春播季節。諺云“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古代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食寒食、掃墓以祭亡靈。后人逐漸將清明作為掃墓之日,人們多在這一天踏青郊游和祭奠祖先。三門峽市轄區民間在清明前單日上家墳,節日上老墳,全族祭始祖;城市祭掃烈士墓,獻花圈,宣誓演講,表示崇敬與懷念。清明節,群眾生活也加以改善,還有綁秋千供孩童玩耍的鄉俗。清明節這一天,盧氏縣民間有在家吃煎餅的習慣,陜縣、靈寶市村民習俗吃煮雞蛋,說是吃了清明雞蛋眼睛明亮。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相傳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確定的紀念日,這個節日全國盛行。節日這天家家門插艾蒿、吃粽子、煮雞蛋、包角黍、飲雄黃酒,兒童戴荷包、扎五色線,農家婦女走娘家。

    六月六  相傳清乾隆皇帝去西安,路過靈寶,時值農歷六月初六,中午天熱,見一白衣亡魂跪求賞水解渴,遂命當地人在此日燒面湯到祖墳祭奠。“點湯”習俗在靈寶市西閻鄉、焦村鎮、函谷關鎮、陽平鎮及盧氏縣,陜縣大營鎮、原店鎮流行,后普遍認為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逐漸消除。六月六曬棉衣、棉花和被褥,認為蟲不蛀,此俗仍盛。

   乞巧節  農歷七月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有神會,稱“牛女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已消失。七月七農家婦女燒香拜天,向織女乞巧,向天孫求水,傳說飲水靈智,搽之容美。20世紀60年代后,人們對乞巧節已淡漠。過去劇團逢此節必演《天河配》。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是我國民間重視的傳統節日。是日,月既亮又圓,古代有祭月、賞月之風。唐代以來,祭拜月神后,還要賞月吃團圓餅、飲桂酒,喜慶團圓,故又叫“團圓節”。節前,各家采買月餅、酒、肉、蔬菜,節日改善生活,晚飯后在院中置放桌子,將月餅、獻食置于其上,男主人燒香叩拜月亮神,然后全家賞月聊天,品嘗月餅,歡樂異常。外出之人屆時都要趕回家中求全家團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雖不祭月,但八月十五仍改善生活,親友互贈月餅、水果,全家團圓,夜賞月。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個陽數相重,故謂“重陽”。此時天高氣爽,秋風送涼,五谷飄香,是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重陽節民間有蒸黏米飯吃的習慣。盧氏洛河沿岸有新結姻親,女家到男家“追節”的鄉俗,送四色禮、手帕、紙扇,男方家設宴款待。靈寶焦村有廟會,謂之“重陽會”。九九秋菊盈園,城區公園常搞菊花展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定九九重陽日為“老人節”,開展尊老敬老的民族美德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后,市區、城區、機關單位常在此日組織開展一些老年活動。

    大爾代節  回歷九月三十日,為回族大爾代節,又叫“開齋節”、“肉孜節”。屆時男子沐浴禮拜,換新衣,游墳,祈禱,走親串友,向老人問安祝福,各家做香油、炸菜盒。

    寒衣節  農歷十月一日,俗稱“鬼節”,送寒衣,也叫“祭祖節”。此時,天氣轉寒,人們開始穿棉衣,自然聯想到亡靈先祖。十月一日晚上,民間家家焚燒用紙剪的衣服或五色紙,奠餃子湯,也有到祖墳擺供食的,用來表示對亡故親人或無嗣亡人的懷念,增添棉衣,免遭寒冷之苦。這個風俗源于《孟姜女哭長城》送寒衣的故事。人們晚上吃餃子,先舀出一碗祭祖。此節嚴肅而莊重,不像其他節日是在歡樂氣氛中進行。

    冬至節  農歷十一月逢冬至日為“冬至”節,城鄉居民吃餃子,傳說捂耳朵,嚴冬凍不爛。農家夜晚在外放一碗清水,以結冰的情況和形狀預卜來年冷暖和收成。

    五豆節  農歷十二月五日,早餐群眾必做“五豆飯”,即玉米、小豆、紅豆、大豆、綠豆或小豆、豌豆、白豆、扁豆、豇豆,大火旺燒,粥飯噴香,表示五谷豐收的意思。還有傳說是給孩子煮數種豆子吃,是吃了惡人眼,不讓壞人做惡事。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間叫“臘八”,早餐必吃“臘八粥”,即用小米、大棗、毛栗及各種豆類湊夠八樣熬粥。后來有在粥中再下餃子的做法。我國自周代開始稱十二月為臘月,古漢字“臘”與“獵”為同一字,是一祭祀名。古人為祈禱求壽、避災迎祥,祭祀之神有八種(先嗇、數表、啜神、司嗇、小庸、貓虎、坊神、昆蟲),依此稱之為“臘八”。“臘八”又是佛教節日與佛祖紀念日,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成佛在這一天,這便是“臘八”的來歷。故民間將吃臘八粥示為驅鬼邪、逐瘟疫、慶豐收、討吉祥。多數人家吃粥前先盛幾碗祭一下祖先。

    長工節  農歷十二月十五日,為“長工節”,是長工期滿下工之日。靈寶縣西閻鄉大閻村、川口鄉灣底村有古廟會,謂“長工會”。該節早晨,掌柜為長工做頓好飯,飯后結清工錢,商議來年是否“坐工”或“辭退”。然后,長工們紛紛趕會找同伙朋友,集聚一起,買煙、酒、食品,漫話一年來的生活變化和來年打算,是長工一年一度自發組織的團聚日。

    祭  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君節,是民間祭灶之日。相傳灶君該天晚上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來民間情況,人們怕他搬弄是非或如實反映而招致來年不安寧,便在這天晚上祭祀,以灶餅頂牙,不得張口,以芝麻糖粘嘴不得說話,還有殺紅公雞為其作坐騎,在灶王神像兩側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祭后撕下焚燒,意即升天。故也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之說。在此幾天內打掃灶房灶臺,使得干干凈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破除迷信,不再祭灶君,但沿襲二十三吃祭灶餅、打掃除、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春節的習慣。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傳統陋習上一條:廟會習俗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