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侯門深似海”,古往今來的為官者,或多或少都遇到政敵。如何對付政敵,是官員倍感頭疼的問題,如果處置不當,輕則丟官;重則殺頭,甚至株連滿門。那么姚崇又是如何對付政敵,成為官場“不倒翁”的呢?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河南三門峽陜縣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父曾任硤石縣令。姚崇自幼受父影響,孜孜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入朝論政,答對如流,且下筆成章,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初拜侍郎(四品官),后連續升遷,成為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四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特別是在玄宗朝早期為相,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721年去世,終年72歲。
姚崇善于因勢利導,借機行事。姚崇入朝做事,負責理案刑獄,正值武則天時嚴刑峻法橫生,他執法公正,把許多人從冤獄中解放出來,引起朝野注目,官職連續晉升。公元698年,武則天破格提升他為尚書,兼相王李旦府長史。其實,此時的武太后已大權在握,用不著以殺立威,而姚崇顯然看穿了這一點,順勢加了把火,推進了冤獄昭雪的進程,自己的官位也得以遷升。
變通是一種彈性武器。武后時期,張易之兄弟得寵,許多人忙著巴結,也有官員與之勢不兩立。姚崇走的是中間路線,靈活相處,表面上湊合,有時也強硬。某次,張易之有事要辦,求到姚先生門下,老姚沒幫忙,好說歹說也不給面子。不久后,司刑少卿桓彥范等5大臣聯手,決定向張氏兄弟下手。姚先生喜歡借助外力,積極參與謀劃。事成后,武則天讓位,中宗掌權,功臣們興高彩列,個個升官晉爵。可是姚崇卻獨自嗚咽流涕,哭了起來。當天,姚崇被調離朝廷,去做亳州刺史。后來有人認為,這正是姚崇的聰明之處。意思是說他預見到朝廷的這場斗爭并沒有結束,為了不致陷入更深的旋渦,就如此這般地玩了個脫身之計。此說并非沒有道理,以當時的局勢論,雖然二張死了,武則天退了,但武三思還在,存在著強力反彈的可能。事實也正是這樣,不久后,5位功臣遭武三思陷害,唯有姚崇提前退場,免掉一劫。睿宗登基之后,太平公主得勢。公主是武則天女兒,也是皇帝親妹,立過大功,懂點兒政治。憑借這些資本,她插手朝政,有時甚至撇開皇帝,遇事自己拍板。她的親信遍及各個角落,7位在職宰相,5位專聽她的吆喝。姚崇知道自己搞不過人家,還是沿用老辦法,不正面交手,而是左剝右削,有限度地弱化公主特權。他曾建議皇帝,讓公主去外地享受榮華富貴。事兒雖沒辦成,老姚也沒傷筋動骨,只是去了外地就任刺史。
姚崇是玩弄權術的高手。張說一貫和姚崇不和,曾暗示趙彥昭彈劾過姚崇。等到姚崇當宰相的時候,張說覺得害怕了,就跑到歧王那里訴說,希望歧王能夠援助他。結果這事情被姚崇知道了。一天早朝后,別的大臣都出去了,姚崇假裝腳有疾病,拖著腿走路。唐明皇看了當然詢問:“你是怎么了?”姚崇說:“我的腳有傷。”明皇又問:“疼不疼?”姚崇說:“我的疼不在腳上,而是憂在心里啊。”明皇問他為什么這么說?姚崇于是引出張說的事情說:“歧王是陛下的愛弟,張說是輔臣,卻秘密的去見歧王,不知道談些什么,我實在是怕歧王被張說所誤啊,因此憂慮。”明皇聽了大驚,害怕張說和歧王搞什么陰謀,因此張說被出為相州刺史。
用同樣的方法,姚崇讓劉幽求也吃了苦頭。劉幽求在開元初期,曾經以尚書左丞相而兼領黃門監,但是后來被唐明皇授太子少保,明升暗降,不讓其參與政事了。姚崇一貫忌妒劉幽求,就趁機上奏大意是:劉幽求離開相位做了閑官,有點兒想法是人之常情,何況人家還立過大功,千萬不能處罰太重!這段話,明著是為劉幽求說情,實際上卻肯定了劉有不滿情緒。結果,劉被貶外地,郁郁而死。
本來錯在自己,卻讓別人受罰。魏知古開始當宰相,其實是姚崇引薦的,但是后來姚崇對魏知古有了意見,魏知古被外派,負責去東都選拔、考核官員。魏知古因此對姚崇也有了不滿。當時姚崇的兩個兒子在洛陽,還不知道父親和魏知古之間的矛盾,只知道父親對魏有恩,于是通過賓客給魏知古送東西,想憑借舊情跑官。魏知古回來后具實上奏。明皇因此招姚崇問:“你的兒子都有才吧,現在在哪里?”姚崇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揣摩出皇帝的意思,因此回答說:“我的兩個兒子分司東都,他們多欲而不知道謹慎,想來是托請了魏知古。”明皇開始認為姚崇會為了兒子隱瞞,沒想到姚崇如此坦白。因此大喜,問姚崇:“你怎么知道的?”姚崇說:“魏知古是我推薦的,我的兒子必然以為魏知古會感恩圖報,所以去請求他啊。”明皇因此覺得姚崇很坦率,而認為魏知古不厚道。結果,姚崇安然過關,魏知古卻被降職。
姚崇雖然安然過關,但令人遺憾的是未能保住晚節。他的兩個兒子姚彝、姚異憑借父親的權力,交結賓客,招納受賄,影響很壞。而他的親信、中書省主書趙誨也因受胡人賄賂,被捕下獄。姚崇念及舊情,設法減輕其罪責,引起玄宗不悅。結果,趙誨被杖一百,流放嶺南。姚崇也不得不請求辭職。不過,臨別時,他還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即力薦宋璟繼任宰相。以后,宋璟果真不負所望,內外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時以姚宋并稱,同佐玄宗。經過前后幾年的治理,“天下大理(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左右藏庫,財物山積”。這就是歷代史家津津樂道的“開元盛世”。
綜觀姚崇的一生,才干出眾、求實務實、政績可觀。唐玄宗時期,他任宰相三年,實行了選賢任能、獎勵清廉、精簡機構、裁減沉員、懲治貪官、愛護百姓的清明政治,為“開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礎。作為救時宰相,姚崇是很值得稱道的;但談到他的為人品德,就沒有人贊揚了,史學家們說姚崇是權相,好排擠他人,玩弄權術。
我以為,在官場中,相互之間勾心斗角、排擠是很常見的,不僅姚崇排斥張說、劉幽求、魏知古等,這些人同樣也排斥過姚崇。只不過彼此彼此罷了。官場斗爭你死我活,自古皆然,沒有什么好奇怪的。姚崇雖然有玩弄權術的情節,但有底線,他的權術靈活多樣,因人而異,大都比較克制。更重要的是,姚崇是個干實事,為民請命的好官,僅此一點就值得稱道。至于他的官位如何取得是統治階層內部之事,與百姓何干?如果硬要找他的缺點,那就是他護子之短,或者說教子無方!以致于趙翼(清代才子)稱“名父之子多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