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相傳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確定的紀念日,這個節日全國盛行。節日這天家家門插艾蒿、吃粽子、煮雞蛋、包角黍、飲雄黃酒,兒童戴荷包、扎五色線,農家婦女走娘家。
六月六 相傳清乾隆皇帝去西安,路過靈寶,時值農歷六月初六,中午天熱,見一白衣亡魂跪求賞水解渴,遂命當地人在此日燒面湯到祖墳祭奠。“點湯”習俗在靈寶市西閻鄉、焦村鎮、函谷關鎮、陽平鎮及盧氏縣,陜縣大營鎮、原店鎮流行,后普遍認為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逐漸消除。六月六曬棉衣、棉花和被褥,認為蟲不蛀,此俗仍盛。
乞巧節 農歷七月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有神會,稱“牛女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已消失。七月七農家婦女燒香拜天,向織女乞巧,向天孫求水,傳說飲水靈智,搽之容美。20世紀60年代后,人們對乞巧節已淡漠。過去劇團逢此節必演《天河配》。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是我國民間重視的傳統節日。是日,月既亮又圓,古代有祭月、賞月之風。唐代以來,祭拜月神后,還要賞月吃團圓餅、飲桂酒,喜慶團圓,故又叫“團圓節”。節前,各家采買月餅、酒、肉、蔬菜,節日改善生活,晚飯后在院中置放桌子,將月餅、獻食置于其上,男主人燒香叩拜月亮神,然后全家賞月聊天,品嘗月餅,歡樂異常。外出之人屆時都要趕回家中求全家團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雖不祭月,但八月十五仍改善生活,親友互贈月餅、水果,全家團圓,夜賞月。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個陽數相重,故謂“重陽”。此時天高氣爽,秋風送涼,五谷飄香,是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重陽節民間有蒸黏米飯吃的習慣。盧氏洛河沿岸有新結姻親,女家到男家“追節”的鄉俗,送四色禮、手帕、紙扇,男方家設宴款待。靈寶焦村有廟會,謂之“重陽會”。九九秋菊盈園,城區公園常搞菊花展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定九九重陽日為“老人節”,開展尊老敬老的民族美德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后,市區、城區、機關單位常在此日組織開展一些老年活動。
大爾代節 回歷九月三十日,為回族大爾代節,又叫“開齋節”、“肉孜節”。屆時男子沐浴禮拜,換新衣,游墳,祈禱,走親串友,向老人問安祝福,各家做香油、炸菜盒。
寒衣節 農歷十月一日,俗稱“鬼節”,送寒衣,也叫“祭祖節”。此時,天氣轉寒,人們開始穿棉衣,自然聯想到亡靈先祖。十月一日晚上,民間家家焚燒用紙剪的衣服或五色紙,奠餃子湯,也有到祖墳擺供食的,用來表示對亡故親人或無嗣亡人的懷念,增添棉衣,免遭寒冷之苦。這個風俗源于《孟姜女哭長城》送寒衣的故事。人們晚上吃餃子,先舀出一碗祭祖。此節嚴肅而莊重,不像其他節日是在歡樂氣氛中進行。
冬至節 農歷十一月逢冬至日為“冬至”節,城鄉居民吃餃子,傳說捂耳朵,嚴冬凍不爛。農家夜晚在外放一碗清水,以結冰的情況和形狀預卜來年冷暖和收成。
五豆節 農歷十二月五日,早餐群眾必做“五豆飯”,即玉米、小豆、紅豆、大豆、綠豆或小豆、豌豆、白豆、扁豆、豇豆,大火旺燒,粥飯噴香,表示五谷豐收的意思。還有傳說是給孩子煮數種豆子吃,是吃了惡人眼,不讓壞人做惡事。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間叫“臘八”,早餐必吃“臘八粥”,即用小米、大棗、毛栗及各種豆類湊夠八樣熬粥。后來有在粥中再下餃子的做法。我國自周代開始稱十二月為臘月,古漢字“臘”與“獵”為同一字,是一祭祀名。古人為祈禱求壽、避災迎祥,祭祀之神有八種(先嗇、數表、啜神、司嗇、小庸、貓虎、坊神、昆蟲),依此稱之為“臘八”。“臘八”又是佛教節日與佛祖紀念日,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成佛在這一天,這便是“臘八”的來歷。故民間將吃臘八粥示為驅鬼邪、逐瘟疫、慶豐收、討吉祥。多數人家吃粥前先盛幾碗祭一下祖先。
長工節 農歷十二月十五日,為“長工節”,是長工期滿下工之日。靈寶縣西閻鄉大閻村、川口鄉灣底村有古廟會,謂“長工會”。該節早晨,掌柜為長工做頓好飯,飯后結清工錢,商議來年是否“坐工”或“辭退”。然后,長工們紛紛趕會找同伙朋友,集聚一起,買煙、酒、食品,漫話一年來的生活變化和來年打算,是長工一年一度自發組織的團聚日。
祭 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君節,是民間祭灶之日。相傳灶君該天晚上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來民間情況,人們怕他搬弄是非或如實反映而招致來年不安寧,便在這天晚上祭祀,以灶餅頂牙,不得張口,以芝麻糖粘嘴不得說話,還有殺紅公雞為其作坐騎,在灶王神像兩側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祭后撕下焚燒,意即升天。故也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之說。在此幾天內打掃灶房灶臺,使得干干凈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破除迷信,不再祭灶君,但沿襲二十三吃祭灶餅、打掃除、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春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