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是農歷十月初三,距立冬還有兩天的時間。上午的陽光暖暖地照射在人們的身上,稍微享受一下這陽光,就會讓人產生些許的倦意。
家住梁園區張閣鎮董樓集的劉克印,這天上午卻沒有這么多閑功夫去享受這些陽光。作為遠近聞名、獨此一家的“糖桌”藝人,老劉這天上午有一個52件的大糖桌要倒。
糖桌是豫東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品,主要使用在老人過壽、婚嫁、喪事方面。其形式是將熬的黏稠的糖汁倒入模子里,塑造出諸如寶塔、屏風、壽桃、人物、獅子、雞、鴨等形象的糖人。為什么叫其是糖桌而不是糖人呢?因為這些具有濃厚儀式色彩的糖人,根據儀式規格的大小,會按照一定的數量擺放在桌子上。單個的糖人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要突出其集合概念而稱為“桌”。今年58歲的劉克印制作糖桌已有42年了,手藝是從父輩那里學來的。
因為顧客訂的是52件婚禮用的大糖桌,劉克印早上8時就開始熬糖了,15斤白糖再混合一些紅色的食用色素,前后熬制近2個小時,期間要不停的查看糖汁的黏稠度,適時的調整火爐溫度。熬制糖汁的同時,劉克印的老伴兒在屋子外面洗磨具。這些磨具使用時間長的已有十幾年了,使用時間短的也有三五年了。洗磨具不僅是出于衛生的考慮,也是防止灌入的糖汁粘黏在磨具上。
糖汁熬好后,需要經過一個短時間的降溫打沙的過程,就是用棍子連續攪拌糖汁,使其溫度下降,進一步增加糖汁的黏稠度。然后,就是將糖汁倒入磨具中。這也是“倒糖桌”這一名詞的來歷。等到糖汁在磨具中干透,就可以將磨具拆開了。如此,一件做工樸實、細節精美的糖桌工藝品就做好了。
老劉的糖桌雖然遠近聞名,但因為糖桌的使用對象正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越來越少,所以老劉的活每天也不太多,比如這天就一家。雖然忙的時候一天能做八九桌,但是沒有生意的時間卻也越來越多了。另外,隨著白糖成本的提高,現在一桌糖桌的利潤已經非常小了。如今,家里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來源于那間五金鋪子。對于倒糖桌未來的命運,老劉沒有很大的抱負,他說自己能做到什么時候就做到什么時候,孩子在城里都有工作,所以也不希望他們能繼承自己的手藝。圖/記者 石 松 文/記者 祁 博【原標題:倒糖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