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年近半百,體態飽滿,土生土長的三門峽人。
2010年的某一天,他把生意交給別人打理,一頭鉆進三門峽市東凡塬下的幾間廠房,和黃酒、雞蛋打上了交道。
一年以后,一枚枚散發著黃酒清香的雞蛋制品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這種食品有著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叫“糟蛋”,確切的說,叫陜州糟蛋。
其實,陜州糟蛋是一種歷史傳統名小吃,在老陜州久負盛名。傳說是晚清時浙江紹興一個釀酒師傅把這種工藝傳到了陜州。陜州糟蛋對于很多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來說是耳熟能祥的,它以其考究的原料、復雜的工藝和獨特的風味讓人過口不忘。
民國初年,山西臨猗縣有個叫張詩秀的富商來到陜州城做生意,他聘請浙江紹興一位釀酒師傅在陜州城內開設“祥太號”醬菜園 制作陜州糟蛋,算是陜州糟蛋的開山鼻祖。1924年,陜州城南關的“祥太東”也曾制作經營此品,紹興師傅后來把技藝傳給了蘇子祥,也就是陜州糟蛋的第二代 傳人。從此,陜州糟蛋就開始在中國北方的黃河邊小城陜州落地生根了。后來,陜州糟蛋制作技術代代相傳,歷經過許許多多艱難歲月,有過許多輝煌,也有過太多 的無奈。
1940年10月10日,在由國民黨陜州專署舉辦的農工產品展銷會上,陜州糟蛋被評為佳品,榮獲獎狀,從此馳名秦、豫、 晉等省。解放后,陜縣食品廠做過一批糟蛋,1959年陜縣與三門峽合并升級,做了一年之后停產,1965年又開始陸續生產,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多 種原因,陜州糟蛋停產。
腌制陜州糟蛋主料是黃酒酒糟,陜州黃酒最早是由浙江傳過來的,使用優質糯米釀造而成,其工藝要經過浸米—蒸飯—涼飯—落 缸—加曲—搭窩—發酵—壓榨等十幾道工序,正所謂用料考究、工藝純正。經壓榨后,液體就成為了金黃色的地道的陜州黃酒,剩余的酒糟就成了腌制糟蛋的主要原 料,用酒糟加其它天然香料將雞蛋腌制一年左右,便就成了陜州糟蛋。
成品糟蛋蛋白呈土黃色細膩糊狀,蛋心呈金黃色,有蛋香、脂香、酒香等多種香味,美味可口、風味獨特。
陜州糟蛋在其糟制過程中,所產生的醇、酸、糖、酯、鹽等成份逐漸滲入到蛋內的同時,諸多的營養成分也隨之進入到蛋內積聚 起來,從而使糟蛋的營養含量更加豐富。據專家測定:糟蛋中的蛋白質、鈣、鐵等比鮮雞蛋高過數倍,各種維生素的含量也都很高,而且是糟漬發酵工藝制成,易于 消化吸收。
作為三門峽人,王陽對糟蛋有著太多而記憶,但是,兒時的困頓生活,讓他一直都對這種珍饈美味有著無限的眷戀和遐想。
幾十年后,王陽也成了一名事業有成的商人。陜州糟蛋的話題在一次朋友聚會的餐桌上引起,一下子勾起了王陽深藏在心中的陜州糟蛋情節,于是,一個決定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挖掘整理陜州糟蛋生產工藝,產業化生產陜州糟蛋,重振陜州糟蛋雄風,讓陜州糟蛋走去國門,名揚四海。
后來,三門峽市湖濱區文化館的周惠,得知王陽的想法,異常興奮地告訴他,陜州糟蛋的制作工藝是三門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能有這種想法和打算,也是為我們的文化事業做貢獻了,她還把陜州糟蛋的傳人介紹給了王陽,
于是,王陽找場地、建廠房、買設備,一起就按部就班地開始了。
目前,王陽的年產100萬枚陜州糟蛋的項目已于2010年經三門峽市湖濱區發改委立項并已經建成投產,第一批陜州糟蛋即將開壇上市。陜州糟蛋的規模化生產正式開始啟動。
王陽告訴記者,他們計劃對陜州糟蛋進行準確定位及包裝,先著眼于三門峽本地市場,進而輻射河南乃至全國市 場。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應該會在市場上看到陜州糟蛋靚麗的身影。更為重要的是,要讓陜州糟蛋大眾化、平民化,讓期盼已久的三門峽老人們欣喜地重新品嘗到久 違了的陜州糟蛋,讓新一代的三門峽人認識并喜歡陜州糟蛋,讓它作為三門峽的知名品牌走俏全國。
王陽說,作為一個在陜州大地上土生土長的人來說,他對陜州糟蛋無疑有著很深的情結。陜州糟蛋現在已經成為三門峽市級“非 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也必須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陜州糟蛋的制作工藝早日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爭取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陜州糟蛋發揚光大、名揚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無愧于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王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