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則天像(資料圖片)
古陜州是中國的東西交通要塞,無論西部人東行還是東邊的人進西京,陜州定是必經之地。然而,古時不像今天有航班、火車和國道,只有旱路和水路。旱路就是乘馬車從崤函故道上穿行,水路便是乘船沿黃河上下。崤函故道險峻,車馬難行;黃河三門水急,船舶難過。不管怎么說,路過陜州都是一件難事兒。
翻開史書,有黃帝在此活動、夸父追日到此渴死的傳說,更有夏朝帝王在此轉戰死亡、周文王東征在此避雨、漢獻帝蒙難被挾持于此、唐太宗過三門留詩砥柱石等等的文字記載和古跡實物。但因史料不全,這些文字有的只是簡單表述,有的也只能對一些古跡粗略說明,給后人以很大的考證空間。而歷史上,唐武則天過陜州、清慈禧過陜州,卻有詳細的文字描述,筆者就將這些文字簡略作以回顧。
唐代武則天廢中宗和睿宗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在她執政期間,曾多次巡察東都洛陽,來回經過陜州時,有時乘船走水路,有時則坐馬車走旱路。由于路況差,馬車速度慢,加之皇帝出巡要帶領宮廷諸多隨從,一天也走不了多少路。為了方便,一路上修建了十多處行宮,古陜州境內就有三四處之多。在陜縣宮前鄉宮前村北高阜上,就有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名曰“避暑宮”。據說,由于這里綠樹成陰、環境幽邃,盛夏十分涼爽,是武則天喜歡的地方。她每次從旱路過陜州,都要在此歇息,多則數天,少則半日。遇到朝內大事,還要在此與眾臣商議。于是,“避暑宮”在當時相當有名。如今的宮前之名,便由此而得。
清光緒二十七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恥辱的一年。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同美、日、英、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從此,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辛丑條約》簽訂后,逃難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亦打點行裝,于1901年10月(農歷八月二十四),啟程回京。慈禧一行由西安啟駕,于九月初五到達閿鄉縣,縣令鄧華林迎駕。慈禧在閿鄉縣住了一夜,第二天上午再次東行到靈寶住宿。據說,當時的情景可用千官萬馬、萬乘旌旗來描述。前呼后擁的浩蕩隊伍,安全問題使光緒皇帝甚為憂慮,下旨命慶親王奕劻到開封迎駕。慈禧下懿旨,命李鴻章到保定迎鑾。一國二主,各發其令,足見當時朝綱之亂。
慈禧一行在靈寶小住了一天多,于九月初八啟駕,傍晚來到陜州。這時,恰遇秋雨連綿,宮廷一行人馬住到初十,焦急萬分的慈禧命啟駕。然而,剛出陜州城便大雨滂沱,道路泥濘,鑾隊艱難行走了50里,只好又住進張茅鎮避雨。畢竟鎮里的條件不如城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被安排在大戶人家休息,其余吏員只好車中過夜,所有人都“凍餒交迫,窘況殊不堪”。九月十一,鑾隊繼續冒雨東行,陜州的紅膠泥使鑾隊車輛如行蜀道,只得臨時在觀音堂過夜,直到九月十三才到澠池縣。在陜州這段路途中,連日陰雨,道路泥濘,許多騾馬不堪負重倒斃在路上。
相比于武則天過陜州,慈禧是在國難中穿行,沒有行宮,沒有擇風和日麗的天氣,致使其領略了崤函故道的艱難。也可能是上天使然,故意讓這些喪權辱國之徒受一次懲罰。【原標題:兩代女王過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