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坑院

任孟倉老人與村民交流技藝

南溝剪紙

黑剪紙《五牛圖》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是陜縣地坑院的真實寫照。5月31日,記者走進河南省陜縣西張村鎮南溝村,“地坑院”里,看民俗。
站在窯院攔馬墻外向院子里打招呼,而后,沿著一條深入院內的向下斜坡道進入院子。這種當地人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著實讓外來訪客們吃驚不小。地坑院構造巧妙,在平整的黃土地面上挖一個6、7米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窯洞。
地坑院起源于人類早期穴居,又稱天井窯院。據專家考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獨有的建筑方式,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觀,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 下四合院”,已被列入河南省十大民俗經典。目前,陜縣境內的西張村塬、張汴塬和東凡塬三大塬區上,有著100多個這樣的地下村落,10000余座地坑院。
就是在這樣一個2400多人的“地坑院”村莊,卻聚集著500余名剪紙藝人。陜縣南溝村剪紙藝術距今有250多年歷史,每到農閑時節,村里的剪紙藝人匯聚于此,一曲《十二月花》從“正月”唱到“十二月”,邊唱邊剪,是南溝村剪紙的獨到之處。
“喜事布黑花”,黑剪紙在當地極為典型,在全國也十分罕見。今年75歲任孟倉老人是村里的剪紙巧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他說:“黑色剪紙是南溝剪紙的最大特色,逢年過節,村民都喜歡在自家窗戶上貼黑色窗花,結婚時洞房里貼的頂棚花、炕圍花、桌圍花也都以黑色為主。”
南溝村剪紙協會會長任更厚說:“南溝村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個村級剪紙協會,有會員200多人。現在我們已經把剪紙作品做成工藝品推向市場,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產業。如今,剪紙成為了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全村一年剪紙收入超過百萬元。”
近年來,陜縣縣委、縣政府遵循“保護先行、協調開發、注重品牌、永續利用”的地坑院文化旅游開發理念,堅持大手筆策劃,突出建設重點,配套整體推進,有 序健康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文物古跡保護、文化旅游開發并重的新路子,努力讓這一古老而奇特的民居散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原標題:走進河南陜縣南溝村 "地坑院"里看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