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三門峽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三門峽

河南“罵社火”遭遇缺錢困境 誰來拯救中華罵人絕技

2013/3/18 16:16:14 點擊數: 【字體:

河南“罵社火”遭遇缺錢困境 誰來拯救中華罵人絕技
“罵社火”因生殖崇拜和涉性而飽受爭議,當地人的觀念里,這象征著某種力量,可以“威懾天下、征服萬邦”

    罵得有“講究”
    
    河南兩村莊有個奇特的習俗:只要反穿皮襖,就可以站在大鼓上罵對方。罵家反穿皮襖,表示自己是畜生野獸,不是人,說的不是人能說的話,不能見怪。
    
    罵貪官污吏,罵歪風邪氣,罵地痞流氓,罵違法亂紀,不罵老實疙瘩的莊稼漢、不罵外來異姓人、不罵出嫁的大閨女。不罵揭短話,例如被罵的人沒孩子,就不能罵他“絕戶頭”。
    
    罵得有“水平”
    
    西常村罵東常村的人員:“東常村七個隊,為耍社火開了會,有的往前拉,有的往后退,七嘴八舌不配對,真真一村窩囊廢!”西常村罵完撤退,東常村的百姓組成罵陣隊前往西常村去罵:“西常村兩道壕,婆娘女子沒長毛,快填溝,快長毛,耍場社火瞧一瞧!”
    
    有一年東常出社火后,西常進行挖苦,“錯,錯,錯錯錯!東常的社火錯處多:內容錯,化妝錯,古代人穿的礦工靴(高筒膠靴),秦瓊怎唱《長坂坡》?關公的胡子掛到后腦窩。這些錯,都不說,為啥社火出到太陽落?”
    
    地處豫陜晉三省交界的東西常村,自古以來有兩村對罵的風俗。每年臨近元宵節,村民化妝成各色丑角,敲鑼打鼓,立桿放炮,浩浩蕩蕩上千人,指 著對方破口大罵。這一離奇的“罵社火”民俗,2007年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外界質疑“罵人”是否文明、 夠不夠“非遺”資格的同時,這一民俗再次因缺乏經費“罵不起”,村民擔心它后繼無人,瀕臨失傳……
    
    A寥落現狀
    
    罵社火?沒錢,罵不起了!
    
    2010年2月22日下午,河南三門峽靈寶市陽平鎮。
    
    東常村。退休教師屈思公趴在長桌上,看著窗外一片寥落的蘋果林———這多像他的心情———往年,有他參與策劃的“東西常罵社火”大型民俗活動曾“轟動三省”,附近群眾擠滿街巷,車水馬龍;今年的元宵節,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已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這項活動搞不成了。

    有著與屈思公相似的心情,東常村“社火頭子”張進才,站在一個水坑邊,百無聊賴地仰頭欣賞村委會大門上的手寫對聯。不遠處的胡同口,濃烈的陽光下,幾位村民坐在石頭上打撲克牌。“罵社火?罵不起了!”一位老漢磕磕煙袋鍋咧著嘴,沒人敢出頭組織。

    “2009年我們從省級項目里進行挑選,包括罵社火(屬于民俗類別)在內的100個項目,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晚今年12月出結果。”陳高 峰說,如果“罵社火”被評上,由此評選出的“傳承人”將每年獲得8000元的資金(用作帶徒弟),這個項目也將有一定比例的保護經費。不過,陳坦言,全國 參評項目很多,“罵社火”能不能評上、評上后能得多少經費都不好說。

    “大家都在等待著結果。如果申報成功,我們就將‘罵社火’這一文化產業全面推向市場。”靈寶陽平鎮副鎮長劉春龍告訴本報記者。

    “啥都不差,就差錢。”東常村村委書記張戰奎直截了當地說。
    
    一河之隔的西常村,“社火頭子”樊天社悶著頭在屋里拖地。“以前罵社火,都是群眾自發,有物出物,有力出力,非耍不行,簡單快樂。”他斜立 在門口喘著粗氣,現在耍一次“枝枝節節”都要花錢。村委委員賈培斌扳著指頭算賬:租牲口,如探馬(附近金礦馱筐的馬)1天900元,還得管
    
    “(馬)主家”食宿;租服裝道具,如流氓袍,到靈寶縣劇團借,得給人家買好煙;租人,開車的、扛旗的、雜耍的、維護秩序的,耍一次租300個外村人,每人工資每天40元;還有租車、買粉、買炮、張燈結彩、搞接待……
    
    “就是節省點花,耍一次也得四五萬元吧。”西常村村委主任宋新法吐了個煙圈,村里根本沒錢,“上面”又不撥款。“鎮里也很為難。”陽平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張權皺著眉頭,其他村也有耍社火的,只給東西常村錢,顯得不公平。
    
    B民間奇俗
    送煙送酒,求你罵我

    
    “耍社火的有很多,但罵社火的全國獨此一家。”東西常村的村民這樣講。
    
    今年65歲的樊天社說不清村里何時開始這一習俗了,“我爺爺都說不清”。64歲的張進才最早的記憶是他六歲時在一次“罵社火”里扮演拉弦子的瞎子。同年,屈思公扮演戲子。這三位在村里都是較有名望的老者。
    
    “堯舜禹時期,祭祀大典中間三日耍社火,群集化妝,列隊歌舞。此后歷朝歷代都有所發展。”三門峽市文化館館長贠更厚告訴本報記者,到了元 代,“罵”有了正式的規矩,相傳有一年村民“罵社火”一直罵到麥黃,縣令急奏皇上,御批,興罵不興當場還,從正月十一開始,十六結束,東起西落,交替進行 三次。誰若違犯,罰米三石。
    
    現在東西常村的“罵社火”一般由罵陣、拜請、出桿、夜罵四部分組成。最精彩的是“罵陣”和“夜罵”。罵陣,當地村民叫
    
    “后場子”,由鑼鼓、“三眼槍”、罵家、護衛等約百十人組成。正月初二,打鼓放炮,到對方村挑罵。一直挑罵到正月初十。夜罵,由200人組成的罵陣隊,諷刺、挖苦、挑剔“出桿”村的失誤,夜色中“將對方罵得狗血噴頭”。
    
    拜請和出桿兩項,深有講究,各式道具、服飾、花轎、牲口、人物造型,頗為繁瑣。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具有表演性質的道具和動作不乏“性”的成分,比如8名男女兒童抬著巨大逼真的男性生殖器模型———“八抬導彈”。
    
    最精彩的還是罵詞。2008年元宵節前,東西常村“罵社火”的熱鬧和離奇,得到了空前的展現。西常村村委主任宋新法說,他們罵東常村爛泥路 那段最經典:“發生(時任村委書記)書記當得好,就是道路修不了,拐了彎下個坡,就進了東常的亂泥窩,如果來年不修路,東常人就要罵個夠。”
    
    “結果,幾個月之后,我們被迫花了20多萬元將這段泥路修成了柏油路。”東常村村委書記張戰奎2010年2月22日告訴本報記者。
    
    村民還說,“罵社火”時被罵可不是壞事,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被罵的人都是“人上人”。“還有些村民為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偷偷地到后場給罵戰隊送煙送酒,求你罵我。”張進才笑著說。
    
    C拯救之路
    瀕臨失傳,踏上申遺之路

    
    2008年那次“轟動三省”的罵戰演出,現在來看,是有深意的。
    
    屈思公,被稱為兩個村中最有文采的人,他寫著一手好毛筆字,甚至被村民贊為“屈思公體”,曾做了多年的高中語文老師,退休后一心撲在這一民俗的資料搜集和鉆研上。他日漸發現,“罵社火”這一民俗已到了瀕臨失傳的邊緣。“人才極度匱乏。道具漸漸流失。沒有經費來源。”他總結說,現在村中年輕人 在外打工長期不回,會寫毛筆字的鳳毛麟角,“斗文”后繼無人。直到2006年夏天,聽說“罵社火”可以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才有了新的希望。 “2006年以前大家根本就沒聽說過,甚至有村民納悶,‘罵社火’咋就成了非物質?”
    
    “罵社火是民俗的一種。”河南省文化廳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陳高峰告訴本報記者,河南省啟動這一保護工程,2006年接受首批省級非物 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推薦,“罵社火”是由三門峽文化部門推薦上來,專家認為它規模大,以罵的形式表現民俗氛圍的比較少見,具有相當的價值。
    
    2007年“罵社火”獲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匾牌,掛在西常村村委辦公室的墻壁上。兩村村民發現,雖然選上了,“上面”卻仍然沒有 經費下撥。陳高峰無奈地解釋說,河南省文化廳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處是于2009年6月才成立的新部門(全國共有11個),經費上不比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今 年省財政才給了100萬元的經費,所以在此之前的項目是沒有保護經費的。

    2008年元宵節,由陽平鎮政府撥款2萬元、東西常村各集資3萬多元,浩浩蕩蕩3千人的罵戰隊吸引了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家媒體,讓“罵社火” 一舉成名。兩個村的村委書記說,這是為沖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鋪墊,此后他們又花費了幾萬元進行申報,光請攝影師拍紀錄片就花了1.5萬元。“能不能 申報上,就看今年六月了!”村民都鼓著勁說。
    
    D尖銳質疑
    渲染性事,不文明?
    

    事實上,從“罵社火”引起外界關注之后,在人們驚嘆它離奇的同時,還懷疑它
    
    “罵人”的形式和對“性”的渲染不夠文明,不夠“非遺”資格。本報記者采訪了多名新聞當事人,包括陳高峰在內均表示“只是看了匯報的材料, 并沒有實地調研”,三門峽市文化館館長贠更厚則表示:“文化界人士對罵社火的習俗研究不夠,對其內涵發掘不深,要問清楚,只有找屈思公老師”。于是,本報 記者對東常村的退休教師屈思公再次進行了采訪。
    
    記者:有人說,您是對“罵社火”研究最透的人。您怎么概括這一民俗?
    
    屈思公:它是東西常村村民于元宵節前后舉行的以“罵”為主線,以“性”為軸心,窮極互斗氣勢,以威懾天下、征服萬邦的“軒轅黃帝金剛仙箕天兵出師布陣法”為表演形式的一項融文藝、舞蹈、雜技、信仰為一體的大型群體民俗活動。
    
    記者:“罵”人,文明嗎?
    
    屈思公:我們對“罵”是有限制的。并不是什么人都罵,什么事都罵。
    
    記者:什么人不罵?什么事不罵?
    
    屈思公:不罵老實疙瘩的莊稼漢、不罵外來異姓人、不罵出嫁的大閨女。不罵揭短話,例如被罵的人沒孩子,就不能罵他“絕戶頭”。
    
    記者:罵人時反穿皮襖是什么意思?
    
    屈思公:說明自己是牲畜野獸,說的不是人話,請不要見怪。
    
    記者:有沒有兩個人當場對罵起來呢?
    
    屈思公:我們有規定,興罵不興當場還,誰若當場應聲,罰拿上煙到對方村賠情謝罪。
    
    記者:罵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嗎?
    
    屈思公:張冠李戴、指桑罵槐。
    
    記者:有評論說,“罵社火”是一種民主監督?
    
    屈思公:可以借此表達民心民情。現在農村很少開會,也沒有專門的制度征集群眾意見,村兩委的工作存在問題了,群眾罵出來,是提醒、警示和監督干部。
    
    記者:罵社火,多有“性”的內容,這合適嗎?

    屈思公:性,其實就是生殖器官。正常的人,誰沒有呢?它是生理和情感需要,是繁衍后代的需要。性是遠古人類戰勝大自然的力量源泉,“罵社火”保留了遠古的祭祀慶典儀章,有原汁原味、大俗大雅的民俗真魄,它有極大可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標題:河南“罵社火”遭遇缺錢困境 誰來拯救中華罵人絕技)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成都商報 原文時間:2010-02-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