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唐耐成剪花花爭艷,剪燕燕如飛。這高超的技藝歸結于她對生活和自然有著深入細致的觀察和領悟,可以說她心中有風景,胸中有丘壑。她剪紙事先不在紙張上作任何構圖與標記,全憑經驗和靈性,將現實生活的“真”細剪成藝術的“美”,所出作品構圖極盡巧妙,“畫”面極其靈動,線條疏密有致,再現了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感染力,以及高尚的審美和精湛的技藝。
如今唐耐成老人已白發如雪,但她的心靈依然年輕、時尚。她從不用老眼光看待新時代,不拿守舊心態拒絕新事物。所以她的作品都能緊跟時代,表達新事物、新生活。上世紀50年代,她創作出剪紙作品《大躍進》,榮獲安徽省剪紙大賽優秀獎。上世紀60年代,她在豫、皖、蘇、魯四省交界處就享有“神剪”美稱,主要作品有《百鳥圖》《百蝶圖》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她用手中的剪刀真實再現了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和淳樸的鄉情民風。她的剪紙作品《百鳥圖》《百蝶圖》《歲寒三友》等在2005年的“商丘文化溫州行”活動中,獲得民間工藝美術“剪紙”金獎。繼之而來,唐耐成又被授予“商丘市著名民間藝人”“商丘市藝術大師”“河南省文藝家協會會員”等稱號,“巧手唐”“神剪唐”的名字隨之叫響了中原。她的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獲金獎,很多還被國外的專家收藏。
一種優秀非遺,不僅要傳承有序,而且要能薪火相傳。而今,和柘城秀山泥人李一樣,唐耐成剪紙也后繼有人了。唐耐成的女兒胡明正式成為唐耐成剪紙的傳承人,并立誓把這門藝術學好、學精。得唐耐成真傳,胡明剪紙技法日臻成熟,花、鳥、蟲、魚、龍、鳳等都是一剪而成,人送美譽“一剪成”。在第六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共捧回10個金獎,胡明是其一。
有傳承,只是讓藝術流傳下來;有創新,才能讓藝術生命永恒。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非物質遺產剪紙藝術傳人,胡明在繼承唐派剪紙的基礎上,融合現代生活,巧妙構思,抽象、夸張地將萬物的千姿百態、神韻氣魄、大自然之美融入到作品之中,更別出心裁地用童話般的圖案展現其審美和想象,行剪如流水,出神入化,堪稱一絕。在第六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期間,她現場表演了《龍鳳呈祥》《蝶戀花》《虎頭》等作品,國內外眾多新聞媒體記者現場看完她的剪紙技藝后,驚嘆她的剪紙技藝真是巧奪天工。
一種紙藝的精神旨歸
流沙河說了一段很耐人尋味的話:“商朝留下甲骨文,周朝留下青銅器,漢留墓室魏留碑,唐留絲麻宋留瓷,明清兩代留建筑,還有許多家具。我們能留下什么呢?紙張百年腐朽,塑料十年老化;墨水久而褪色,照片久而錯影;鋼鐵銹蝕歸土,水泥崩解成塵;人造纖維變脆,玻璃用品打壞,詩與文學比家電更短命。千年后考古,后人會認為我們一無圖書,二無用具,三無衣褲,四無影錄,五無機器,六無工藝,七無住房,八無手跡,九無棺槨,十無尸骨,呈現出浩劫后可怕的荒涼。”
就是,和字體的不斷簡化一樣,社會也越來越精簡、簡單。較之以往,我們能“留下”什么?想想,傳承和創新的提出,太契合我們這個文化大國和文化復興時代的本質和要求了,明確了這個時代能做什么,還有怎么做。
傳承留下了文化!創新留下了精神!所以,唐耐成剪紙作為一項優秀非遺的價值,就在它傳承和創新之后彰顯出來的精神旨歸。
2012年夏邑召開第一屆長壽文化藝術節,胡明連天加夜精剪出一幅《二龍戲珠》,寓意為:《二龍戲珠》隱含夏邑地標景點天龍湖的一個傳說,作品中間一顆明珠,預示夏邑是長壽之鄉,周圍五只蝙蝠,寓意五福添壽。胡明說:“中國夏邑長壽節是老百姓的節日,老百姓要長壽、安康、幸福,內涵就在這兒。”
2007年11月,胡明攜母親的百余幅剪紙作品參加了河南省文聯、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日本埼玉縣舉辦的“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民間藝術作品交流活動。據悉,參加活動的作品都是出自中原工藝美術家之手,代表了河南省最高藝術水平。唐耐成作品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國際友人的高度稱贊。正是這次中日民間藝術作品交流活動,觸動和增強了胡明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信心,也堅定了她立志傳承母親剪紙藝術的決心。
2008年,百年奧運來了,全國人民喜迎奧運的沸騰景象,讓唐耐成、胡明母女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拿起剪刀。經過精心構思,母女倆創作出了富有豫東特色的剪紙作品《迎奧運》。胡明對這幅作品的寓意是這樣詮釋的:“商丘是一座古城,商文化源遠流長,我就在作品周圍剪上松樹,表示商丘商文化萬古長青。作品中間“商”字雕塑,寓意商丘820萬人民喜迎奧運會召開。右下角是商祖王亥手指古城商丘,右邊是兩只被放飛的和平鴿,在和諧的氣氛中展示商丘日新月異的發展。”從當年4月份開始,兩人還歷時3個月創作出兩幅刺繡作品,《同一個夢想》和《慶奧運》。作品《同一個夢想》由民間4種花和一個奧運五環構圖,梅、蘭、竹、菊4種花代表黃白黑棕4種人,4種人同一地球,同一個夢想,五環代表五大洲。2008年春節前,唐耐成還創作出剪紙作品《大團結》,送日本展出,河南電視臺國際部專題片花《民間藝術相約東贏》隆重播出。此前,四川大地震后,母女倆還創作了剪紙作品《吊念》《汶川加油》等,以此表達對地震災區人民的牽掛和祈福。唐耐成母女表示,能用自己的特長為社會為藝術做點事情,是她們一生的榮耀。
一種民間藝術,只有反映民間萬象,融入時代主旋律,才有價值,才有可能流芳下去。的確,沒有一樣文化藝術可以“活”在生活之外、社會之外和時代之外,都要表達生活真諦、社會變革和時代強音,才有永不枯竭的藝術源泉,以及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
而這也正是唐耐成剪紙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啟迪,正是這一項優秀非遺所張揚出來的精神旨歸。一項有精神和思想的非遺,或者說一種有精神和思想的紙藝,即便紙張腐朽,但精神和思想不滅。策劃/張浩哲 文/記者 班琳麗【原標題:唐耐成剪紙:紙上談藝】