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夢里回到盛唐飛天的長袖下,在輕歌曼舞的柔情里觸摸歷史的脈搏。又有多少次,遨游詩海,在九天銀河的雄渾處眺望歲月的風霜。唐,那個遙遠而輝煌的年代,對于多數人都只是一段文字,一串符號。它或許是散落零星的殘磚斷瓦,或許是月下獨酌的一杯清酒,又或許只是文成公主頰上的一抹嫣紅……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幸來到了位于陜縣石壕的崤函古道,于是記憶就此改寫,畫面愈加生動。
崤函古道,位于古都洛陽和西安之間,是古代的一條“官道”。它始建于西漢年間,一直使用至1922年。作為盛唐時期絲綢之路通往西方的重要通道,歲月賦予這條古道的,是遠比道路本身更具價值的經濟文化意義。千年的歷史風云變幻,道不盡無限興衰事。
那個天朗氣清的日子,前夜的大雨剛沖刷掉滿身的倦怠,風中彌散著泥土的芬芳,一行人帶著好奇與期待,走在通往古道的鄉間小路上,那時幾乎沒有人能想到千年古道究竟什么樣。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泥濘山路,隊伍中突然有人說:“這么陡的路古代的馬怎么能馱著貨物爬上去?”導游聽了哈哈大笑,原來這“翻山越嶺”只是享受那古道大餐前的“開胃小菜”,而我們心心念念的千年古道正是藏在這“崇山峻嶺”的后面,等著眾人揭開他神秘的面紗。
走著走著,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石灰巖山坡,上面有一段清晰可辨的古代車輪碾軋出來的兩條深深的壕轍。據導游介紹,最深處的車轍印竟深達四十厘米。這多么像勒入纖夫那黝黑肩膊的深深纖繩印,也正是這條貫通東西的繩索,拉動了文化的繁榮,經貿的昌盛。在眾人都紛紛合影留念的時候,我獨自沿著山路走到了古道遺址的頂端,俯視西望。
看,那高大肥壯的駱駝隊伍在西域商人的帶領下緩緩東行,駝鈴聲悠悠,富饒濕潤的東方澤國讓它們不必再忍受酷暑干渴的折磨,步伐也越發輕松起來。絡腮胡子的商人盤算著自己的香料毛毯換回的茶葉瓷器又將賣個好價錢,眼角都不自覺泛著濃濃笑意。遠處驛站里的店小二迎來送往,忙碌的他已顧不上擦去額上的豆大汗滴,仍不辭辛苦地喊著“客官您里面請”。數千里的絲綢之路在此化為一道縮影,百年盛唐的繁華在此留下印記。
漫漫長路,古道上曾演繹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聽,鼓角錚鳴,戰旗獵獵,百萬雄獅西進隊伍整裝待發。“報!將軍前方即將到達函谷關。”“全速前進!”“遵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關隘近在眼前,富庶的關中,天子至高無上的神圣光環觸手可及,多少次晨霜夜雪,一路危途苦旅,只為一戰到底,揚名天下。站在隊尾的小士兵上月剛告別了重病的老母親,前途渺茫,若有意外,誰又來替他盡孝,兩行熱淚已浸濕雙頰。
伴隨著烽火雨雪,無數旅人走在這古道之上,或仰天長嘯盡情高歌,或低眉屏息娓娓道來。在這些孤獨的背影里就有著名詩人杜甫。你一定曾被他的《石壕吏》觸動,多少次徹夜輾轉反側,多少次為蕓蕓眾生孤枕難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遙想當年,杜甫走在這條路上,為百姓哀苦奔走呼號,振臂吶喊。這簡單的路也變得厚重起來,因為它承載了憂國憂民的無奈與惆悵。
忽然間,心里一緊,這如刀砍斧斫的深深印記曾包含了多少個朝代興衰榮辱的歷史更替啊,可現在卻只留下了斷壁殘垣供人懷念。是否今天的一切也都是這故事的重復,滄海一粟的人們總也無法抵擋歲月年輪的傾軋。一陣風吹來,陡然打了個激靈,遠處山巒上幾個孩子正打鬧嬉戲,他們的臉上沒有煩惱憂愁,仿佛整個世界屬于他們。是的,時代在召喚,面對機遇和挑戰,迷茫和膽怯并不是我們瞻前顧后止步不前的借口。歷史在指路,面對困難,勇敢微笑,只等我們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