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三門峽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三門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甘棠之愛”溫暖三千年

2013/11/4 15:47:53 點擊數(shù): 【字體:


“甘棠之愛”溫暖三千年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里的古甘棠碑
“甘棠之愛”溫暖三千年
 
吳啟民、姚學謀在全神貫注地察看上一代重修召公祠人留下的碑記。

 

  

  □首席記者 姚偉 文圖

  引子

    召公受人愛戴,不是因為他的赫赫功勛,也不是因為他位高權(quán)重。不是高高在上玩權(quán)弄術(shù),為一己之私窮奢極欲,靡費民力,而是體貼、體諒、體察百姓疾苦,平易近人為民排憂解難,唯有如此,赫赫功勛、位高權(quán)重才能成為讓人衷心愛戴的附加理由。

  從《詩經(jīng)·甘棠》看,召公死后,深為人們敬仰懷念,因思念他,對他曾在其下休息的甘棠樹都倍加敬愛。召公與甘棠結(jié)緣,有多個版本,大同而小異。

  其一出自《史記》,說“召公巡行鄉(xiāng)邑,有棠樹,決獄政事(決斷訴訟、處理地方政務(wù))其下”,是說召公流動辦公,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效果非常好,“甚得兆民和”,“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死后,“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其二出自《韓詩外傳》,說周朝強盛之后,召公身為朝中高官,有關(guān)部門請求在他的封邑“召”營造豪宅,“邵伯(即召公)曰:‘嗟!以吾一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他拒絕為自己營造豪宅,反而“就蒸庶(百姓、民眾)于阡陌隴畝之間,而叩斷焉”。接觸百姓,就得“暴(曝)處遠野”,召公不以為意,“廬于樹下”,在甘棠樹下搭草棚臨時居住、辦公。召公的所作所為,令民眾大為感佩,“百姓大悅,耕桑者倍力以勸,于是歲大稔,民給家足”。召公之后,“在位者驕奢,不恤元元(平民),稅賦繁數(shù),百姓困乏,耕桑失時。于是詩人見召伯之所休息樹下,美而歌之。詩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此之謂也”。

  像召公這樣的高官太少了,他在甘棠樹下休息、辦公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孔子對《甘棠》詩特別重視,不管是《孔子家語》還是近些年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楚簡《詩論》,孔子都對《甘棠》一詩青睞有加,一再贊嘆這種“敬其人愛其樹”的現(xiàn)象。

  此后,甘棠幾乎成為召公的化身、象征,“甘棠遺愛”成為表現(xiàn)召公愛民情懷的特定字眼。到了后世,某位官員如果被拿來與召公或甘棠相提并論,那是最高的褒獎。謝安晚年出鎮(zhèn)廣陵時,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事,比如在南湖筑起堤壩,既能蓄水以利灌溉,也能方便居民來往。民眾感激他的恩澤,把湖改稱召伯湖,把堤壩稱作召伯埭;宋初張詠任鄂州崇陽縣令,勤政愛民,組織人手鑿山引水,灌溉水田,惠及眾多百姓,當?shù)孛癖娊o他建了一座橋,稱作“甘棠橋”。

  可以說,因召公,甘棠具有了一種特定的象征意義,人們借以表達對勤政愛民者的敬仰和愛戴。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說:“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他認為,燕國較小而地理位置也很不好,“外迫蠻貉,內(nèi)措(交錯)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多次面臨滅亡命運,卻能“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在所有姬姓國里最后亡國,“豈非召公之烈(事業(yè)、功績)邪!”

  召公的愛民情懷,不只蔭庇子孫,也溫暖人心三千年。

  甘棠地名數(shù)以百計

  “甘棠”二字的內(nèi)涵,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不甚了然,而在古代,人們顯然對這兩個字很有感情,這從地名上可以看出來。

  據(jù)三門峽甘棠苑工作人員統(tǒng)計,全國以“甘棠”為名的地方有一百多個,這還不包括曾用地名。這一百多個“甘棠分號”分布廣泛,北到北京,南到廣東、廣西,香港、臺灣也都有這樣的地名。它們多為村、沖、灣、坳、鎮(zhèn)等。這些地名都有一定淵源,如湖南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的上甘棠村是周氏聚居的古村落,大約在宋代,周氏族人徙居于此,為紀念召公甘棠遺愛,把該村命名為上甘棠村。

  三門峽甘棠苑把這些地名都標注在一張地圖上,密密麻麻,讓人感嘆“甘棠家族”之興旺。

  當年曾為召公遮風擋雨的甘棠樹到底在哪里?這有多種說法,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曾在《史學月刊》撰文,探討“棠蔭遺蹤”,認為主要有“壽安說”、“召亭說”、“陜州說”三種。

  “壽安說”主張古甘棠樹在今宜陽!独ǖ刂尽吩疲“召伯廟在洛州壽安縣西北五里。召公聽訟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樹,后人懷其德,因立廟,有棠,在九曲城東阜上。”

  唐代壽安縣,即今洛陽市宜陽縣,該縣名字變換多次,東魏天平四年(537年)曾名甘棠縣。該縣縣城南的香山原有召伯祠,祠堂墻壁上鑲有一塊“召伯畫像碑”,高一米有余,上刻甘棠樹一株,召伯端坐在樹下石上。碑上鐫有“召伯甘棠贊”5字,右下方題跋80余字。此碑現(xiàn)存該縣文管所內(nèi)。

  縣城西北數(shù)公里有甘棠村,村旁有石碑一通,2米多高,正面刻有“召伯聽政處”5個大字。此碑為清雍正年間宜陽知縣郭朝鼎所立,河南府尹張漢書丹。甘棠村外曾有甘棠驛,后來演變?yōu)樗聫R,明人王幫瑞詩云:“舊驛今為寺,紅塵已入空。甘棠思召伯,雙樹定禪宗。”這一帶過去還有甘棠林,“棠蔭秋景”為宜陽古八景之一。

  多年前,宜陽甘棠村外修路時,“召伯聽政處”碑被推倒壓住,經(jīng)當?shù)刂臼勘甲吆粲酰緢笠苍鴥啥葓蟮,最終此碑得以復(fù)立,并建有碑亭保護。

  “召亭說”主張古甘棠樹在今陜西岐山劉家塬村,此地是當年召公采邑所在,古代此地有“召亭”。劉家塬村有召公祠,祠內(nèi)有甘棠樹及慈禧太后題“甘棠遺愛”匾牌一塊。

  “陜州說”主張古甘棠樹在三門峽市陜州故城。召公祠位于該城鼓樓之北,即今甘棠苑所在地。祠內(nèi)有正殿、偏殿、甘棠樹及碑碣石刻等文物。陜州曾有“甘棠州”別稱,很多人把甘棠作為此地象征,吟詠陜州的詩篇很多提到甘棠。唐玄宗李隆基寫道:“樹古棠蔭在,耕余讓畔空。”詩圣杜甫感喟:“天寒召伯樹,地闊望仙臺。”唐人韓翃云:“春橋楊柳應(yīng)齊葉,古縣棠梨也作花。”宋人梅圣喻云:“古來分陜重,猶有召公棠。”

  這個召公祠曾有甘棠古樹一棵,高十余米,胸徑約50厘米,周圍砌有1米高的磚臺進行保護。1926年冬,天氣奇寒,駐守陜州城的軍閥某部將這座召公祠拆毀烤火,這棵樹也沒能幸免,連同整座祠堂毀于一旦。

  陜州城東曾有甘棠村,“文化大革命”時,村里挖水塘卻老不見水,有人說“甘棠(干塘)咋能挖出水來?”于是改名向陽村,F(xiàn)在很多人想改回來,卻發(fā)現(xiàn)過去改名容易,現(xiàn)在麻煩事兒卻很多,東奔西走的村民全要回來換身份證,改名之議就被擱置起來了。雖然這個村的村名難以改回來了,但近些年來,三門峽人對召公和甘棠的情感,卻越發(fā)濃郁起來。

  “甘棠遺愛”傳承不息

  在三門峽采訪期間,記者前往虢國博物館查看“周召分陜石柱”時,發(fā)現(xiàn)該博物館院內(nèi)陳列著很多古舊石碑。指著其中幾塊,陪同采訪的三門峽文化學者姚學謀說,這都是過去召公祠的舊碑。

  姚學謀介紹說,《全唐文》中存有唐朝陜州官員崔教撰寫的《邵(召)伯祠碑記》,從中可知,陜州召公祠最晚在唐代已存在,后來歷代都有增修或重建。虢國博物館保存的“古甘棠碑”落款已風化,無從知道立碑時間,“召公遺愛”碑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陜州知州所立。“詩碑”則刻有明正德年間李元伯紀念召公的詩:“在昔召公去,國人愛棠樹。于今樹已空,時復(fù)吹清風。”

  陪著我們欣賞古碑的姚學謀,突然被一塊刻有密密麻麻小字的碑吸引,他脫口驚呼:“那塊碑咋在這里!”一旁的吳啟民聞聲快步過去,兩個人俯在碑前,全神貫注地讀著碑上的文字,那一刻,他們仿佛已將整個世界遺忘。

  這塊石碑名為《陜州召公甘棠廟碑》,對于吳啟民、姚學謀來說,這塊碑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十多年前出資重建召公祠(今名甘棠苑)的吳啟民,對召公有著極深厚的情感,對有關(guān)召公的一切資料都非常感興趣,他曾收集到一篇《陜州召公甘棠廟碑》碑文,在與姚學謀等人一起研究這篇碑文時,意外發(fā)現(xiàn)碑文的作者和其記載的上世紀30年代重修召公祠的人,竟然都是無錫人!繼續(xù)追蹤下去,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上世紀30年代初,陜州一帶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百姓饑寒交迫、掙扎在死亡線上。無錫唐滋鎮(zhèn)等地一批慈善家聞知消息,籌集大批善款,派施襄臣等人前來賑災(zāi)。當時適逢中原大戰(zhàn),蔣、馮、閻鏖戰(zhàn)正酣,而豫西盜賊蜂起,施襄臣等人不顧個人安危前來陜州,在南關(guān)設(shè)粥廠施粥。來領(lǐng)粥的饑民很多,粥施完時,他們會給一小碗大米,保證不讓見到的人餓死一個。

  賑災(zāi)之余,施襄臣慕名去祭祀陜州著名的召公祠,卻發(fā)現(xiàn)召公祠“墻傾棟摧,上無蓋障”,便籌資找人重新進行修葺,并請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時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的唐文治撰文。于是,便留下了這塊《陜州召公甘棠廟碑》碑文。

  得知了這段故事,吳啟民等人非常感動,他們專程前往無錫,找到施襄臣的后人,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度T峽日報》資深記者尤黎明為此采寫了長篇通訊《三門峽人80年后的感恩之旅》,一經(jīng)刊發(fā),在當?shù)匾l(fā)熱烈反響。

  吳啟民、姚學謀等人剛從無錫回來不久,無意中發(fā)現(xiàn)施襄臣等人所立原碑,激動之情自然無法抑制。隔著八十年時光,這一代重建召公祠的人,望著前輩留下的遺蹤,心里不由得蘊含著濃濃的溫暖!驹瓨祟}:“甘棠之愛”溫暖三千年】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wǎng)-大河報 2012年04月19日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途W(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