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相寺古稱定林寺,俗稱西山寺、熊耳寺,又名達摩塔院。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李村鄉境內熊耳山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是我國建筑時間較早的寺院之一,素有“陜郡之圣地,天下之名藍”的美譽。并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共稱中州四大名寺。
公元526年,南北朝時期,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立中國禪宗,被后人尊為“禪宗初祖”。公元535年,初祖又來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弘法,次年在此圓寂,終年150歲。眾僧徒將初祖葬于寺內,尊崇紀念。后有北魏使臣宋云,自西域歸國,遇大師于蔥嶺,杖挑只履西還。宋云將此事報知北魏皇帝,皇帝甚感驚異,命開棺查看,惟見只履空棺,方知初祖已脫化成佛,只履西歸了。梁武帝聞知此事,異常惋惜,親自撰寫碑文贊頌。公元538年,在空相寺內建造了達摩靈塔、達摩殿和達摩造像碑。從此,少林寺稱禪宗祖庭,空相寺為禪宗祖塋。
達摩大師與空相寺結下了不解之緣。空相寺之所以光耀千古,是以達摩大師創立中國禪宗,遺塔于此而聞名天下。公元772年,由唐代大將軍郭子儀啟奏皇帝將定林寺(當時也叫達摩塔院)改為“空相寺”(因為“空相”二字,是對達摩祖師所傳禪宗心要的最直接的闡述)并賜寺額;加封達摩祖師“圓覺大師”謚號;加封達摩塔為“空觀之塔”并賜塔額;賜度僧表。唐代宗皇帝準奏,并御筆親題寺名、塔額,派中使張如津送至熊耳山空相寺。
在之后的不同歷史時期,空相寺因禪宗祖塋的地位,并秉承達摩祖師的高行,與禪宗祖庭少林寺一脈相承,以禪武而名揚天下,熊耳山也因此而被稱為名山圣地。
因為空相寺禪宗祖塋的特殊歷史地位,在歷朝歷代均有政治、文化名人。據史料記載,空相寺極盛時期,有僧眾800余人,房舍400余間,占地800余頃,大有名山寶剎之勢。
歷史的無數次變遷,使空相寺飽經滄桑,幾度興衰,公元二十世紀中期后,空相寺的大部分建筑或毀于戰火,或人為破壞,寺院原貌已經蕩然無存,只有空觀之塔屹然熊耳山。
欣逢盛世,政通人和,蒙十方信士之誠邀,公元1994年,永信大和尚發大悲愿,于初祖示寂圣地空相寺舊址恢復古佛道場,再造生機。人天歡喜,因緣殊勝,四海踴躍。從2001年起,開始重新恢復修建祖塋。【原標題:達摩祖師示寂圣地——熊耳山空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