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地區民間音樂與舞蹈
2013/12/16 9:05: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生活在黃河之濱的三門峽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古仆的民間藝術。有剪紙、刺繡、草編;有民間社火、各種舞蹈、管弦民樂等,表現出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門峽市的民間舞蹈,以獅子舞、龍竹舞、旱船舞、高蹺舞為主,風格迥異,豐富多彩,散發著濃郁純樸的泥土芳香。其中大部分是在傳統節會中表演,春節、元宵節最為集中。舞者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
(一)界北花鼓 又名地嘮子,流傳于三門峽市盧氏界北一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盧氏花鼓與外地花鼓不同,表演者從來身不背鼓,而是以兒童表演為主,音樂伴奏為擊樂,由于花鼓的鼓點打得花稍、脆活,與歡快的舞蹈配合默契。所以看花鼓不光是看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是看樂隊伴奏,因此界北花鼓以場外鼓樂伴奏特點而得名。
(二)界南花鼓 俗稱過街嘮子。這種舞在盧氏縣西南山區一帶比較盛行。表演形式同界北花鼓大同小異,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扮演者仍是兒童。表演內容有《小放牛》、《白蛇傳》等,常用動作為“圓場步”,隊形變化較為簡單,表演者轉圈、穿插等。演唱曲劇調和各種民間小調,弦樂伴奏。
(三)陜縣花鼓 流傳于三門峽市陜縣一帶故而得名。每逢燈節、廟會活動時,“花鼓”在社火隊伍中間進行表演。陜縣花彭表演者有三人,三個男子分別扮演“花鼓女”、“相公”、“丑旦”。陜縣花鼓的表演沒有唱腔,舞蹈動作隨著社火鑼鼓隊伴奏進行表演,通過舞蹈表現了古代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的強烈感情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四)三條腿 流行于陜縣大營鄉,在“墜子”的基礎上吸收了高蹺的演技,又創造了四條腿。這種表演形式比高蹺、平垛、墜子演技高難,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力量。高蹺的表演形式靈活多樣,不受人員限制,多則近百人,少則幾人。里面的行當有武生、小丑、三花臉等。節目內容豐富,多數是戲劇故事,道具根據扮演人物而定。表演者身穿戲衣,胸掛小牌,牌上書寫四字成語,走著秧歌步。高蹺高1.7米至2.3米,最高有3米以上。三條腿高蹺功夫難度較大,因而限制了它的鼓點節奏不能過于復雜,一般以漢地的秧歌鼓點為主,在此基礎上,穿插變化,節奏顯得十分明朗,便于配合表演者。
(五)澠池棒棒鞭 又名打花棍,起源于山西平陽,后流傳于澠池縣仁村鄉發科嶺村。棒棒鞭的道具比較簡單,演出場地不拘,街道、廣場、臺上臺下都可。樂隊伴奏開始只有板胡、手板、梆子、二胡、笛子,后來又增加了嗩吶、墜胡等。
(六)陜縣棒棒鞭 流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演出時,人數不限,有男有女,扮演的角色有花旦、小丑、老旦等。棒棒鞭初期,只是在婚娶、遷宅、節慶時人們才在一起載歌載舞,此后開始參加廟會演出,最后發展到舞臺表演。
(七)義馬獅子舞 起源于三國,盛行于南北朝。解放初期,獅子舞的表演一般是為了婚娶、節慶等,人們相聚歌舞,以示吉利。義馬獅子舞表演有自己特定規矩和程式,大獅子叫“太獅”、小獅子叫“少獅“,而那個手持繡球引逗獅子的人,則叫“回回”。義馬獅子舞道具主要是獅子頭和連在一起的獅子尾。
義馬獅子舞這一民間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具沒有大的變化,表演的套路有所改革和發展,從原來只能在平地表演改為能登上長6米,高2.5米的18根梅花樁上或7米高的高架獅子盤椅上表演。義馬獅子舞曾多次參加重大演出活動,引起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1993年赴日本北上市友好城市訪問演出。1994年赴潼關參加秦晉豫三省民間文藝表演大賽,獲金獎。1995年參加登封中日國際少林武術大賽開幕慶典。1996年應全國煤炭工作會議邀請,赴鄭州表演。1998年參加洛陽市牡丹花會獻藝。
(八)百佛頂燈 又名和尚頂燈。起源于東漢早期。流行于黃河三門峽(古陜州路)一帶。80年代,三門峽市湖濱區文化局對這一具有傳奇色彩、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進行了挖掘整理,吸收并運用了戲劇、雜技、體操等藝術手段,豐富了表演內容,增強了愉悅觀賞性,充分展現了黃河文化博大、恢宏、粗獷、質樸的特色。1991年4月,“三門峽黃河游”五周年紀念會上,《百佛頂燈》以一百人的規模表演獲得好評。
1991年廣州“中華百絕博覽會”上,百佛頂燈被評為“百絕之首”,譽為“中華國粹”并獲博覽會表演金獎。美國、日本、臺灣、香港等多家電視臺與制片商相繼錄制專題片。1993年8月應邀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農民文藝晚會的專場演出,同年9月參加第三屆“中國沈陽國際秧歌節。國際民間舞蹈邀請賽”,榮獲表演“金玫瑰”獎。而后又應邀參加河南省“世界旅游日”中國首游式開幕式的表演,受到國內外專家、及廣大群眾的好評和喜愛,被盛贊為“中華一絕”。
(九)亞武天鑼 流行于靈寶市豫靈鎮杜家村一帶。亞武天鑼參加過許多場合的表演。1993年參加“北京龍潭廟會”表演,榮獲二等獎。中央電視一臺、四臺、七臺到杜家村作了實地采訪,為亞武天鑼作了專題報道。1997年杜家村又增添了兩個鑼鼓隊,“亞武巾幗天鑼隊”清一色娘子軍,“亞武少年鑼鼓隊”全由十二、三歲的少年組成,指揮也是孩子們,其水平、風格和他們的父輩不差上下,正可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后人勝前人”。
(十)澠池推小車 流傳于澠池縣張村鄉杜家村一帶,由二人表演,道具是由紙板和彩布做成的獨輪小車,一人推車,一人坐車,推車為男子,坐車為女子。音樂伴奏以弦樂為主。
(十一)陜縣推小車 流傳于陜縣大營鄉辛店村。此舞表演為四人。每逢燈節、廟會在廣場、街頭均可表演。音樂伴奏采用弦樂。
(十二)陜縣九蓮燈 流傳于陜縣張灣、菜元鄉一帶,已失傳。
(十三)澠池九蓮燈 流傳于澠池縣天池鄉楊村和陶村。它是澠池縣唯一的花燈舞。每逢節日隨社火隊伍行進表演。近年來澠池九蓮燈已經停演。
(十四)齊天圣鼓 在靈寶程村一帶流傳已久,一直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齊天圣鼓是和百佛頂燈一起參加“中華百絕博覽會”的又一絕活。表演時鑼鼓喧天,鈸鐃激越,眾猴翻騰,酣暢淋漓。作為靈寶市具有豫西文化藝術特色之一的齊天圣鼓曾多次參加省、市重大活動,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1991年,應中華百絕博覽會組委會的邀請,代表三門峽赴廣州進行表演。期間當地各大報紙、中央電視臺和河南電視臺等新聞單位,對齊天圣鼓均作了重點報道。【原標題:三門峽地區民間舞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 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