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泥塑從一個概念到一種文化的認知,源于王小波那尊頗受爭議的裸體泥塑。
王小波是一位犀利的思想者,他目光犀利,思辨犀利,表達犀利。從大學教授的位子退下來,他選擇做個自由撰稿人。他糞土名利,把自由和思想作為畢生的追求和表達。英年早逝,這是他的不幸。至于是不是中國文學界、思想界等的不幸,這一點一樣頗受爭議。
2007年,25歲的大學生鄭敏為參加在上海舉辦的“國際雕塑年展”,為王小波泥塑了這尊裸體雕像。從一塊大泥巴到一個泥人雕塑再到變成王小波,鄭敏成功了。但爭議以及來自王小波家人的阻力,讓這尊泥塑至今仍被雪藏。去年,已成雕塑家的鄭敏微博公布他在為韓寒泥塑一尊裸體雕像,取名《喂》。于是很多人跟帖,表示好奇和關注。且不問這是不是旨在掠人視聽的噱頭,但這樣的舉動,無疑讓人在關注事件本身的同時,或多或少對泥塑產生興趣,做些深入認知也說不定。
在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歷史相當古老了。從荒漠中石窟塑像到寺院廟宇彩塑,從秦始皇兵馬俑、唐三彩到各地出土文物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可窺見一斑。近年來,或許受木雕、玉雕甚或冰雕、沙雕等諸多新的藝術形式的沖擊,泥塑這種藝術文化遺產越來越面臨傳承尷尬和發展挑戰。加上泥塑不易保存和運輸,這種種現狀下,泥塑藝術的市場被激活和做大,都成了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