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在皮爾卡丹登陸中國掀起的時尚旋風中,在京河南人李當岐受命編寫一部讓國人美起來的學術專著。
在中國時尚產業由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中,李當岐扮演了奠基者的角色。他的學術專著,成為中國內地服裝業基礎理論教材的開山之作,并且一版再版,先后發行近30萬冊,拉開了時尚中國的序幕。□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通訊員 于宙 楊永/文圖
人物檔案
李當岐,河南靈寶人,198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美術系,并留校任教,1986年受國家教委(現教育部)派遣赴日本留學,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服裝學概論》、《西洋服裝史》 、《中外服裝史》。先后在《裝飾》、《中國服裝》等核心期刊和專業報刊上發表論文及評論文章200余篇。
○低調的時尚王子
淺藍色T恤,軍綠色卡其布褲子,黑邊眼鏡……8月30日,亞洲時尚聯合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李當岐,以“低調、不時尚”的形象出現在東方今報記者面前。
李當岐說,自己的職業是大學教授,研究的領域是時尚,是如何讓更多的人美起來。
在經常出席巴黎、倫敦時裝秀,熟練掌握立體裁剪服裝技藝的李當岐看來,充滿時尚元素的奢侈品,是供明星、名模等小眾消費的,自己作為大眾的一員,在衣著打扮上,還是和大眾看齊。
不時尚的李當岐,還身兼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中國流行色協會常務理事等多項社會職務。在業內人士、河南省服裝業秘書長李剛看來,凡是和中國服裝有關的領域,都活躍著李當岐的身影。在中國的服裝界,李當岐有時尚王子之稱,他的學術研究,為中國的時尚產業,起到了奠基作用。
○時尚中國的序幕
李當岐出生在河南靈寶的農民家庭,198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美術系,并留校任教。
80年代初的中國,因為改革開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著名的時裝設計大師們相繼在首都舉辦大型時裝表演與展示,皮爾·卡丹、君島一郎接踵而來,他們,看中了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巨大市場,有意無意間,把一種新的衣著文明,帶進這塊當時顯得封閉而傳統的國土。
在此大背景下,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于1984年創建了服裝設計系,開一時風氣之先。
當時,年輕的李當岐受命在新成立的服裝系開設《服裝概論》課程,他的心情茫然而惶恐。
他說,自己的專業是染織美術,研究的是工業化的面料染織技術,和服裝只能說是沾點邊。而且當時的中國內地,剛經歷過“文革”的劫難,竟然找不到一個研究服裝的專業人士。
之所以選中李當岐來開設新課程,這得益于他大學期間的積淀。美術學院歷來有重視實踐的優良傳統,在大學期間,李當岐在北京市服裝七廠有過半年實踐,這也為他此后的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女子大學的男助教
因為日文基礎好,李當岐還得到了日本民族服飾學會會長小川安郎對他的指點。小川先生還曾專門托人將自己的著作帶給這個中國年輕人。
1986至1987年間,李當岐赴東京藝術大學任研究員,他再一次求教于時任文化女子大學教授的小川。幸運的是,在文化女子大學這個只招收女性學員的日本服裝理論“重鎮”,小川先生竟能煞費苦心,讓李當岐以教學助手的身份出現。
“潛伏”在文化女子大學,每周捧著教學幻燈片去課堂的李當岐,逐漸得到了小川先生的真傳,后來他在《服裝學概論》中論及的“服裝變遷20大規律”就吸取了小川的觀點。
李當岐說,當時上課的過程是邊學邊講、邊上課邊備課的快節奏教學,這在帶給他巨大壓力的同時,也成為他不斷向理論新境界進發的現實動力,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的漏洞和不足,也使他能夠及時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修正補充。
經過6年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積累,1990年,《服裝概論》課程的講義,終于成書出版。這本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著作,被命名為《服裝學概論》,并由此成為我國第一部服裝基礎理論教材。
○“服裝帝國”皆桃李
令李當岐也沒有想到的是,從1990年到1997年底,《服裝學概論》第1版先后印刷了13次,發行23萬余冊,巨大的發行量,其“風頭”,竟也能趕上了當時的流行小說。
不過,嚴謹的李當岐并沒有就此停下理論探索的步伐。從1996年開始著手進行修訂工作,經過他整整兩年的醞釀,《服裝學概論》修訂版終于在 1998年面世。原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主任譚安先生盛贊它是“中國服裝界第一本有分量的基礎理論專著”,并為該中心成員每人購買一本,要求他們認真學習。
如果從講義時期算起,20多年來,《服裝學概論》已經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服裝系的近千名學生,打下了扎實的專業理論課基礎。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將該書的修訂版定為該社“九五”重點教材。
目前,全國服裝類院校的本科生、大專生有60%以上在使用這本迄今為止國內最完整、最系統的服裝專業的基礎理論教材,東華大學服裝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等高校還將其作為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參考教材使用。
○讓“非遺”活下來
讓業內贊嘆的是,作為培養“桃李”的教授,李當岐不僅“敏于言”,而且“敏于行”。2010年10月31日晚,李當岐攜手英國肖像家協會主席托尼、知名時裝設計師,在北京上演了一場“東方夏娃、挑戰極限性感”的時裝藝術秀。
合作人張肇達向媒體解釋這場秀的創意時說,許多事情,要和朋友們一起做,三個男人做什么主題好呢,他們想到了性感——在有了人生經歷的男性眼里,性感到底是什么?解答這個問題本身,就具有游戲性和先鋒性。
而作為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在李當岐推動下,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正式在清華美院成立,自2008年8月8日起,與第29屆奧運會同時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工作。
李當岐認為,目前,我國從政府到民間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挖掘、保護和繼承工作,但形勢,仍然非常嚴峻。他指出,最好的保護,就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到現代的產品中,使它“活”下來。
■ 對話李當岐
中原服裝產業的差距在理念
東方今報:現在一些設計師偏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這種趨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嗎?
李當岐:一說元素人們就會想到某種符號,比如說一個盤扣,立領,一個滾邊,一個吉祥圖案,很可能想到一個很具體的符號,如果僅僅搬用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某一種符號就把它說成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的話,這個就特別的膚淺。我覺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實際上不在某一個符號的沿用,應該是深入地研究咱們的民族文化,把咱們民族文化的精神能夠繼承下來,并不是說我拿一個清代的盤扣來了,我就是把它繼承下來了。
東方今報:和發達地區及世界先進地區相比,中原的服裝產業差距在哪里?
李當岐:中原的服裝產業發展很快,鄭州的女褲產業目前占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市場。但和沿海地區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有歷史的因素,例如沿海地區從清末開始,紡織業就相當發達。但從人的因素上來看,中原地區的服裝企業在理念上和沿海地區有差距,例如在2001年,知名男裝品牌“利郎”在選陳道明做代言人時,正面臨著嚴峻的市場形勢,利郎老板是借錢請陳道明做的代言。借助于陳道明的魅力,利郎在短短的3年里面銷售翻了10倍,成為知名品牌,而在中原地區,很少見這樣氣魄的老板,這就是理念上的差距。
【點評】
衣著上的普普通通,事業上的敢拼會贏!時尚王子李當岐“敢拼會贏”的學術人生,傳播的不僅是時尚,更是河南人不畏艱難的精氣神。
點評人:
高保群: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駐京辦主任(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之李當岐 讓中國人美起來的時尚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