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三門峽

三門峽古稀劇種:揚高戲

2013/11/4 10:05:14 點擊數: 【字體:

  
    提起揚高戲,至今在陜縣大營鎮峪里村、靈寶市大王鎮南陽村兩個村子,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少年兒童,可以說是無人不知。每逢重大節日或各種廟會以及天旱祈雨等重要活動,能夠請到揚高戲前來捧場,就是引以為榮之事。可以說,在當地沒有了揚高戲,集會或節日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因此,揚高戲在那里曾一度被奉為“神戲”。

    揚高戲的本名叫秧歌戲,又名弦子戲,俗稱羊羔戲。1955年,陜縣文化館原館長李樹滋在對揚高戲進行考察研究時,發現它的曲調與迷胡、花鼓調的最大區別就是起伏大,調尾旋律上揚,多用“大跳”,因此將該劇種稱之為揚高戲。

    與其他戲劇相比,揚高戲的表演、音樂、舞美具有一股古樸氣息。它不注重表演技巧,不大段唱白,但重故事(劇情)表述,旦角男扮,延習至今。生、旦、凈、丑同腔同調,尤其是凈的唱法和音色值得一提,這與其他戲曲相比稍有變化,唱調有72大調、36小調。其音樂伴奏很有特色,弦樂多碎弓、多抖動,加之高音竹笛,可謂繁弦急管、金聲玉振,給人以歡快明朗或凄楚激越的感受,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關于揚高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朝。相傳隋朝末年,李淵率兵南征凱旋,途經田野聽此曲調,頓覺耳目一新,即令樂官將此曲調記錄下來。李淵登基后,命宮女學習演唱。從此,宮廷內外共唱此曲,以示榮貴。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又命長安宮民皆唱此曲,以示孝意。中宗時期,該劇的化妝演出很有特色,形成了揚高戲的雛形。唐朝末期,一位赴長安趕考未第返鄉的書生,在出函谷關后,因手中拮據,便將揚高曲調傳授于靈寶南陽村。南陽村戲班以元雜劇劇本為基礎,用揚高曲調登臺演唱,形成了具有靈寶特色的揚高戲。經過漫長歲月,它又逐漸流傳到陜縣和山西的平陸、夏縣一帶。

    清道光年間,揚高戲開始能夠與秦腔、蒲劇相抗衡。清光緒年間,豫西、晉南最紅火的就是揚高戲。凡大廟會、大戲樓皆請揚高戲班,人們在街頭巷尾談論的都是揚高戲。相傳民國十一年,在山西芮城南廟古會上,揚高戲與蒲劇名班對臺。演著演著,觀眾都情不自禁地涌向揚高戲那邊觀看,還擠倒了廟園的大墻。此時的揚高戲,到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由于社會變遷、戰亂頻繁,加之外來劇種相繼流入,對揚高戲的沖擊很大,變得時強時弱。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環境日趨穩定,揚高戲有所恢復。但是由于沒有年輕人愿意學戲,揚高戲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現在在陜縣峪里村僅存的一個劇團,也是該村揚高藝人自發組織成立的。該劇團有成員34人,且大都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自覺拜師學藝的人,平時只能參與業余演唱。該劇團最年輕的藝人35歲,其他幾乎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一年的經費只有300元錢,只有逢年過節才能組織演出,并且還是免費。

    揚高戲經千年發展,從盛到衰令人無奈。假如能夠讓揚高戲從民間走上正式舞臺,使其重現往日輝煌,這無疑是一件幸事。■ 姚書勤【原標題:三門峽古稀劇種:揚高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三門峽日報 2012年06月01日
0
下一條:蒲劇(亂彈)上一條:豫西鑼鼓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